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教育均衡是社会公平的反映,也是社会现实的需求,但目前我国的教育均衡仍面临巨大的现实挑战,有效开发和利用优质均衡教师流动机制,应该是“盘活”学校领导、教师资源,“激活”学校教师队伍建设机制的机遇。
关键词:教育均衡;教师队伍建设;挑战;应对策略
中图分类号:G47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2)03-0050-04
发展教育,教师为本。自古以来,教师是直接影响教育教学质量产出的主因。一所办学质量好的学校,必定有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也一定能使学校走向名校。
教育的进步是一个社会进步的体现,教育的均衡是社会公平的反映。城乡一体,区域教育均衡,是社会发展与进步的必然趋向。它不是简单的“把一碗水端平”,让“强势”走低,让“劣势”走强,而是通过资源流通,相互影响,让“强势”再生“高强”,让“劣势”走近、走进“强大”。在这样的交替过程中,在这样短暂的“变更”中,也必将冲击学校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与体系,挑战教师队伍建设的方略、节奏和效度,必须有效应对,生成快速“磨合”策略,使“强者不弱”,“弱者走强”。
现实挑战
优质均衡教师流动机制,会使拥有优质教师资源的学校,将面对优秀教师的外输,同时吸收“新”教师的景况,造成师资团队力量的弱化。对师资相对比较薄弱的学校来说,外输教师面对与原有学校许多“不一样”的学校文化、环境、管理,工作要求、家长愿望、学生需求等,需要有一个心理和教育教学的“适应”、“立足”、“驾驭”和“发展”期。因此,对教师流动的任何一方而言,都将引发教师队伍建设中新的且必须应对的挑战。就优质资源输出校来说,它将面对的挑战是:
挑战一:管理层力量的弱化。
优质均衡,不是简单的教师交换“场地”,而是教育思想、教学理念、教育教学质量管理能力、教师创业精神、学校文化等交融与互补。一所好的学校必须有一个好校长,一套好班子,一群好教师。一个成熟和优秀的学校条线管理者,需要从思想、业务、管理能力等多年的培植,使之能独当一面,践行和创造性的管理,发展与超越学校的“条线”工作。学校中层及以上管理者的外输会导致“收支”不平衡,必须通过新人培植机制,做强“替补队员”。
挑战二:学科领军人物的弱化。
一个好的学科领军人物,能带出一批好的学科教师,能影响学校学科教育教学之质量。学科领军教师的生成,需要天时、地利与人和,需要个体不断追求学科教学的新高度。由于学科领军教师的外输,必然需要输出学校有足够的储备力量加以提拔和再生,才能实现有效“补位”。
挑战三:中坚管理力量的弱化。
一所好的学校,管理之网是严密的,管理通道是通畅的,管理力量是点面密铺的。年级或学科组组长是学校教师管理、班级管理、学科管理和学生管理的中坚力量,有效的管理运作,能产生“低耗高效”的管理效能。而组长的外输,需要输出学校及时将有“群众”基础,有组织能力,有学科领导力、话语权的教师“择优”补岗,因此,后备力量的强弱将直接影响团队的支撑力量。
挑战四:骨干教师力量的弱化。
一个好的团队,是有许多主干力量架构而成的。一所好的学校一定存在着一个骨干“组织”,他们支持和支撑着一个年级、一个学段、一个学科的教育教学等力量管理,承上启下做着“新人”培养工作。学校的骨干力量泛指学科教学骨干、班级管理骨干(班主任)、课外辅导骨干(特长教师)、专技人员(信息技术等)等,外输必定会造成学校工作的“短板”现象,需要学校积极应对,才能有效“补力”。
挑战五:职业价值观的弱化。
随着社会与经济事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日常生活方式已经发生了许多根本性的变化。人的发展观、价值观、环境观等,也越来越走向功利化和情境化。教师工作和生活环境的差异,会给教师带来“不适”与“不便”。同时,工作单位的流动机制,会给“双方”教师带来一种“不安全”感,缺乏“长远”目标理想与行动。另外,在流动过程中,大都是业务的流动,而不是职务的流动,会造成原来有“一官半职”的教师,交换场地后“一无所有”,造成职业心态、心情和心境的“躁动”,影响事业的投入和创造激情。
