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勇
摘要:高校“形势与政策”课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大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这一课程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形势与政策”课,需要深入研究和优先解决教育教学当中的十个基本问题,进一步提升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可控性与实效性。
关键词: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高校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4107(2012)05-0008-03
自1987年全国高校开设“形势与政策”课特别是2004年以来,为了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和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有关精神,全国高校按照中宣部和教育部的统一部署,加强了对大学生的形势与政策教育,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有了长足进展,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是,随着社会形势的快速发展以及“形势与政策”课自身时效性强的特性,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还面临着一些困惑和难题,需要认真对待和着力解决。本文试图对此进行理论的分析和探讨,梳理和概括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存在的十大问题,以期推动“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的进一步发展。
一、课程体系建设
当前,“形势与政策”课主要根据教育部社政司每年印发的教育教学要点作为课堂教学的内容指南,但尚无统一的全国教学大纲和统编教材,因此,在高校教育教学过程中出现教学主题与内容的随意性较大,教学方法与手段选用的主观性较强的问题,“形势与政策”课难以形成规范的课程体系和严格的教学尺度。近些年,随着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实践的深入,如何构建科学规范的“形势与政策”课课程体系已引起专家学者、一线教师的热烈探讨,并产生众多富有启发性和建设性的观点和理论,但是课程体系建设本身还缺乏统一规划,对这一学科的内涵特点、教学规律、建设内容也没有一致性的意见,所以各高校教育教学的实践仍处于一种自主选择和自主把握的状态。由于课程体系建设滞后,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还没有整体上的突破和进展,因而这一课程教育教学的实效性还有较大不足。所以,根据“形势与政策”课的课程目的和任务、课程内容和特性、课程结构和层次,建立起符合学科发展规律和思政教育特点的课程体系,是广大思政课教师应着力思考和解决的首要问题。
二、师资队伍建设
由于还未建成相对完整和成熟的课程体系,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基本是以兼职教师为主体来组织和实施,具体包括思政课教育教学的专职教师、辅导员、学工团委教师以及部分专业课教师。从“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要点的内容来看,涉及诸多学科的专业知识,具有“新、专、深、泛”的特点,所以对授课教师深度理解和把握所讲内容提出了更多更高的理论要求。在教学实践中,“形势与政策”课一般由教研室或委托给教师备课,大多数教师并不参与备课,只是拿到现成的大纲、讲稿和教案进行宣讲,但是不同教师对教案课件的理解和把握是不一样的,特别是对于非专职教师而言,由于其工作特性往往对于教案准备不充分,无法像备课教师那样深度地理解和把握所讲内容,因而造成教学水平难有较大突破、教学效果难有充分保障的问题。对此应着重从以下方面解决:一是重点强化专职“形势与政策”课教师队伍,一支专业稳定的专业队伍是保证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成效的关键;二是加大培训和督促其他授课教师参与教案、课件的分析和研究的力度,着力提高他们对教育教学要点的认识和理解。
三、省情区情教育
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是高校社会服务功能的基本内容之一,如何有效地在“形势与政策”课上进行省情区情教育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省情区情教育是国情教育地方化、具体化的教育实践,如前苏联教育家加里宁所言:“关于爱国主义教育,是从深入认识自己的故乡开始的。”对于各地方高校而言,将教育教学要点与省情区情结合起来,就要精心组织和合理安排,以充分利用“形势与政策”课进行深入浅出的讲解和讨论,以此增强大学生对高校所在省情区情的理性认知,从而激发大学生热爱家乡和报效家乡的热情和动力。就省情区情教育的主题和内容来看,重点把握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动向和新举措,使大学生较为深入地了解和认识家乡未来发展的态势以及自身所承载的使命和责任。近年来,由中央频繁出台的推动区域和省区发展的重大政策举措,对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和功能,高校在形势与政策教育过程中应及时、准确和全面地贯穿和融合起来进行讲解和学习。课堂教学要注意将理论讲解和实际认知结合起来,让学生主动参与和积极互动,畅谈认识和体会,从而增强省情区情教育教学的影响力、说服力和动员力。
