邓爱华
一、课标要求及解读
1.课标要求
本节课标要求:举例说明生产活动中地域联系的重要性和主要方式。
首先,分析课标可以归纳三个面的具体要求:了解地域联系的主要方式、比较主要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会选择合理的交通运输方式。由于资源分布和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同地域间的物质和信息要进行交流,实现互补,因此地域之间的联系非常重要,交通运输和通信都是实现地域联系的主要手段。交通运输是人类活动地域联系的最主要方式,它不仅与人类的生活密切相关,而且对地区经济发展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被喻为经济发展的“先行官”。其次,注意案例的运用,在分析交通运输布局的影响因素时要结合案例来归纳总结。这样才能理论联系实际,把知识讲清讲活。
2.教材内容
教材主要以交通运输为案例来探讨地域联系的重要性和主要方式,未探讨其它地域联系方式(如商业贸易、通信等),可以适当补充,仅做了解。本节内容主要阐述了五种交通运输方式的优缺点以及交通运输发展的趋势和影响交通运输布局的主要因素。学生对主要交通运输方式有一定的了解,因此在教学中应多联系实际,让学生根据五种交通运输方式特点选择合理的交通运输方式。交通运输布局的影响因素是本节的重难点。先分析南昆铁路的影响因素,然后让学生完成青藏铁路的影响因素,再通过教师引导其它交通运输布局的影响因素并合理布局交通运输网中的线和点。强化分析问题的思维和方法训练,能够举一反三,提高知识迁移能力。
3.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五种主要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及现代交通运输的发展趋势,选择合理的交通运输方式;认识构成交通网的基本要素,能举例分析影响交通运输布局的主要因素及交通运输布局对社会发展的影响;结合实例了解交通线的发展变化对聚落空间的影响和交通运输对商业网点分布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运输方式选择的模拟练习,进一步理解各种运输方式的优缺点;收集我国铁路提速等有关资料和图片,理解交通运输的发展趋势;熟悉自己所在区域的交通运输网,了解其中一些线、点的建设情况,理解影响其建设的主要因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客观分析各种交通运输方式的利弊,掌握一分为二评价事物的方法和态度;用发展的观点分析未来交通运输的发展趋势,培养学生用运动、发展的眼光分析地理事物;正确理解交通运输与一个国家、地区经济发展的关系,增强对科技促进交通和经济发展的认识,从而更好地激发刻苦学习的热情。
二、人教版“交通运输的布局方式及其影响”图像系统分析(表1)
三、其它版本教材内容和呈现方式对比(表2)
通过对四个不同版本教材内容的对比,可以理解课程标准最低要求是:通过各种实例,理解交通运输方式与布局的变化对聚落空间形态和商业网点的影响。
四、本章图表例析
1.现代五种交通运输方式比较(表3)
2.西南地区交通平面图(图1)
大西南是我国腹地深广、资源丰富、潜力巨大的地区。过去由于交通的制约,大西南的资源优势未能转变为经济优势。南昆铁路将资源丰富但无出海口的西南内陆同有绵长海岸、便捷通道的华南地区连成一体,使资源优势同区位优势结合起来,有利于将大西南的物产输往世界市场,建设这一条现代化铁路,对西南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可以看出社会经济因素对南昆铁路区位起决定作用。加之该线路经过了10多个少数民族地区,是我国贫困人口较多的地区,铁路的通车为当地脱贫致富,促进地区的经济发展意义重大,修建该铁路要经过地质条件复杂地区,若没有高科技作保证,则难以办到。
3.株洲城市发展图(图2)
读图2可看出:株洲在解放前主要沿湘江发展,其主要区位因素是河流;现在街区分布与1949年相比,一是面积有较大扩展,二是也体现出城市沿河、沿铁路发展的特点;株洲城市的发展与变化,体现出由于交通方式和交通线的变化对城市的影响,随着京广线的建成开通,城市沿河、沿京广线迅速发展。随着湘黔线等干线的建成,株洲街区沿铁路线发展的特点更为明显,这说明交通运输的发展变化同时影响着城市发展规模和城市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