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信息化环境下的教育改革区别以往的改革范式,它需要教师不断进行知识与观念更新。教师研修、培训项目的推进,既表现在研修、培训的内容上,又表现在其形式上。为了给教师研训亲历者、思考者提供一个相互交流的平台,我刊特开辟了这块园地。
教育大发现社区秉承开放的理念,是研究和传播网络新媒体新技术在教育领域应用的公益社区。本期我们邀请此社区合伙发起人北京师范大学庄秀丽老师描述、论述其中的一个内容分支,以期让大家了解社区的同时,能获得一些启发或思考。
交流邮箱:tougao5@chinaitedu.cn
背景介绍
开放,是互联网发展带给人类的福祉,从政府管理、科学研究,一切数据的开放(open data),到开放所需政策机制探索(open policy),都属于开放互联网关注和研究范畴。具体到教育领域,开放的典型表现是开放教育资源(open educational resource,OER)、开放教育(OE)。
开放的互联网,急速变革着整个世界,这样一个伟大时代,人类历史上只有“地理大发现”时代可以与之比拟。这两个时代的发展,都同样经历了之前长期压抑和困惑,又同样以勇气和科技腾飞,把对整个世界的认识重新连接起来。与“地理大发现”只有少数精英人群参与发现的时代不同,开放的互联网把重新发现世界、发展世界的机会扩展到了每个人。这就是我们教育所处的时代,一个一起来参与、一起来开创的时代。
互联网的发展,对于教学的组织的作用影响,不是传统课堂教学强化或者优化,而是彻底的、全新的教学组织结构的创造。国际上对此研究实践也进行了近五年之久,简称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
实践开放教学,就是实践人人参与发现、人人参与创造的一种教学设计与教学组织。对开放互联网的开放教学活动的设计与组织实施的探索,是教育大发现社区创新教育的一个内容分支。
开放互联网的开放教学与实施的案例
以浙江平阳县昆阳二小的丁笑飞老师“课间乐”作文教学活动为例。丁老师就学生作文写作指导孕育一个教学方向,即快乐写作,但是究竟怎样才能够让学生有话可说快乐写作呢?丁老师最终以课间生活为对象,通过呈现学生课间一张张生动的活动照片,来激发他们的创作激情,并且引导他们通过网络表达彼此观摩点评。不仅班级范围、本校范围的师生可以参与观摩点评,在开放的互联网上,任何对学生作品感兴趣的人都可以加入其中,分享学生们表达的乐趣。因此,学生的作品,不仅有他们自己的点评,还有不少来自校外老师的点评呢。作文,不再是写给老师看的、为完成老师任务的那个烦人的事儿,而是学生表达自己、与对自己感兴趣的人交流、呼应的一种方式。
以上是丁老师作文教学组织的简单描述。在备课阶段,从构思快乐写作的主题开始,丁老师就将自己的思考外化出来,跟身边以及网络上的同行进行碰撞对话,最后形成“课间乐”作文教学实施方案。在教学实施阶段,无论是丁老师的教学进程的思考,还是学生笔触生动活泼的文章,通过网络都可以进行无障碍的访问对话。在反思小结阶段,丁老师又迎来很多同行,对实践进行分析提炼的探讨。不仅如此,丁老师的作文实践案例,还成为很多同行观摩学习的教学案例,尽管丁老师自己还不知道。中国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爱生远程教育项目中组织WEB2.0社区学习时,参与项目的教师们在网络上观摩学习了丁老师的“课间乐”作文教学的设计与实施,给予了丁老师很高的评价。这从另一个角度说明,开放的互联网,能够让实践中每一位教师的教学创新行为得到传播和学习,让我们的教育受惠。
丁老师的“课间乐”作文教学,跟传统作文教学组织有什么不同呢?我们分别用图1和图2来表示,图1表示传统教学实施流程,图2表示开放互联网开放教学的实施流程。
图1和图2的差异是教师人群结构的变化,而这一人群结构的变化,带来了整个教学设计与组织方式的变化。
开放互联网的开放教学的设计与实施,对任课教师提出以下要求。
(1)要在实践中构建自己的专业发展人群对话圈子。
(2)要能够与专业发展圈子中的人员有效对话。
(3)要能够表达清晰自己备课阶段的构思与碰到的问题。
(4)要能够把实施中的发现清晰地表达出来,形成互动。
(5)要能够及时进行教学反思小结,能够清晰表达自己在整个教学设计与实施中的收获与思考的问题,与人群形成对话。
(6)要能够在与人群互动中,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
因此,教师实施开放教学,其所面对的人群不仅是面对自己任教的学生人群,同时还面对跟自己一起思考和行动的专业发展圈子人群。由以上也可以看出,实施开放教学的关键,在于实施过程的开放,即教学准备、教学实施、教学小结,每一个环节都与外部环境保持沟通,让外部环境了解具体每一个环节上的发生,同时也让外部环境有共同思考的人员,在任何时候,有途径参与进来。
因此,对话的人群如何形成?群体行动如何发生?这是开放教学的设计与实施的关键,具体涉及人群的自组织与教学过程的开放两个要点。
从被组织走向自组织
