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欣
摘要: 在中学化学实验课堂中,教师根据学科特点,调动中学生的学习化学的积极性,让他们感知化学;也可根据需要创设课堂实验教学情境,让他们主动思考并理解其中的某些现象或原理;对于一些安全、简单易操作的实验要尽可能让学生参与进来,让他们主动探究以达到深化理解。整个课堂教学中,可通过这些方法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以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 化学实验教学情境主动性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化学课堂实验教学中,教师可借助本学科特点尽可能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让他们主动感知以学习。
1.借助化学课堂实验调动中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感知以学习
化学因实验而丰富多彩,魅力十足,也因实验,中学生学习化学才有无穷的乐趣。化学实验现象变化多端,生动鲜明,使中学生一直处于“兴奋”的状态,使他们感觉化学具有“魔术”般的魅力,十分有趣。如有的化学变化前后物质颜色不同,有的状态不同,有的产生雾,有的化为烟,有的发出耀眼的白光,甚至有的经过化学反应“消失了”,等等。面对这些奇妙的变化,中学生一般在感到困惑的同时,也会对这些变化很感兴趣,求知欲也增强,产生想要去弄懂的冲动。这些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他们学习化学的热情。化学也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学科,有的理论要由实验来推理,也有的是由实验来验证,实验在化学学习中的重要地位不言而喻。中学生(下文特指初三学生)进入初三才刚刚开始真正学习化学,俗话说“万事开头难”,如果在刚开始的学习中,教师不能把学生的积极性很好激发出来,那以后的学习就很难进行,至少是很难有效地进行下去。
中学生刚接触到化学,如果教师一味地只讲授,不做实验,学生短时间内是很难接受的,且积极性也会减半。一些老师认为:“做实验不如讲实验,讲实验不如背实验。”有些老师根本不做实验,先讲后让学生背。实践证明这样的教学方式,学生因不理解背得快也忘得快,教学质量当然不好。
案例一:我曾在两个平行班间做了一个对比实验,即甲班级演示镁条燃烧实验,乙班级则只讲不做实验。首先从学生上课的表现来看,两个班级中甲班的上课气氛明显好于乙班;再看看学习效果,上完这个知识点,我马上擦掉黑板板书,让大家一起回顾刚才学过的内容,也是前者明显好于后者。由此可见课堂演示实验的重要性。
总之,教师应该借助化学学科特点,精心设计教学内容,精心准备课堂实验,并在课堂实验中最大限度地调动中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使教学有效化。
当然,课堂演示实验不单是老师演示一下就可达到教学目的了,而是教师要根据需要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实验中来,从而提高效率。
2.创设课堂实验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主动思考以理解
兴趣是学生学习最好的老师,而情境教学是激发学习兴趣的最好方法或途径。创设课堂实验情境,化学有自身的条件。当学生第一次走进实验室,看着各种各样的仪器,不禁要问它们有什么用途;看到五颜六色的药品,不禁要问它们为什么颜色不同;钢铁为什么易生锈,节日烟花为什么如此美丽,等等,这些无不使中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教师有效地创设课堂实验情境,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也就是说使他们更喜欢去主动思考,并理解那些他们感兴趣的问题。
案例二:在学习碱的化学性质中与非金属氧化物(如CO■)反应时,教师可以创设这样三个教学情境:情境一:教师播放一段视频“用一只塑料管向澄清的石灰水中吹气”,请学生描述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并用一个化学反应表示其原理;情境二:在炎热的夏天,新鲜的鸡蛋没放几天就会变坏,但是,小明将鸡蛋放在澄清的石灰水中很长时间后,却发现鸡蛋没有变质,请你用所学的化学知识解释这个现象。情境三:小红的爸爸在新装修的房间里生了一盆炭火,并告诉小红这样可以使墙壁干得更快,小红还发现墙壁会先“出汗”再变干。请你用已学的化学知识来解释小红爸爸的说法是否合理。
情境一中的实验现象可促使学生从感性上的认识提升到理性上的思考——产生该实验现象的原因,其根本就是发生了化学反应。通过分析,学生很快就可以找到答案。情境二的实验进一步验证了这一原理。通过分析这一具有生活意义的实验现象的奇妙,学生学习热情十分高涨。他们将进行一系列的思考:澄清的石灰水是碱,这种碱能对新鲜鸡蛋起到保鲜作用,这应该是考查碱的化学性质。鸡蛋是个活的生命体,要进行呼吸作用放出CO2,与Ca(OH)2反应生成的沉淀CaCO3覆盖在鸡蛋表面,使其呼吸作用减弱,起到保鲜的作用。当然,情境二对一般学生来说是很难想到答案的,但有情境一的铺垫,思考起来也应该是简单的。这在一定程度上也让学生体会到了化学的生活意义,并从中获得了成功的喜悦。情境三也贴近生活,学生的求知欲也相应增强;炭火的充分燃烧将产生二氧化碳,粉刷墙壁的是石灰浆即氢氧化钙,分析得出二者发生反应生成了水,所以感觉墙壁“出汗”等。