有挑战才有发展与超越的机会。有效开发和利用优质均衡教师流动机制,应该是“盘活”学校领导、教师资源,“激活”学校教师队伍建设机制的机遇,是促进教师成长提升办学质量的“长远”战略,而不是“短暂”的策略,但需要我们学校的领导者和学校的老师“读懂”机制,“读懂”职业,“读懂”工作场所,“读懂”价值体现,创制和生成能有效应对“活化”的教师团队的建设策略。
策略一:文化化人,让每个教师成为乐业者
学校领导与教师最大的区别,在于所担当的角色责任,履行着不同的职责。一所好的学校,应该是学生成长、教师成长和干部成长的摇篮。这样的学校教师更有目标,更有信心,更有活力。在兄弟学校需要管理者时,能不断输送,去传播教育文化、管理文化、教师培养文化。使学校不断有新人“登场”,展示智慧和教师风采。
一是夯实个人“先天”根基。
时代发展,课程改革,呼唤着教师的职业责任及高超的教学才艺。教师的事业成功需要支点,原动力是教师的职业态度,支撑力是教师的教学力、学习力、研究力和发展力。因为教师的精神素质,是事业奋斗力、可持续发展力的第一保证。教师的学习意识和学习力,专业精神和发展力,学科素养和教学力,教育智慧和创造力,乐业激情和超越力,是教师质量生命持久力的象征。
由此,一个教师要成为优秀的教师,首先要有一颗爱自己职业,做好教师,做优秀教师,做学术型、专家型教师之心。其次,要有一颗热爱自己专业,热爱自己学科之心。如此才能为走近自己学科、走进自己学科、驾驭自己学科、发展自己学科、创新自己学科,投入实践、研究和开发所必需的时间和精力。学校组织和教育行政、业务部门、教师培训机构等,在引导教师学科发展时,首先而且必须引导教师有职业责任和优秀德行。通过铸高尚师魂,造就出事业型的教师,让教师魂系职业;通过树优良师德,造就出楷模型的教师,通过强精湛师能,造就出专业型的教师,让教师走向教育的专家、名家和大家。
二是夯实执业“环境”基地。
教师工作是一个专业性十分强的良心工作。为此,学校在教师管理制度的设计中,应该是有情感的、人性化的,以人本化管理激活教师成长、发展,能让教师在制度的引领下,达到“无制度”的自觉行动。通过构筑情感桥梁,催生教师立业、成业和创业的“快感”。
教师的成长需要环境,优秀教师、品牌教师的成长更需要环境。环境来自于“学校的教师执业文化”,来自于教师价值的认同标准。这种环境的营造,校长至关重要,团队不可缺少。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就是一群好教师。校长读懂教育的能力、做强教师的能力、凝聚团队的能力,校长为发展教师而开发资源的能力、捕捉机遇的能力、驾驭环境的能力、化解矛盾的能力、凝聚团队的能力和振奋教师精神的能力,是发现、培植、打造和雕琢优秀教师的重要环境资源。所有这些能力的体现,一个很重要的切口就是一个“情”和一个“智”字。用情感和智慧,去加工优秀的教师,铸造知名的教师,锻造品牌的教师。
策略二:培训速成,让每个教师成为精业者
在良好师德的支撑下,师能打造应该是学校拥有良好师资必做的工作,学校应把“师能”打造作为创生培植教师的“催化”机制。
优秀教师需要培养,骨干教师、学科领军教师更需要培养。校本培训是教师成长的必走路径。“校本培训”不等于“本校培训”,它应该是“内资”与“外力”的融合。可以是“通式的”,可以是“分层的”,可以是“高远的”。优效的培训,能让教师在优化学习、实践和再学习的整体联动中加速专业成长。
要改变教师对教育教学的看法和做法,就需要教师真正地拥有终身学习与研究的专业发展理念。为此,学校要创生条件,做大“校本培训”,做优“校本教研”,做强“校本科研”。这样,才能去打开教师审视教育的视野,生成教师的教学智慧。
一是用机制激活教师。