中国教育教学组织管理体制长期以来是自上而下的层级管理体制,上至教育部,下至市区县镇教育局教研室,通常教研活动都是自上而下来组织安排,这样的组织方式有其优势,但是长期以来也形成了一种按要求执行安排的思维定式。
如果教师教研停留在按要求执行、按某种标准执行这样的层面,教学就很难有创新之举。
因此,当互联网已经发展到每个人通过网络获取资源机会均等的情况下,引导教师个体通过网络来获得资源,特别是形成自己专业发展的学习圈子,是每位教育工作者需要转变观念和行为方式的地方,也是区域教育教研管理部门在组织教师教研时需要去加以应用的地方。
教师自身成为独立的学习者,利用网络去构建自己的学习网络圈子,是走向自组织的基础,在此基础上,教师之间就可以根据自身的学习发展需要,如在QQ群中组织教学研讨例会,甚至组织面对面开放沙龙等,在组织活动的过程中,就会发展出圈子人群如何磨合来一起成长的活动规则。自此,一个学习圈子就开始走向了自组织成长历程。
教育大发现社区以自身社区践行自组织,一直在协助教师人群进行自组织成长。比较典型的案例是2008年春季进行的“好看教研”项目,即依托好看簿平台,使来自全国不同地区的教师,相互结识,形成教师人群网络,教师各自利用好看簿这样的开放互联网平台,通过自我表达不断发展自己的网络学习圈子,前面所举丁笑飞老师的“课间乐”作文教学,就是教师们具体开放教学的实践案例。当初参与这个项目的教师,一直还是进行开放教学的积极实践者、思考者、分享者,如张家港的黄利锋老师、浙江平阳的谢贤晓老师、山西大同的张晋梅老师等。
需要注意的一点是,“自组织”并非指不需要人为组织就自发的过程,而是作为参与者组成的人群,发挥自身主体性进行群体各种行为发生的推进,不是仅仅依靠群体之外的力量来推进。
从封闭走向过程的开放
走向自组织的关键是过程的开放。教师个人学习思考的过程或者教学实施的过程都开放。前面丁笑飞老师“课间乐”作文教学,就是过程开放的具体例子,从备课、实施、小结,每一个过程都与开放的互联网连通。开放提供了种种的思想发展的可能性,形成和发展出能够进行对话人群圈子的可能性。
开放,也是走向自组织的必要条件,通过开放,师生开拓视野,就会发现不同,就会产生对比分析,就可能发展出独立意识、独立思考的能力。
对于一个区域教研组织而言,如何能够从封闭走向开放呢?具体如何实施呢?
2011年教育大发现社区协助淄博以信息技术教师为主体人群的稷下学社,组织开放教学创新课的实施,在这个实施过程中,教师先初步熟悉开放网络平台好看簿,然后进行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方案直接发布在开放网络好看簿上,教学活动也在开放网络好看簿上实施,这样,每一位教师的教学设计与实施,都是通过互联网面向全世界开放的。这个过程并非是一个自动不需要人为组织就能够完全自发发生的过程。参与者教师对整个活动实施进行了有效的组织和协调,比如在哪儿提交自己的教学设计方案、怎么让人群中的其他同行知晓和了解自己的教学设计、怎么及时有效地获得他人对自己的教学方案的反馈信息、如何从同行的教案设计中学到更多的东西、如何对这样的开放教学活动的设计与实施进行评价。这些都是区域层面组织开放教研需要解决的具体问题,有些问题属于参与者教师个体层面,有些问题属于活动组织管理层面。
稷下学社区域开放教学创新课的组织,就是依赖社区中的热心教师组成热心服务组,这些热心教师再按区域分片分工,分别负责协助来自9个区县的参与者。例如,如何在稷下学社维基页上,链接自己的教学设计的教案地址以及教学活动实施的网址,并通过QQ群来告知同行,这是活动的报名以及实施的开始阶段教师们以自组织方式做的具体事情。在实施进行中,任何一位教师需要协助,如给自己学生的作品留言,就可以到QQ群来告知大家,教师们就按一定的协定分工,给彼此的学生留言反馈。在实施进行到小结反思阶段,热心服务团队联合教育大发现社区组织有经验的来自不同地区的教师团队,再分组对所有教师的作品进行点评,将优秀作品选择出来,作为案例再进行研讨学习。
区域教研的组织实施,要从原有的封闭结构中充分利用开放互联网,让整个活动的组织、实施都开放出来。而所有这些,不需要额外投入成本,只要利用免费的互联网平台就可以做到。
并非结语
教学组织需要开放的过程,互联网也提供了大规模参与的可能,这就要求在组织的技术环境的设计上、在教学的组织方式上、在教学组织实施的观念上做全新的思考。也只有突破这一点,教育公平问题、资源共享问题——这些教育信息化所追求的梦想——人的自由的学习,其实现才能成为一种可能。
资料链接
教育大发现社区:Sociallearnlab.org
丁笑飞“课间乐”作文教学活动:http://www.sociallearnlab.org/wiki/index.php?title=Case-happycomposition
“好看教研”项目:http://www.sociallearnlab.org/wiki/index.php?title=ICTinEdu_Haokanbu
稷下学社:http://wiki.zbedu.net/index.php/Yzk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