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Excel教学中示例的有效呈现方式

2012-04-29 23:23陶玲莉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12年5期
关键词:汇总示例图表

陶玲莉

新课程实施以来,在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中围绕示例展开的教学方法备受青睐。示例,即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为说明或解释问题而联系实际列举的典型事例,由此展开的教学可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建构、迁移,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综合运用能力。在教学中,根据不同的需要,围绕示例展开的教学,又有适合于技能学习的示例演练教学、适合于综合运用能力培养的案例教学和适合于海量知识学习的范例教学等。Excel单元因其操作性强、技能性强、应用性强的特点,其示例在教学中更是应用广泛。但长期以来,在Excel的学习中,学生却呈现了“前学后忘”、“学时容易用时难”的局面。为何示例在教学中的功能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笔者尝试从示例呈现的方式上作了一些反思。

示例的连续呈现方式

案例1:在“表格数据的图形化”一课的教学中,有位教师向学生呈现了如下三个示例:通过对学生月消费统计表的分析,创建柱形图;通过对2008奥运会金牌分布表的分析,创建饼图;通过对2009-2011年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数据表的分析,创建折线图。教师试图让学生通过对三个典型示例的学习体验,得出“柱形图适用于体现数据之间的比较;饼图适用于体现部分占总体的比例;折线图适用于反映事物的变化趋势”的结论。但在实际课堂上,因为时间有限,学生只是疲于模仿,懒于分析,对于知识的理解和迁移效果差。

反思:在这节课的教学中,不少教师为了帮助学生理解三种图表的适用范围,通常都选择设计三个独立的示例加以说明,似乎认为这样知识点更清晰。殊不知,三个毫无关联的示例,需要学生分别进行认识、理解、分析,这不仅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同时也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容易使学生抓不住课堂的重点。在有限的课堂学习时间内,大多数学生只能完成图表创建的模仿操作,来不及进行数据的分析、图表的应用等深层次的思考。因此,在实际应用中,我们会发现当学生独立面对数据分析——图表制作的任务时,他们仍然不知所措。

对策:在这一课中,我们不妨采用示例的连续呈现方式,一例到底,通过对一个典型示例的多角度分析,串起本堂课的知识点,帮助学生在讨论、分析示例的过程中,自主建构知识。笔者在教学中尝试以“班级学生月消费表”的分析展开教学,从三个不同的角度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对三种图表进行分析。角度一:从“对班级学生周一到周日的消费总额比较作图表”,引出柱形图的创建和适用范围,引导学生分析某天消费过多的原因;角度二:从“对班级学生各个项目的消费占用比例作图表”,引出饼图的创建和适用范围,引导学生分析消费种类的合理性;角度三:从“对班级学生一个月的消费数额趋势作图表”,引出折线图的创建和适用范围,引导学生合理支配每月生活费。通过对一个示例的多角度分析,不仅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带着问题去探索、讨论、思考,还培养了学生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

示例的不完整呈现方式

案例2:在“函数计算”知识点的教学中,有位教师向学生提供了“学生期中考试总分、平均分”的计算任务。在课堂中,教师分步骤从“选择计算结果所在单元格→选择函数→选择数据区域→计算”进行了“总分计算”的演示,学生随后完成了“平均分计算”的迁移任务,课堂教学效果不错,但在随后一节课的课堂复习环节,教师却发现面对同样的计算任务,学生进行函数计算的步骤出现了前后颠倒,而且对SUM(B2:I2)、AVERAGE(B2:I2)等函数的表达式不理解。

反思:基于Excel技能性强的特点,有时候教师会过分关注技能的学习,而忽视了技能背后的关键知识点。在这节课中,教师把教学的焦点指向了函数计算的一般步骤,浓墨重彩地演示了每一个环节的操作,却忽视了这一系列操作后得出的函数表达式。学生没能将“选择函数→选择数据区域”与SUM(B2:I2)联系起来。因此,在学业测试中我们会发现“有些学生能正确完成函数计算的操作,却不会如图的选择题”这样的怪现象。

对策:在这一节课中,笔者尝试借用“半成品加工”的教学策略,引入了不完整示例。课堂中,在掌握了函数计算的一般步骤后,笔者推出了完善函数表达式“求某同学的总分:SUM()”、“求某同学的平均分:—(B2:I2)”的填空任务,学生在结合函数计算的过程中,完成对不完整示例的补充,同时自然地将函数计算操作与函数表达式一一对应起来。不完整示例呈现的方式,能让学生在短时间内体会到知识技能的要点,促进学生对问题进行自我解释,从而提高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实践操作的效率。

示例—问题的呈现方式

案例3:“数据的分类汇总”这一知识点看似简单,却困扰了很多教师,许多学生在应用中会出现选错“分类字段”、忽视“排序”步骤这类问题。一位教师,为突破这个教学难点,在教学中采用了书本示例“汇总杀毒软件各品牌的销售数量”,通过逐步完整的示例演示操作及辅助示例视频的形式,试图帮助学生克服这些难点。在书本的提示、教师的演示和辅助视频的帮助下,学生很快掌握了分类汇总的步骤,顺利完成书本示例。但在完成“汇总杀毒软件在各门市的销售数量”的迁移练习中,学生却大面积地出现了错选“排序关键字”、错选“分类字段”等错误。

反思:在这节课中,教师采用了“例中学”的教学方式,精心设计了三种形式的示例帮助学生掌握分类汇总的步骤。但不管是教师演示、书本提示还是辅助视频,都只是纯粹的技能演示。学生在掌握分类汇总的技能的同时,却没能理解“教师一再强调的‘排序的目的是什么”、“数据分类汇总的优势在哪里”。因此,在稍有改变的学习任务中,学生茫然了。事实上,这样的技能获得不仅迁移效果差,也容易遗忘。在面对学业测试中的试题:“分类汇总前要先进行什么操作”时,不少学生选择了“蒙”。

对策:一些心理学专家指出,纯粹的示例学习效果不及在示例学习时整合进问题解决的学习。笔者在教学中尝试先呈现示例:“汇总杀毒软件各品牌的销售数量”,让学生利用已有知识——求和函数,完成数据的汇总。然后,教师再隆重推出分类汇总的数据汇总方式,同时抛出问题:“为何在分类汇总前要进行排序”,“分类汇总的优势在哪里”,经历了利用求和函数计算的过程,学生已经发现:必须先对数据按照“品牌”进行排序,才方便按类别进行计算,类比之下,不难回答“为何要先进行排序”的疑问。同时,主动的知识建构也能让学生避免在迁移练习中出现选错排序关键字的现象。对于第二个问题:“分类汇总的优势在哪里”,通过师生两种汇总方式的对比,学生不难体验到分类汇总方便、快捷的优势。带着问题的示例呈现方式,能够引导学生在练习中主动的思考,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技能、建构知识。

猜你喜欢
汇总示例图表
大还是小
常用缩略语汇总
系统抽样的非常规题汇总
2019年高考上海卷作文示例
常见单位符号大小写混淆示例
“全等三角形”错解示例
双周图表
双周图表
双周图表
图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