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转改”活动的点滴思考

2012-04-29 00:44秦清
新闻论坛 2012年5期
关键词:走转改老百姓传统媒体

秦清

2011年8月,中宣部、中央外宣办、国家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中国记协五部门召开会议,提出在全国新闻行业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的活动。阿拉善广播电台、电视台响应号召,在新闻、专题节目中开辟了“走转改”专栏,记者深入基层,采写了一系列生动活泼、真实感人的报道,使新闻节目更贴近了老百姓,受到了老百姓的欢迎。但是在“走转改”活动中,也出现了流于形式、应付差事等问题,到底如何走?转哪些?怎么改?是新闻工作者在“走转改”活动中应该思考的问题。

一、首先要明确“走转改”活动是贯彻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新闻从实践中来”的具体体现

新闻从实践中来,这既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也是新闻工作者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过程,更是提高新闻宣传质量水平,树立新闻战线良好形象的过程。“走转改”就是要深入基层、深入实际、深入群众。即使信息时代新闻来源渠道众多,表达方式多样,获取新闻信息快捷便利,社会实践仍然是新闻的真正来源。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国家的主人、是社会实践的主体,无论社会结构、社会组织形式、社会利益格局发生怎样深刻的变化,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不会变化,他们作为新闻主体的地位不能动摇。

新闻从实践中来。只有在采访、报道内容上找准党和政府决策部署与群众切身利益的结合点,报道对象上突出人民群众的主体位置,才能提高服务基层、服务群众的水平。“走转改”,实际上就是让新闻记者们了解群众、了解基层,拉近与群众的距离,增强与群众的感情。也就是说,“走转改”就是让我们记者从思想上解决“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的问题,在具体的新闻采访工作中,能发自内心地关心老百姓的命运,体察老百姓的疾苦,反映他们的心声。

二、“走转改”是传统媒体立于不败之地的重要手段

“走转改”,也是传统媒体在互联网、手机短信、博客、微博、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多元信息传播方式中占主导地位前提下的一条积极而有效的措施。在新兴媒体的挑战下,传统媒体只有凭借它固有的真实性、权威性的优势,再加上记者深入一线的鲜活新闻,才能吸引住群众的眼球,扩大收视人群,从而提高传统媒体的地位。虽然互联网、手机短信、博客、微博、平板电脑、智能手机充斥在我们的生活中,但真正“接地气”的还是那些本地的传统媒体,老百姓需要从本地的“地气”中接受大量的“地磁场”能量。而记者就一定要俯下身来,贴在地上把“地气”引出来,这样老百姓才会买账,也才不会让互联网等新兴媒体把老百姓从传统媒体上夺走。

三、只有“走转改”,才能创造出优秀作品

虽然广播电视开了“走转改”栏目,但是,很多报道没有新意。有些走基层的记者,到基层采访走马观花,应付差事了事。很多“走转改”活动既没有策划,也没有创新。笔者认为最重要的还是记者的职业敬业精神不够,不能吃苦,思想懒惰,导致记者没有真正深入到最基层去采访、思考与写作。

记者在走基层时,要观察、发现基层百姓生活、生产中的新现象、新动向,并把这些新事物通过报道展现出来,让报道有新意和活力。特别是随着走基层活动的深入,各地新闻部门要树立“基层无小事”的新闻意识,聚焦社会热点难点,把群众关心的、关注的话题作为报道的主题,倾听百姓心声,解决百姓难题,通过新闻报道的形式,推动问题的解决,在党和政府与百姓之间,搭建“连心桥”。

“一头汗两腿泥”,这是新闻工作者崇尚的职业信条。只有深入到生活,深入到基层,深入到群众中去,在各行各业行走、倾听、记录,才能写出和拍摄出优秀的新闻作品。下基层,就要腿勤、手勤、脑勤,全身心融入其中,倾注真情实意,讲述真实情感。抓住生活本质,去粗取精,去伪求真,使新闻报道入情入理。

(作者单位:阿拉善广播电视台)

责任编辑:白 洁

猜你喜欢
走转改老百姓传统媒体
搬迁后,老百姓能否快乐起来?
老百姓的话
老百姓的福
传统媒体为什么要包装自己的“网红”
全媒联动融入、强化责任担当,把脱贫扶贫作为“走转改”重要抓手
对“走转改”活动常态化的几点思考
要让老百姓真正受益
故事细节语言
传统媒体在新形势下如何实现突围
五问传统媒体:你以为熬过寒冬就是春天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