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仁德
一、引言
2011年,我国实体经济虽然遭遇了改革开放以来最困难的形势,全年GDP增长率与2010年的10.3%相比有所回落,但仍然保持较高的水平,为9.2%。然而,伴随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我国物价总水平也持续上涨,通货膨胀压力贯穿整个经济年度。CPI指数在高位行走,如表1所示,2011年7月份之前,CPI呈上升趋势,8月份开始回落,不过12月份4.1%,以及全年CPI同比增长5.4%,远远超出了政府制定的4%的预定控制目标。2012年1月,CPI同比增长4.5%,PPI同比上涨0.7%,2月份CPI同比上涨3.2%。从另外一个反应流动性的指标M2与GDP比值来看,2010年货币供应量M2为72.58万亿元,GDP为40.12万亿元;2011年M2和GDP分别为85.2万亿元和47.1万亿元,两个年度M2与GDP的比均约为1.81:1,这说明1元的GDP就有1.81元的货币,表明我国通货膨胀的压力很大。
表12011年各月份CPI数据(同比)单位 %
数据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10》整理。
表22000-2011年CPI数据单位 %
数据来源:根据中国历年统计年鉴整理。
从表1反应另外一个问题,就是2011年8月份至今,CPI整体连续回落,下降的趋势很明显,而且央行在2011年12月,3年来首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又在2012年2月24日,再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那么,这是否意味着2012年通货膨胀的压力就大大减小了呢?从表2中我们可以发现,2000—2011年, CPI大致经历了四个周期的波动,而且2009年开始呈上升趋势,能否回答2012年通货膨胀的压力会大大减小,首先还需分析造成这轮通货膨胀的原因。
二、通货膨胀的成因分析
作为经济学最常见的一个基本概念,通货膨胀一直没有严格统一的定义。目前广泛认可的是一个描述性解释:通货膨胀是指经济中的大多数商品和劳务的价格连续在一段时间内普遍上涨的现象。造成2007年以来的这次通货膨胀,原因是多方面的,归纳起来主要有:
(一)财政、货币因素
从国内来看,国际金融危机使世界经济陷入了衰退的局面,为了刺激经济,以美国为代表的世界经济体实施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宽松的货币政策,我国政府也提出“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促改革”的战略计划,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比如4万亿元的巨额财政投资计划和9.6万亿元的信贷投资等措施,包括频繁下调存款准备金、公开市场操作、降息等在内的货币政策。总之,过于宽松的财政、货币政策是这轮通货膨胀的原因之一。
从国际上看,为了刺激经济,美国实施了两轮以购买证券资产方式的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两轮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就为市场注入了2.325万亿的美元流动性。但这种做法由于并没有找到美国经济复苏乏力的根源,因而并未达到刺激消费和投资的目的。相反,对新兴市场来说,美国二轮量化宽松政策由于美元贬值而出现大量“热钱”涌入像中国这样的新兴市场国家,加剧了中国的流动性和通货膨胀压力。
(二)成本因素
从国内因素来看,国内劳动力和服务业等价格趋升,资源环保等外部性内部化,资源环保成本加大,资源性产品价格有待理顺,这些自然会影响通胀预期。以往偏低的劳动工资和能源资源公共产品价格的调整一定程度上带来成本推动的物价上涨。国内生产要素价格的上升,加上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的上涨,成本因素导致物价上涨推动通货膨胀。
从国际因素来看,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联系日益紧密,另外,伴随中国经济总量的不断扩大以及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深入,中国对能源和原材料的巨大需求,在利用本国资源之外过多地转向了国际市场。有数据显示,我国对原油、铁矿石、氧化铝、天然橡胶和镍的进口依存度在40%—60%之间。而美元的持续贬值推动了以美元计价的商品价格上涨,为了对冲美元贬值的风险,国际风险资本纷纷大量投资黄金和原油等大宗商品保值,增加了大宗商品需求,直接导致其价格屡创新高。过剩的全球流动性,大大提高了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的上扬,加大我国的通胀压力。
(三)预期因素