“请名师引领、和同事对话、对自我反思”是教师成长的基本策略。缩短教师的成长期,提升教师的成熟度,学校就要把大师“请进来”,让教师“走出去”。让教师在与“名家”互动交流中,有效催生做“名家”的想法,催生教育的智慧,开阔教育的视野,促进专业的成长。同时,使教师在解读“名家”的教育和教育成长过程中,懂得“愚者错过机遇,庸者等待机遇,强者抓住机遇,智者创造机遇”的成功之“道”,体验“捕捉机遇的过程,就是一个人成长的过程;捕捉机遇的能力,就是一个人成功的能力”的成长过程。
二是用读书更新教师。
学校要引领教师与时俱进地学习,学专业知识,学学科知识,学学科理论,学教学技术,学现代科学,如此等等,使教师富有驾驭和激活学生学习、学生发展、学生创造的知识与能力。
要使学校的教师成为学科优秀教师、骨干教师、领军教师,必须引导教师拥有把学习作为生活的重要内容和项目的性情,用读书来“更新”教师,使教师拥有改造和创造新教育的底气和实力。组织教师读书,不仅要读教师本专业的书,还要阅读非专业的书,更要阅读科学与哲学类的书,这样才能使教师“博知”、“多能”,做大教育教学,做出真正的“大教育”。
三是用带教速成教师。
学校教育教学的生机活力和可持续发展力,来自于教师的梯队建设。学校要从青年教师开始,从现实出发,立足校本,借助外力,着力构建好“师徒结对青指组”、“名师发展工作站”机制,引领各层面教师的长进与发展。
四是用展示亮化教师。
教师的成长,首先应该是课堂教学的成长。提升课堂教学力,应该是提升教师教育力的重要途径。优秀教师的培养与发展,更需要创生教师登台亮课,促进课堂成长的机会。为此,学校要创造条件,提供机会,让教师在教学“公开”中研思、研学、研教,走向有思考的教学,有反思的教学,有主张的教学,有思想的教学。学科骨干教师一定要成长在课堂,在课堂中成长。
五是用登高成就教师。
教师的成长,需要自主,也需要他主。学校应该着力“造名师”、“推名师”和“用名师”。可以把校级青年教师评课选优活动,作为发现名师的窗口,致力于做大、做强;把每次区级及以上学科青年教师评课选优活动,作为推、造名师的舞台,致力于做优、做精;把每次的学科带头人对外公开教学展示活动、课题研究活动及校领导班子聘评活动,作为考量、使用和提升名教师的机制,致力于做活、做远。让能干的教师有事干,有盼头。快马加鞭,使教师的学科教学和教育教学研究影响力,从校级走向区级,从区级走向市级,从市级走向省级,从省级走向全国。
策略三:灵动课堂,让每个教师成为主张者
优秀的教师应该是课堂教学的能者。教师成长的根基在课堂。成长课堂,首先要让教师在优化课前、课中和课后的整体联动中有效专业成长。
优化课堂教学设计是课堂教学结构的基础,是提高课堂效率的关键。为此,学校要主动引领,努力优化教师课前、课中和课后的整体联动,积极推行备课改革,鼓励教师“一课三备”,让不同层面的教师互动发展,适时、适切地发展。
“一备”首先要明确“教什么?”“怎样教?”以统筹的观点了解学情、选择方式、准备资源和进行预设与生成的弹性设计。“二备”就是要明确“为什么这样教?”对于教材中重点、难点问题,发挥集体备课的优势加强研究。“三备”就是要明确“教得怎么样?”即课后反思。
在这样的过程中,有效去帮助、引导教师“做大教育,做大课堂,做活教学,成长教学”,形成有成效的教学主张。
策略四:科研提升,让每个教师成为思想者
教育只有在科学的把握中,才能走向优效。教学只有在科学的引领中,才能获得优效。教师只有生活在研究中,才能提升教育教学的品位。
一个优秀的教师,一定是有成熟的、有效的、科学的教学思想的教师。关键是研究什么,怎么研究,为何研究,研究到什么程度?为此,学校要通过优效培训,让教师在课题带引、研究和再寻求的整体联动中促进专业成长。要坚持“以教育科研为先导,向教育科研要质量,靠教育科研求发展”的教师成长培养策略,引领教师追寻“低耗高效”和“优效化”的课堂,致力于实现“轻负担、高质量”的成功的课堂教学。
作为拥有优质教育资源的学校,品牌的学校,要把“以教育科研为先导,充分发挥名校的示范性,着力彰显大教育的新智慧;以创新教育为重点,致力探索有效教育的新思路,全力培养高素质现代人”作为立师、立校之本。一要把更多的教师引入到学校设计的主课题的研究中,尤其是对课堂教学的研究。二要引导教师在研究中实践,在学习中组织课堂,在思考中行走课堂,在探索中生成课堂,在发现中智慧课堂。三要更有力地激发教师反思、总结、积累和展示成果的兴趣,进一步提升教师对“微型课题”的发现力、研究力,通过创设教师教育教学研究“博客”平台,激发教师的学术力、科研力,使更多的教师有兴趣研究,有能力研究,有实力发表,最终实现教师“教学力”的发展与升级。
