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 想说爱你不容易

2012-04-29 11:25钟国芬
考试周刊 2012年55期
关键词:课外课外阅读班级

钟国芬

摘要: 阅读可以开阔人的视野,丰富人的学识,提高人的修养,使人的认识逐渐变得深刻,人生逐渐变得充实。教育部制定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非常明确地规定了课外阅读量,并增加了阅读推荐篇目。由此可见,阅读对于审美观、道德观都正处在形成时期的中学生而言,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 课外阅读现状对策阅读方法指导

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学生接受知识的渠道越来越宽广。这本是一件好事,可是作为最重要也是最原始的渠道之一的阅读却渐渐被推到了一个尴尬的位置,甚至有种“鸡肋”的感觉。作为中学语文教师的我,对这一点感受尤为深刻。

为了大致地了解中学生的阅读现状,我在所任教的一个初一班级中进行了粗略的调查统计。针对他们的阅读类型、阅读时间、阅读渠道等,我设计了一份小小的调查问卷。调查很快就完成了,调查结果显示:

在全班40个人中,有95.4%的人是喜欢读课外书的,而所阅读的作品类型如下表所示:

由此可见大部分学生大都喜欢阅读一些当下流行的小说。但是他们一星期中用于阅读的时间普遍都没有超过2小时。原因是多方面的:

阅读的渠道包括以下几个:

虽然,我国实施素质教育已经很多年了,但各个学校,特别是中学,还是把成绩作为衡量学生的最终标准。因此,学生平时的学习负担还是非常重的,除去睡觉、吃饭等必要的时间,剩下的空余时间少得可怜,而能将这些剩余时间留给阅读的少之又少。另外有些学校在建立学校图书馆时,只是为了应付上面的检查,很少甚至根本就不向学生开放,使得学生阅读的机会就更少得可怜。再加上多数家长仅仅重视课外学科辅导书的阅读,仅仅支持小孩对作文辅导书籍的阅读,削弱了学生对阅读的兴趣,禁锢了学生的阅读思维和思维创造,让学生有种“爱你在心口难开”的感觉。

这种现状让我意识到“阅读”在现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处于尴尬的位置,谁都想读,却都无可奈何。要改变这一现状,不是一朝一夕,也不是一人之力所能及的。我觉得首先要让家长明白,阅读对孩子的成长非常重要性。首先,加强课外阅读是时代发展的需求。据资料显示:近20年,全世界每年出版社出版的书籍超过50万种,这就意味着每一分钟就有一本新书在出版。由此可见,当今社会的信息量之广、信息更新速度之快,对人类的学习方法、阅读能力和终身学习理念提出了新的要求。其次,阅读量的增加是新课程改革的需求。《语文课程标准》要求中学生的课外阅读总量达到260万字以上。而现在的语文课堂充斥的是繁琐的分析和知识点的讲解,能提供的阅读量是有限的。显然,传统的教学方法难以完成这项阅读指标,课本提供的阅读量也难以满足学生的阅读需求。最后,课外阅读能力是语文素养的根本,更是人发展的需要。吕叔湘先生说:“问语文学得好的人,无不说得益于课外。”大量的课外阅读,对于开拓学生的视野,活跃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智力,陶冶学生的情操,是其他活动都不能代替的。学生课外阅读是课堂阅读教学的延伸,正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途径之一。当然要改变阅读的尴尬现状,学校更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其一,要让图书馆真正充分发挥作用,并适时给图书馆注入新鲜健康的血液,随时为学生开放;其二,要每天都给学生留一部分阅读时间。这不仅是获取知识的途径,更是很好的一种休息方式,完全不会挤占学生的学习时间。这两点做好以后是不是就大功告成了呢?答案当然是否定的,还有最为关键的一点,那就是老师要帮助学生切实地提高阅读能力,让阅读成为学生生活中的一种常态,让学生在阅读中真正有所得。那么,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呢?我认为应该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1.要让学生“要读”,即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自觉进行课外阅读。

(1)利用课堂激发课余阅读兴趣。我常常结合教学内容向学生推荐课外读物,让他们对课内所学的知识进行拓展延伸。如教了《端午日》,就让学生课后阅读沈从文的《边城》,学了《飞红滴翠记黄山》就让学生阅读一些游记,学生的兴趣由课内迁移到课外,效果非常好。有时我只说故事的开头,或讲讲某些名人名家的奇闻逸事等,每当这时,学生的求知欲望特别强烈,渴望阅读相关作品,了解全貌,消除心中疑团。

(2)抓住媒体契机,转移兴趣。利用学生喜欢电视的特点,关注电视节目,由此引导他们读一些高雅的、健康的文学性书籍。如《西游记》、《红楼梦》、《水浒传》、《三国演义》、《中华成语故事》等已经拍摄成了电视剧,可以利用此契机,渲染电视情节,引导学生畅快地阅读原著,享受阅读原著的尽兴,从而爱上阅读名著。

(3)树立阅读榜样,建立班级读书角。抓班级课外读书典型进行宣传和表扬,带动读书风气,每周或者每月评选班级的“阅读之星”,并进行适当的奖励。鼓励学生将自己喜欢的课外书带到班级与同学分享,建立班级读书角。

(4)激发课外阅读热情。师生可以同读一本书,共同交流读书心得。与教材同步,师生共同阅读一本书籍,如教《童年的朋友》就推荐学生共读《童年》等。师生共读后交流不同的感受、不同的理解、不同的收获,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阅读的热情。

2.要教会学生一定的阅读方法,让学生真正“会读”。

(1)精读。名著的名篇、名段,自己喜欢的读物,要细读,反复读,甚至熟读成诵。要求学生阅读时做好读书笔记,包括圈画、摘抄、评注、仿写、加标题、写段意等。学生借助这些技术来控制阅读的注意力,弄清文章写了什么内容,而且懂得分析文章是怎样写的和为什么这样写。同时把精彩优美的语句和文章的片断摘录下来,吸取读物的长处,并消化吸收,学以致用,在需要时参照、借鉴,从而使学生养成不动笔不阅读的习惯,积少成多,自然会提升学生的素养,打下坚实的文化基础。

(2)速读。逐渐训练学生使用“提纲契领的标题读法”浏览篇幅较长的文章,把握文章大意;采用以词句为单位的整体阅读的“扫读法”,了解段落大意;也可以采用直入主题的“提问法”,通过讨论交流把握文章重点。

(3)不同文体采用不同的阅读方法。阅读小说故事,重在抓住情节;阅读人物传记,关键是理解人物的形象;阅读诗词,紧扣关键词领悟意境;阅读说明文,明确事物特点,等等。教师结合教材特点,不仅可以进行方法指导,而且能够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水平,培养他们的自主阅读习惯。

只要让学生对读有浓厚的兴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掌握得当的阅读方法,他们的阅读就能逐渐成为自觉行动,就能有所得,就能真正地爱上阅读。

猜你喜欢
课外课外阅读班级
班级“四小怪”
小满课外班
我的“课外老师”
课外阅读——写作的源头活水
如何构建和谐班级
做好课外阅读指导之我见
不称心的新班级
实践语文课外阅读的几点思考
让阅读像呼吸一样自然——课外阅读探究心得
课外实践丰富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