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职特殊家庭学生教育问题的分析与研究

2012-04-29 05:59顾春霞
考试周刊 2012年61期
关键词:子女青少年中职

顾春霞

摘要: 本文在对特殊家庭界定及中职学校来自于特殊家庭的学生情况描述的基础上,对其家庭自然结构在孩子的学习成长方面带来负面影响,造成很多的青少年社会认知偏差,形成不良的思想品质,自我控制能力差,不良行为明显增多,亲子关系失常,社会适应能力差等问题和产生原因进行分析,提出了教师要切实加强对特殊家庭学生的思想教育和生活关爱,学校要切实加强对特殊家庭学生的教育和引导,以及社会各界要关心、帮助特殊家庭的学生的具体对策,以期促进该问题的较好解决。

关键词: 中职学校特殊家庭教育问题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一部分人的思想观念、道德准则、工作区域也在发生变化。目前因外出工作、离婚、犯罪及交通事故等大幅度增加而导致现代正常家庭体制分化现象越来越普遍,很多正常家庭的格局被打破,由此产生留守家庭、单亲家庭、离婚后重新组合家庭、寄养家庭等多种类型的特殊家庭。

这些特殊家庭子女的教育问题也受到广泛关注,而职业学校中特殊家庭学生比例越来越大,这对职业学校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就中职学校中较典型的特殊家庭青少年的思想教育问题进行探讨。

1.中职学校中特殊家庭青少年基本状况

1.1特殊家庭界定。

特殊家庭包括父母离异家庭、父母或其中一方过早去世的缺损家庭、有继父(母)及收养关系的家庭,父母一方或双方长期外出的家庭。

1.2中职学校中特殊家庭青少年的比例。

在近7年的班主任工作中做了以下统计:共有学生227人,其中有特殊家庭学生132人,约占学生总数的58%。其中以父母在外打工,孩子跟着老人生活的比例最大,占到70%以上;其次就是父母离异的,占到20%左右;还有一些其他特殊原因造成的,如:死亡或犯罪等。

来自于特殊家庭的学生,其家庭结构在孩子的学习成长方面带来负面影响,导致产生一些偏激行为。这些孩子往往性情孤僻、古怪,容易自暴自弃,对学习不感兴趣,学习成绩低下,对生活缺少信心,没有远大理想和长远打算,纪律意识差,存在一些不良生活习惯,如果不及时加以引导和教育,势必造成极大的损失。

2.中职学校中特殊家庭青少年常见的问题及产生原因

2.1社会认知偏差,形成不良个性。

人的社会性发展贯穿于每个人一生,经过儿童期、青年期、成年期。在少年和青年时期,通过父母和学校的教育,主要是学习社会规范、认识所处的社会地位和角色、接受职业培训等。特殊家庭的子女在与家人的相处中得到的多是反面经验,他们的是非观念容易扭曲,产生不良的社会学习,变得不再相信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种不信任会扩展为对整个社会的不信任甚至产生反社会的极端思想;以离异家庭为例,由于家庭原因,他们自感不如人,矮人一等,害怕别人谈及家庭之事,生怕老师、同学看不起自己,因而对别人对待自己的态度特别敏感。我曾经碰到一个女学生姓王,她的父母在她上小学的时候离婚,她一直跟着爸爸生活,她爸爸在她13岁的时候又结婚并且生了个儿子。但是这些情况都是在有一次她和舍友发生矛盾时才知道的,她还特意强调不要告诉其他同学,怕大家会看不起她。而且她对自己的妈妈充满仇恨,总觉得自己的不幸都是妈妈造成的;而现在最为常见的特殊家庭的组成就是留守家庭,这些青少年的监护人不再是自己的父母亲而是以隔代监护为主,这些监护人的文化程度不高,对青少年的教育基本以放任为主,这一系列的因素都容易导致青少年的社会认知出现严重偏差,从而形成不良个性,如是非观念不强等。他们更加注重的是哥们义气,在朋友与其他人发生冲突时不管对错都会帮朋友出口气。我班有一陈姓男生,他爸妈都在外地工作,他和自己的奶奶生活,平常住校,放假才回家,一年和父母见面的时间集中在暑假和过年。他在班上有三个很好的朋友,有一次他的陶姓朋友和别的班的同学发生矛盾,竟然花钱请人帮忙打架,教育时还总觉得自己很有理,最后父母只好帮他转校带在身边上学。