四、教学主题的选定
从近年来教育部社政司每年印发的教育教学要点来看,所涉及的要点内容涉及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建设、党的建设以及重大会议、社会事件等诸多方面。如何在这些主题和内容中选取两到三个进行专题讲解和学习是一个智仁各见的问题,在实际的备课和讲授过程中,历来存在不同意见和看法。另外,有些重大问题在教育教学要点中历年或跨年重复出现,对于是否要重点讲解和反复学习也存在一些疑问和困惑。由于存在分歧和异议,造成在选定教育教学的主题和内容时分散、凌乱,不利于组织备课和撰写教案。对此,有必要系统地规划和分解主题和内容,从历年的教育教学要点中总结和归纳具有普遍性的规律,如党和国家的重要会议主要集中在3—4月和9—10月,会议所形成的决议往往是教育教学的重点,具体内容主要涉及党政军等国内国际事务、重民生与反腐败等方面。由于每年“形势与政策”课所施教的对象是不一样的,同一问题对不同的学生仍然是一个新问题,对于以三至四年为一个轮转周期来确定教学主题和内容而言,对一些重大问题的讲解和学习并非是多余的。然后就选定的主题围绕内容在深度、广度和高度方面进行深入和系统的备课和讲解,避免选取内容过多但对理论本身理解不透彻、讲解不深入、面面俱到但又泛泛而谈的空洞现象发生。
五、教学教案的组织
根据教育教学要点组织备课是由专门的“形势与政策”教研室负责实施,还是委托给部门其他教师组成备课小组来实施,这是一个颇难处理的问题,不同高校有不同的对策和办法。由“形势与政策”教研室专职教师全程备课和组织,有利于从整体把握教案的深度和广度,但是略显群体智慧不足;组成备课小组有利于集中各方意见和建议,但存在教案有效整合和融合的难题,出现教案松散有余而集中不足的现象。“形势与政策”课虽无完善的课程体系,但并不是一门缺乏知识广度、理论深度、讲解难度的课程,这门课程实际上具有一些内在的特殊属性:理论性与现实性交织、历时性与共时性结合、实践性与可控性并存,这就要求讲解教师深度理解和把握教学主题和内容;在讲授上要求难点鲜明、重点突出,举重若轻,深入浅出。从教学效果来看,教学教案的组织和安排是“形势与政策”课能不能上好的重要前提,其中,在组织过程中能否集中广大教师的意见、建议和智慧是能不能备好课的关键所在。因此,根据各个高校自身的特点和属性,结合思政课教师队伍的职称、学历和专业方向,融合教育教学要点的内容与主题,进行合理的组织分配,即教研室牵头组织成专题备课小组,对某一专业领域的问题进行专业性的分析研究,全程负责具体专题的资料收集、主题提炼、教案撰写和课件制作等问题。
六、教学资料的选用
目前,在“形势与政策”课还没有统一指定教材的情况下如何根据教育教学要点合理地选用教学资料,以有效地组织备课和教学是一个突出的问题。在组织备课和撰写教案过程中,不同教师往往根据自己对确定的教学主题和内容的理解选取不同的参考资料,来源是丰富多样、五花八门的,但如此在统一课件和教案时会出现内容庞杂、数据不一、观点迥异、前后矛盾的问题,给教师理解和把握课件及教案造成疑虑和困惑,不利于课堂教学的讲解和学习。所以,在参考资料的选用上有必要规定基本来源:一是选定基本的参考资料,是以教育教学要点为资料来源的基本依据,将要点资料认真学习和完整理解;二是选定必要的辅导资料,是权威性刊物刊发的由权威专家学者所撰写的解读性文章,如由中宣部、教育部定期编辑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参考资料》、《时事报告》等,既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重要补充,又是“形势与政策”课基本的备课辅助资料,值得深入研读;三是时政性较新较强的网络资料,有必要借鉴和引用,以增强课堂教学的时效性和吸引力。另外,所选定的资料要考虑学生的实际需要、接受能力以及经济承受能力,如果资料过多过杂就会导致学生无从选择,甚至无所适从,既容易造成教学效果不佳的问题,又容易造成实际的资料浪费,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和经济负担。
七、网络平台教育
“形势与政策”课网络信息化是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发展的新方向和新趋势,将“形势与政策”课教育教学从单纯的课堂教学向网络教学扩展是加强和改进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实效性的新要求。依托网络平台,借助现代网络信息处理技术,将网上选课、课堂教学、师生互动、成绩考核、效果反馈整合和关联起来,通过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新途径的实施,寻求提升和增强“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的实效性、针对性和操作性。但是,在实际的网络教学过程中仍有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改进,其中最为突出的问题是教学过程的可控性问题。首先,相对于教室课堂教学,网络课堂教学的主动性主要由大学生自己操控,因此,学习的随意性、主观性较大,教师除了能够通过规定的课堂作业来考查大学生的学习效果,对其他方面则无从把握。其次,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疑惑问题,从学生提出问题到教师的解答、回复往往需要一个多回合交互的过程,这其中可能出现师生交互无法同步的情况,继而错失相互进一步围绕问题展开深度讨论的时机,使得学生主动学习和积极参与的态度和兴趣渐趋弱化。所以,通过网络平台组织教学仍需要与课堂教学结合起来,作为课堂教学的必要延伸和有益补充,尤其是要注意网络平台单向度的局限与不足,安排一定的时间进行课外交流、沟通和辅导,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疑难与焦点问题。
