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在2007—2010年曾主持甘肃省“十一五”规划课题“地理乡土教材开发——成县地理”的研究工作,该课题于2010年10月通过鉴定,主要成果是编写了《成县地理》乡土教材。通过编写乡土教材,课题组同仁一致感受到对于帮助自己的专业成长大有益处,具体有以下三方面体会与大家分享交流。
1.熟悉家乡地理环境,便于乡土地理教学
2001年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在内容标准中明确要求“乡土地理是必学内容”,“乡土”范围是指县一级行政区。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活动建议”的一些内容要根据“家乡”、“本地”、“当地”条件开展,也离不开乡土地理知识。从以上两个课程标准的要求可以看出,要实施好中学地理教学,必须掌握一定的乡土地理知识,而编写乡土地理教材正是学习、充实乡土地理知识的大好机会。当一本以县区为范围的乡土地理教材编写完成后,可以说已对家乡的位置、地形、气候、生物、自然资源、自然灾害及人口、经济、交通、城市、文化风俗等乡土地理知识烂熟于胸、了如指掌。
2.课程理念得以更新,教学方式发生转变
高中新课程培训中,记得有“大地是地理工作者的办公室,游山玩水是地理工作者的本职工作”等内容,作为文理兼备但偏理科性质的地理,就应让学生走进大自然,走进乡村城市,在自己熟悉的环境中学习鲜活的地理。通过几年来课题组同仁跋山涉水、进村到厂的亲身体验,一些课本知识与其在封闭的教室环境中学习,不如带学生走出去亲身感受,百闻不如一见,于是野外考察和社会调查等实践活动也就逐步走进课堂,促使课堂教学方式方法也在悄然变化。
一位同仁带学生在流经县城的东河沿岸实地考察后,以“家乡的河流”引入新课,进行“长江”一节内容的教学。由于家乡就属于长江流域的嘉陵江水系,学生进行新课的学习,会倍感亲切、自信。2010年8月底开学初,组织学生去当年陇南8.12特大暴洪受灾最严重的黄渚镇实地考察,学生亲眼目睹了洪涝、泥石流、滑坡等自然灾害带来的巨大危害。学习农业可带领学生去田野、市场现场感受、调查,再回到课堂深入讨论学习农业的区位因素及其相关知识更便于理解。同时在案例教学、研究性学习中也适当引入一定的乡土地理内容,不仅可拓宽地理学习的范围,也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促使学生尝试用可持续发展观重新思考家乡的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3.建立乡土地理资源库,学习生活中有用地理
乡土地理教材的编写,是一个收集、分析、整理乡土地理资料的过程,在《成县地理》的编写过程中,收集到大量对地理教学有用的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如乡土书籍、数码照片、音像资料、网页、政府文件、统计年鉴、标本等。在课堂学习地质作用时,教师可展示在家乡各地收集来的铅锌矿石(成县位于全国第二大铅锌矿带上)、石灰石、花岗岩、大理石、砾岩、砂岩等矿石、岩石标本,学生学习兴趣大增,惊叹家乡竟有这么多种岩石!这几年陇南及成县自然灾害较多,可以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库中的自然灾害资料为蓝本,编写包括2008年5.12地震、2010年8.12特大暴洪等重大自然灾害的《家乡的自然灾害》校本教材,并制作了文字、图片、视频兼备的多媒体课件,可让学生直观具体地了解自然灾害的危害、成因及应对措施等,从而更好地落实学习生活中的地理和学习有用的地理等新课程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