2.2自我控制能力差,不良行为明显增多。

特殊家庭的青少年由于没有良好的学习环境,对学习不感兴趣,不求上进;家庭的特殊性使得孩子易发怒,常做出过激的行为来发泄心中的痛苦和不满。研究发现:离异家庭子女的自我控制能力都明显低于完整家庭子女,对学习不感兴趣,上课睡觉和老师顶嘴;而留守家庭的孩子,他们的父母由于长时间不在孩子身边,见面的时间很少,总是对孩子心怀内疚,过度溺爱,从而无原则地一味满足孩子、迁就孩子,以此对孩子进行补偿,倾向于溺爱型的抚养方式。这些特殊原因容易导致青少年产生事事我最大,别人不能有一点的不同意见,否则就粗话满嘴甚至是拳脚相向。如我的一位学生史某某,他的父母虽然不是离异但是关系很差,父亲常年在外,只在过年回来两三天,他小时候还是很听话的男孩子,但十几岁的时候开始变得狂妄自大,性格也变得特别怪异,2012年秋天到我校上学,一个月就全校皆知:上课睡觉打同学、与老师顶嘴,特严重的是期中考试因为作弊竟然动手打监考老师,妈妈到学校来说了两句还动手打自己的妈妈。

2.3父母作为养育者,对子女的关爱缺失。

单亲家庭、重组家庭、留守家庭等特殊结构家庭都意味着父爱或母爱甚至是二者的缺失,子女所得到的爱是残缺的,也使得他们缺乏爱心和责任心。一部分特殊家庭的孩子,由于自身的经历和父母的原因,导致心中缺少爱心和责任心,不愿意付出,害怕受到伤害,不相信别人,这些最终影响到他们的人际交往、同伴关系,造成与人交往的能力下降,使得这些青少年不懂得如何关爱别人,没有集体荣誉感,生活没有目标,做任何事都没有动力。在几年的班主任工作中,明显感觉到特殊家庭的学生大多都不愿意担任班委,学校有集体活动时也很不愿意参加。

中职学校特殊家庭青少年的不良思想品质行为习惯的形成,既有自身的消极因素,也有来自外部的消极因素,因此,对他们的思想教育,教师、家庭、学校、社会必须齐抓共管,既要各尽其责,又要互相配合,形成合力,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3.中职学校特殊家庭青少年思想问题的教育对策

3.1教师要切实加强对特殊家庭学生的思想教育和生活关爱。

教师在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的同时,通过多种形式开展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教育、法制公德教育、美育和心理卫生教育,将这些内容渗透在平日的学习、生活、活动之中,落实在适时的有重点的主题教育中。培养他们开拓进取、艰苦创业、健康向上,自尊自强的精神,全面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对待特殊家庭的学生,要让他们真心地接受你的教育就必须让他们感受到你的真心,在日常的生活和学习中经常与“特殊学生”交流谈心,分享他们的快乐,排解心中的郁闷,解答他们的疑惑,指导他们学习。还要深入“特殊学生”的家中,了解他们的生活环境和平时在家的生活安排、学习习惯等,以便有的放矢,有针对性地进行课余指导。每逢重大节假日,邀请“特殊学生”到家中进行团聚,让他们体验到家庭的温暖,动员“特殊学生”附近的有父母在家的学生与他们结为好朋友,经常在一起学习、玩耍,让“特殊学生”不孤独、不寂寞。要建立完备的“留守学生”档案,对他们的家庭住址、父母姓名、家庭成员、父母在何处打工、联系方式;有无监护人、由谁监护;有何兴趣特长、有什么缺点、有什么愿望;有哪些朋友、常和哪些人在一起等诸多信息了如指掌。要与“特殊学生”商量制订他们的行为规范,并严格执行。要注意拓展典型,树立榜样,对各方面表现较好的“特殊学生”要表彰奖励。亲情的感召力是伟大的,我们不可忽视。教师一定要与“特殊学生”的父母建立联系,让他们定期与老师和学生以电话、书信等多种方式交谈。与老师交谈,可以了解到学生的近期表现,为子女的成长进步而自豪,对他们思想道德方面的不良趋向共商教育良策。与学生交谈,缩短两代人之间的距离,让亲情的暖流注入“特殊学生”的心田,这对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百益无害。

3.2学校要切实加强对特殊家庭学生的教育和引导。

学校不仅要对特殊家庭的学生和一般家庭学生一样按教育大纲进行教育,更要从这些学生的家庭特点出发,从行为习惯、学习成绩、心理发育方面加倍关心,对症下药,行为上要严格训导,学习上要热情帮助,心理上要对症疏导。

3.2.1生活上多给一些关心

特殊家庭的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家境比较困难,对于这些同学,学校应主动予以关心,尽力为他们解决一些实际困难,动员班级学生为他们献爱心,生日时给他们送上一份礼物,使他们体验到学校在关心他们,老师在关心他们,从而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实践证明,这些学生中的大多数都会投桃报李,以实际行动来回报学校、老师对他们的关怀。