策略五:团队“助推”,让每个教师成为快乐者
学科骨干教师是学校发展的宝贵资源和财富,其优秀的教学成效、高超的教学技艺、独特的人格特征,对教师个体的专业发展具有深刻、持久而积极的示范和激励作用。骨干教师、学科领军教师的培养对现代教师队伍的整体建设,也具有重大的导向和辐射意义,代表着教师队伍的发展方向,是改革的先行者、动力源,已经日益成为我国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目标。
学校团队、教育主管部门对教师的培养、使用和再造的态度,是骨干教师、学科领军教师生成可持续发展生长力的重要因素。因此,积极利用骨干教师、学科领军教师等优质教育资源,扩大骨干教师、学科领军教师的影响力,可以促进学校学科的发展,从而影响教师的发展,最终影响学校的发展,使更多的教师有做骨干教师、学科领军教师的“想法”和“做法”,有成长和发展为骨干教师、学科领军教师的“能力”和“实力”。
学校要全力打造普通教师走向好教师,走向优秀的教师,走向名师、专家型教师的创业“助推”氛围,“放大”教师成长、发展精神,从而激励教师的成长。骨干教师、学科领军教师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价值取向和追求目标,在教师队伍建设中具有典范作用。追求“骨干教师、学科领军教师”,是对教师人生质量的追求。必须摈弃“自我满足”、“自高自大”、“自以为是”的心态,必须摈弃“功利主义”的价值观,去快乐地奔跑,奔向教师的最高境界——自我超越。
学科骨干教师、领军教师,是可以通过学习与练习获得的,是可以培养的。创设合适的环境,施加相关影响因素,可以加速其成长。只要校长有意识,学校有策略,教师有自信,那么,优质均衡背景下教师的流动,将给队伍建设赋予更大活力和动力,可以“取长补短”,优势互补,产生更为高远的教育资源效应。
环境要去适应和营造,机遇要去捕捉和把握,挑战要去面对和迎接,困难要去思考和克服,强项要去优选和构建,事业要去追求和开发,自我要去战胜和超越,人生要去锤炼和创造。优质均衡背景下的教师队伍建设,既是挑战,更是机遇,是学校“转型升级”的良机。
Fine-Quality Equilibrium and Teaching Staff Construction:
Challenge and Strategy
WU Jin-gen
(Wuzhong Mudu Experimental Primary School, Suzhou 215000, China)
Abstract: Educational equilibrium is the reflection of societal equity, and also the requirement of social reality. However, this issue still confronts great challenges in China. To effectively mobilize the resources of school leaders and teachers, and to activate the mechanism of teaching staff construction, fine-quality and balanced teacher mobile system should effectively be developed and employed.
Key words: educational equilibrium; teaching staff construction; challenge; strategy
收稿日期:2012-01-10
作者简介:吴金根,苏州市吴中区木渎实验小学(江苏苏州,215000)校长,江苏省特级教师,人民教育家培养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