当物价上涨的趋势连续持续下去的,并且政府物价回落调控措施效果甚微的时候,在老百姓当中极容易形成物价还要上涨的预期,而一旦这种通货膨胀预期形成,它只会加剧或者是推动物价的继续上涨。至从这轮通货膨胀开始,政府就采取了一些列稳定物价的措施,但其间CPI不降反升或整体呈上升趋势,这将直接导致人们心中形成通货膨胀持续的预期。我国的这轮物价持续上涨与这种预期形成不无关系。
另外,从触发CPI上涨的直接原因来看,食品供需长期的不平衡食引发了CPI的不断上涨,其中主要是肉禽制品、蛋、水产品的供需不平衡。从组成CPI的权重来看,食品权重为34%,而食品类由粮食、肉禽制品、蛋、水产品、鲜菜、鲜果共六小类构成。粮食价格近年来稳中有升,鲜菜属季节性产品,鲜果具有一定的消费弹性,因而主要是肉禽制品、蛋、水产品对CPI的影响较大。正是食品供需的不平衡直接触发了物价的上涨,并且在各种因素综合下成为通货膨胀。
三、通货膨胀隐藏的结构性问题
从以上原因分析来看,作为货币因素而引发物价上涨的国内和国际因素的影响在逐渐退缩,而在政府一系列物价调控措施下,物价也有所回落,反应在CPI上就是2011年8月份以来的CPI的逐渐回落,短期内人们容易形成物价回落的预期,2012年2月份CPI同比上涨低于3.5%(目前的一年期存款利率),结束已维持24个月的负利率时代,PPI同比上涨仅0.7%,增幅创26个月新低。表面上看,通货膨胀的压力大大减小了。此外,虽然美元最近走好,大宗商品期货价格走强有一定难度。但是,作为引发通胀的成本因素依然存在,而且引发CPI上涨的食品类供需的不均衡也依然存在,体现在2012年1月份CPI同比上涨4.5%,其中食品价格同比上涨10.5%,影响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约3.29%,笔者预计将来的一段时期,我国通货膨胀的压力依然会持续,总体来说会比以往通胀压力要较小。
分析此轮通胀的原因并不是最终目的,通货膨胀作为经济社会一种常见的经济病态,其本身并不是一种孤立的现象,在物价上涨的表象下面隐藏着我国经济制度的缺陷和经济结构的根本性失衡,而这才是此轮通货膨胀的根本性因素。
(一)高投资与低消费长期并存,内部需求结构不平衡
长期以来,我们国家经济增长主要的是投资——出口主导型,消费所占比重最小。研究表明,消费每增长1个百分点可以带动GDP增长1.05个百分点,而投资增长1个百分点只能带动GDP增长0.44个百分点。这种推动经济增长的结构,使得我国经济结构出现诸如如产业结构的不合理,过剩产能,供需的不平衡等问题。通过以上的原因分析,此次通货膨胀与我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宽松的货币政策有关。政府为复苏经济,实施了一些列扩大内需的计划,使得本来就失衡的需求结构变得愈加严重。而正是这种失衡的需求结构反过来把物价上涨推向了更高的层次。
(二)能源资源短缺与资源粗放利用并存
当前通货膨胀,原因之一就是生产要素成本的增加导致的。一方面对能源和原材料又过度依赖国外市场,加剧了物价的上涨。以矿产资源利用为例,我国矿产资源总回收率和共伴生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率分别为30%和35%左右,比国外先进水平低20个百分点。另一方面对能源及原材料的利用效率的低效,又反过来加大了对国外能源及原材料的进口量,进而更大程度地实现了成本因素推动的通货膨胀的形成。
(三)不合理的投资结构
这种不合理尤其体现在政府投资和垄断性国有企业的投资上。政府作为投资主体,以大规模的财政资金投放在基础建设,必然挤压了经济主体进入竞争性的基础建设项目,另一方面也容易造成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失衡,我国通货膨胀的形成当然是供需失衡的结果。
(四)价格结构失衡,且缺乏成熟的价格波动预警机制
价格结构也称为价格体系。定价合理的价格体系是经济系统正常运行的信号装置。当前的价格体系和价格管理办法依然存在一定程度上统得多、管得死的问题。错误定价造成了经济的“乱象”,导致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资源的错配。价格信号引导着经济运行,价格扭曲必然导致价格体系的失衡和经济扭曲。当前的通货膨胀,不仅与全球价格体系的失衡,即发达国家价格体系与发展中国家价格体系有一定关联效应,更主要的是受我国价格体系失衡的影响。而此次通货膨胀也反应出我国市场经济缺乏成熟的价格波动预警机制,因而,健全价格波动预警机制是稳定物价的重要措施。
四、结语
当前我国通货膨胀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既有财政、货币因素、成本因素,也有预期因素。其中有些因素依然存在,另一方面通货膨胀下隐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根本性失衡,高投资与低消费长期并存;能源资源短缺与资源粗放利用并存;不合理的投资结构;价格结构失衡。影响通货膨胀的有些因素依然未消,加上最根本性因素——经济结构失衡,今后我国经济依然存在一定程度上的通胀压力。因此,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加强制度建设与完善相关经济政策,优化经济结构,改变经济增长方式才是我国物价稳定的最根本性措施。
(作者单位:内蒙古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