3.2.2学习上多给他们一些帮助

为了帮助特殊家庭学生克服自卑感,树立自信心,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是行之有效的措施,要偏爱这些学生,经常询问他们学习中的困难,并利用业余时间为他们补习功课,当他们稍有进步时,老师应及时给予表扬,让他们尝到成功喜悦,激励他们不断进步。

3.2.3学校要积极指导特殊家庭的家长进行正确的家庭教育

让家长明确教育孩子的目的:生活在特殊家庭的孩子生长的环境具有特殊性,家长更要从各方面进行教育和呵护,但光给孩子良好的物质条件不是一个好家长,而从孩子成长的各方面来关心、教育、引导孩子的才是一个好家长,只有让家长在思想上明确教育孩子的重要性,才可能让家长使用正确的方法去教育孩子。

让家长掌握教育孩子的方法:学校召开不同类型家庭学生家长会,与家长共同探讨正确教育孩子的方法,及时反馈这些孩子在家、校的表现,家校同步共商教育对策,使家长用正确的方法去教育自己的孩子,避免家庭教育走上歧途。当然对不同类型的家庭要进行不同教育方法的指导。

3.3社会各界要关心、帮助特殊家庭的学生。

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思想家爱尔维修认为:“儿童的真正教师是他们周围的对象。”即周围的环境,除了父母亲朋的影响之外,所接触的人,所受的教育,所读的书等社会生活条件都是造成人的性格、道德和观念差异的因素,特殊家庭的孩子也生活在现实的社会环境中,社会环境是教育特殊家庭孩子的广阔天地,如社会风气、社会文化、社会舆论和社会宣传工具等,时时处处都在对特殊家庭的孩子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努力争取社会,尤其是社区的积极配合,相互协调,对矫正和培养孩子们良好的心理品质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让学生感觉到自己除了父母、同学、老师的关心外,社会上还有许多人也在关注着自己。

3.3.1生活上照顾他们

使缺少家庭温暖、生活拮据的孩子感受到社会大家庭的温暖,将来很好地回报社会。

3.3.2思想上关心他们

街道社区村等基层干部应经常上门,了解家长及孩子的思想状态,并及时和学校取得联系,共同商量、研究、关心、教育好每一个特殊家庭的孩子。

3.3.3加强社会保障

政府要完善立法和社会保障制度,以保障特殊结构家庭子女的物质生活和受教育的权利。

我们要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同时联合社会、家庭,为特殊家庭学生的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为他们的平安和健康成长保驾护航。通过学校、家庭、社会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合作,相互促进,形成学校内外沟通,给那些特殊家庭的学生更多的爱,使他们感受到社会、学校、家庭都在关心他们,爱护他们,鼓励他们克服困难并逐步改变各种不良的行为习惯,让他们像正常家庭的孩子一样健康地成长,成为社会所需要的栋梁之才。

参考文献:

[1][美]谢弗,著.邹泓等,译.发展心理学:儿童与青少年[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

[2]陈会昌.儿童社会性发展的特点、影响因素及其测量[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4(4).

[3]傅安球,史莉芳.离异家庭子女心理[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4]刘金花.儿童发展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5]邓长明,陈光虎,石淑华.隔代带养儿童心理行为问题对比分析[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3(17).

[6]杜亚松,唐慧琴,包玉娟,等.十类特殊家庭子女心理卫生状况的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2(16).

[7]王金云.离异家庭子女的心理变化及其维护[J].天中学刊,1998(3).

[8]王金云.父母离异对不同性别儿童心理发展的差异影响及其成因.

[9]傅安球,史莉芳.离异家庭子女心理[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10]邓长明,陈光虎,石淑华.隔代带养儿童心理行为问题对比分析[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3(17).

[11]杜亚松,唐慧琴,包玉娟,等.十类特殊家庭子女心理卫生状况的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2(16).

[12]王金云.离异家庭子女的心理变化及其维护[J].天中学刊,1998(3).

[13]赵峰.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及教育对策[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

[14]李东斌,温义媛.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与分析[J].教育测量与评价,2009(4).

[15]杨会芹,张波,郭雪萍,等.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石家庄学院学报,2009(11).

猜你喜欢
子女青少年中职
青少年发明家
为子女无限付出,为何还受累不讨好?
与子女同住如何相处?
农民工子女互助托管能走多远?
浅谈中职英语教育三部曲
激励青少年放飞心中梦
果真是“误了百万中职生”吗?
构建中职生成才通道的思考
让雷锋精神点亮青少年的成长之路
他为青少年开展普法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