这三个情境主要原理是相同的,即氢氧化钙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了水和不溶的碳酸钙,都贴近生活,都能调动学生主动思考的积极性,同时,教师需要对学生加以正确引导,使他们学会思考,善于思考,并使他们从成功的喜悦中理解学习化学的重要意义,学好化学的现实意义,让他们真正体会到化学就在我们身边。
情境教学一般都是为教学需要而创设的,也是教材情境的再现,然而用什么方法,从哪一个角度再现情境,则需要化学教师在备课时精心设计,优化情境,做到情境能体现教材的特点,突出教材重点,突破教材难点,激发中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知识、能力、智力、情感意志等获得尽可能大的发展,提高学习效能。
课堂实验教学中,对于较简单的实验,最好以学生主动参与实验为主。
3.学生动手实验亲自探究实验真相——主动探究以深化
现代美国教育家杜威以“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为依据,对知与行的关系进行了论述,并提出了举世闻名的“从做中学”的理论。他在《明日之学校》一书中,明确提出:“从做中学要比从听中学更是一种较好的方法。”[1]在他看来,“从做中学”充分体现了学与做和学习与实践的结合,也是知与行的统一。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常常有这样的情形:“我听了,但我忘了;我看了,所以我记住了;我做了,所以我明白了。”这正体现了“做中学”的教学理念。只有学生真正参与到学习中来,参与到课堂实验中来,他们的学习热情才更高,他们对知识的印象才会更加深刻,理解才会更透彻。
实验的确“魅力”十足,但如果每个实验都由教师演示,不仅使实验的魅力锐减,而且这种单调的教学模式会使学生对化学的兴趣全无。所以,教师一定要尽可能地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实验中来,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任何一种有效的、成功的教学方法都离不开学生的参与。特别在新课程改革下,教师要尽可能有效教学。所以,教师的教一定要通过学生自身的积极活动转化为学生内在的精神财富和需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自觉地学习、探究,使所学知识理论与实践整合在一起,在提高效率的同时,也使学生的能力得到发展。
在教育学中,探究法是指以探究为主的教学方法,包括发现学习、探究教学,以及问题教学三种形式,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独立探索,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获取知识和发展能力的方法。研究法的优点在于通过学生在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懂得如何独立地获取信息、获取概念,并逐步掌握研究问题的方法,培养创新意识,形成创造性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2]
案例三:在学习实验室制氢气关于药品的选择时,可有计划地设计三个对比实验:①铁与稀硫酸的反应,②镁与稀硫酸的反应,③锌与稀硫酸的反应。为了保证实验现象对比明显,实验要求同时进行且稀硫酸的用量相同。实验前可让三位学生先装好固体药品,液体药品事先取相同的量于三支试管中。同时实验,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从中,教师会发现学生脸上的表情截然不同,学生①看着自己的试管显得很失望,时而看着自己的试管,时而又看看他人的;学生②表情丰富,显得很兴奋,反应现象很剧烈;学生③表情也很开心,现象也明显。三个学生亲自试验,亲身感受实验现象,根据对比,他们也会主动地去思考实验现象不同的原因。让他们从做实验的过程中学会观察,学会思考,学会探究,这也是中学生成长过程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教师最后提问学生应选哪一组,他们都异口同声的回答是③。问及原因时,他们也一一道明。实践表明,这种教学效果比起单靠教师一个人实验和讲授要好很多。
总之,中学生对化学实验有着浓厚的兴趣,化学教师可基于学科特点,调动他们学习积极性,让其感知化学。在教学中,教师也可根据需要创设课堂实验教学情境,让其主动思考并理解化学中的某些现象或原理;对于一些安全、简单易操作的实验尽可能让他们参与进来,让其主动探究以达到深化理解,巩固知识之目的。在新课标的基础上,教师不再是单纯地传授知识,而是要给予中学生主动表现、主动思考、主动实践的机会,让他们做学习的主人,让他们从做中学,从学中做,让主动学习成为中学生的一种内在的自我需要,从而提高学习效率。诚然,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实验课堂的教学更是一门艺术,艺术的提高是无止境的,它有赖于教师自身不断地总结、不断地积累,以及不断地创新。
参考文献:
[1]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考试大纲及指南[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35),(第5版)
[2]白世达.攻读硕士学位全国联考备考教程[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70),(第七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