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忠民
摘要: 中学化学教学的德育教育包括爱国主义教育、化学史教育、辩证唯物主义教育、科学态度教育和美育教育。
关键词: 中学化学教学德育教育化学史辩证唯物主义科学态度
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原子论和分子学说的创立,奠定了近代化学的基础,使化学成为一门专门的学科。
在化学教学中除了进行化学基础知识的教学外,还应注意贯彻德育教育。
中学化学教学的德育教育包括爱国主义教育、化学史教育、辩证唯物主义教育、科学态度教育和美育教育。
一、我国是一个有着几千年文明史的国家,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为人类提供了更多的生活和生产资料,如陶瓷、铜器、铁器、纸、火药、酒、醋、染料等。
这些都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素材,可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激发学生献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使命感。要引导学生将炽热的爱国热情化为关心祖国的前途、人类的命运,为建设祖国、振兴中华而勤奋学习的强大动力。
在讲到燃料和燃烧内容时,可以适当讲一些关于我国是如何甩掉“贫油”“缺煤”帽子的。
寓爱国主义教育于化学教学之中,必须正确处理知识教育和思想教育的关系。既要防止在一定程度上忽视爱国主义教育的倾向,又要防止抛开教材,以思想教育代替教学内容的倾向。在化学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并不是忽视知识的教学,而恰恰是激起青少年学生爱国报国的巨大热情,了解祖国和时代赋予的使命,更加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从而更好地掌握化学知识。将爱国主义教育与知识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收到相得益彰的效果。
当然,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要防止形式主义,要密切结合教材内容,防止介绍一些与教材内容无关的化学史材料,使两者脱节而影响基础知识的学习。
二、在化学教学里适当地穿插、结合化学史事例进行化学史的教育。
化学史的教育主要是使学生了解化学科学本身的发展及前人从事科学研究的态度和方法,通过化学史教育,以打开学生的眼界,活跃思想,从前人的科学研究的贡献中,逐步培养严谨、踏实、细致、不畏困难、追求真理、敢于创新的科学献身精神和科学的方法。教师只讲授教科书中的现成的知识结论是不够的,还需要适当运用化学的历史,进行辩证的分析。
例如,原子内部结构问题,这首先要涉及原子是否有结构,古代原子论和近代原子论者都持否定态度,认为原子没有结构,是构成万物的不可再分的“最后微粒”。1897年英国物理学家汤姆逊在研究阴极射线中发现了构成原子的一个微粒——电子,它是各种原子的一个共同组成部分,这就证明了原子也是同样是可分的,而且是有结构的,从而宣告了认为原子不可再分的形而上学观点的破产。它打开了原子的大门。
在教学中密切配合教材内容有重点的结合一些化学史进行教学,使学生所获得的知识不是孤立的、死板的和干巴巴的,而是有来龙去脉、变化发展的知识。这样,就有助于深刻地理解和牢固地记忆,即使一时遗忘,也便于联想,同时还会从中受到思想认识方面的教育。
三、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可以帮助学生克服主观性、片面性,避免思想僵化,引导他们运用正确方法,较好地记住学过的化学现象和事实,熟练地背诵出某些化学概念和原理的定义,并找出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灵活运用学过的知识去解答较复杂的综合性问题。
在化学学习中,学生所要了解的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有:分子、原子、离子,以及构成物质的电子、质子和中子。教学中无法让学生直接看到物质的分子、离子、原子等微观粒子的运动、变化过程,但是,如果能注意采用实验观察的方法,以实验观察到的化学事实和现象为基础,然后运用逻辑的和辩证的思维方法,对所观察到的宏观现象做出微观的、科学的理解,就不仅能达到对观察到的对象做到本质、规律性认识的目的,而且能确信分子、原子、离子等微观粒子的物质性和客观存在性。
如:通常条件下,氨和硫化氢等化合物是无色、有特殊气味的气体。人们可以根据它们的气味确认它们的存在。人们之所以能知道它们的存在,是因为它们的分子扩散到空气中,刺激人的鼻黏膜上的嗅细胞所致。因此,可以较容易地使学生相信氨、硫化氢这些化合物它们是客观存在的,它们分别是由氨分子、硫化氢分子聚集成的实在物质,没有氨分子、硫化氢分子,氨和硫化氢等也就不存在了。所以,分子是客观存在的。对于其他气体也可以做出相似的理解。
教学实践证明,以典型教材为重点,通过有代表性的教学内容,有计划地、集中地授以某些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方法,常能收到较好的效果。如:在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教学中,能较好地渗透唯物辩证法的量变引起质变、对立统一、否定,之否定,以及物质的相互联系的教育。
四、在化学教学中进行科学态度教育。
科学态度是学生获得牢固的知识和技能的重要保证。科学态度能促进稳定的学习兴趣的形成,转化成化学知识和技能学习的内在动机,即产生强烈的学习愿望和意向。追求新知的态度,能够促进学生形成探索和获取化学知识的兴趣。坚韧不拔、奋发进取的态度,是克服学习中困难的重要保证。
在中学化学中,有一些地方是学生普遍感到困难的。
例如初中化学中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的教学就是一个关卡,许多学生在这里掉队,以至成为化学学习的“后进生”。虽然原因很多,但从学生的主观因素分析,缺乏坚强的意志是成为“后进生”的重要原因之一。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从教学方法的角度加以改进固然是必要的,但更重要的还是培养学生具有坚韧不拔、知难而进的态度。这不仅对于突破初中化学用语教学关卡具有决定性意义,而且是突破其他教学关卡的重要保证。
在中学化学教学中,有些实验难度较大,条件要求严格、不易控制,很难成功,还有些化学内容抽象难懂,有些化学计算题对能力要求比较高,不少学生感到困难。在这个时候,要教育学生迎难而上,不断思考,以顽强的毅力坚持探究,遇到挫折和失败不灰心,找出原因,继续努力,坚持到课题的解决和实验的最后成功。
这是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教育的最好时机。
五、在教学中进行美育教育。
在研究物质的性质和变化规律时,要将美育教育贯彻其中。
化学的研究对象是物质,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基础自然科学。
物质的颜色在自然界中都能找到:如氯化银、硫酸钡白色,氧化铜、木炭黑色,红磷、氧化汞红色,硫黄黄色,硫酸亚铁晶体绿色,氢氧化铁是红褐色,氢氧化铜是蓝色絮状,这是化学中的颜色美。
在做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实验中,黑色的氧化铜与氢气在加热的条件下反应,生成红色的固体,管口出现水珠,使人产生变化莫测、奥妙无穷的美感。
化学中的很多物质都具有规则的几何形状,如金刚石具有正八面体结构,食盐具有立方体结构,“铜树”、钟乳石、石笋、石柱等,鬼斧神工,令人叫绝,更感到大自然的神奇。
在做碘升华实验时,烧杯中的碘在常温下受热不经液态变化直接变成紫色的蒸汽,紫色的蒸汽在上面的烧杯底部遇冷重新变成紫色的固体碘,呈现针状,整个烧杯都变成了紫色,令人心旷神怡。
在学习《燃烧和灭火》时,跳动的火苗,不同的颜色,也点燃了学生求知的欲望。
通过化学中的德育教育,可以激发学生亲近化学、热爱化学并渴望了解化学的情感,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使学生能初步从化学、技术、社会这三者的密切关系中领悟化学学习的价值,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责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