八、教育教学考核
高校“形势与政策”课作为必修课,如何科学合理地对学生所学知识和内容进行考核是一个不易把握的问题,就这一课程的考核来看,撰写论文是考核最常见的形式。学生根据教学主题和内容,按教师规定的题目和范围撰写论文,这一考核方式具有优劣二重性:优点在于简单易行、时间灵活、易于评析;缺点就是学生易于抄袭应付,敷衍了事,特别是从网络复制、粘贴、拼凑、嫁接的现象较为严重,无法全面考查学生对教育教学内容理解的程度。实际上,就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的内容来看,考核内容应包括课堂学习、回答问题、社会实践、撰写论文等许多方面,单纯以撰写论文的方式考核学生,无法全面反映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因此,如何合理地考核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的成绩需要科学地规范和完善考核制度。一是学习过程与考核结果相结合,注重出课率、课堂表现、社会实践、考试成绩;二是学期总评成绩=出勤成绩(30%)+课堂表现(20%)+社会实践(10%)+考试(论文)成绩(40%);三是对最后总评成绩加权平均,结合不同学期成绩综合评定学生的总成绩,从而提高教育教学考核成绩的科学性、综合性和有效性。此外,开发适合于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成绩管理的软件系统是适应形势发展需要、简化成绩评定考核、实施科学化程序化管理的关键,将各项数据指标进行量化和数据化之后,能够极大减轻广大教师的工作量,并且提高教学综合评定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九、教学质量评价
从筛选教育教学要点中的讲解主题和内容到组织课堂教学是一个师生共同参与的互动过程,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能否实现预期目标以及实现的程度如何,关键在于严谨科学的质量评价体系的建立和完善。由于“形势与政策”课程体系尚未建立,教学要因势而变的新特点决定了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建设也是一个涉及多层次、多指标、量化指标和非量化指标混杂多元的复合性问题。对于如何构建合理科学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众多教师对此进行了探索,例如,对“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的全过程进行监控,将课前、课堂、课后三个环节与要点内容、资料教材、教师队伍和组织管理四个维度相结合,对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进行整体评价。有教师提出应用层次分析法原理构建高校形势与政策教学质量评价模型,这一评价模型将教育教学评价体系分解为最高层(目标层)、中间层(准则层)、最底层(方案层),这一分层结构模型基本上囊括了教育教学的各个要素和内容,比较系统全面地实现了教学质量评价科学化的要求,值得借鉴和完善。
十、教育教学改革
“形势与政策”课教育教学改革既是课程体系建设的需要,也是进一步增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要求,因此,关于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改革的问题一直以来是众多教师关注的热点和焦点问题。“形势与政策”课怎么改革,改革什么,也是众说纷纭。分析研究并提出许多有价值的建议、设想、方法和措施,一些高校也不断总结和提炼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实践的有益经验和成功做法,大大促进了“形势与政策”课的学科发展和教学质量的提升。但是,教育教学改革是一个持续和持久推动的系统工程,需要广大思政课教师特别是专职教师的广泛实践和不断探索。作为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和机构有必要组织专项研究,集中相关研究人员和一线教师围绕这一学科的课程设置、课程体系、教材体系、评价体系、监控体系、考核体系等基本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和实践。同时,实施专题的课题立项,通过专题研究带动和促进形势与政策课的大改革大繁荣,从根本上实现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的科学发展和实质突破,着力提高这一课程的针对性、实效性和科学性,使之真正实现预期目标,达到预期效果。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
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Z].2004-08-26.
[2]中宣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
策教育的通知(教社政[2004]13号)[Z].2004-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