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乡川
[内容摘要]笔者在深刻理解行政效能的基础上,深入思考高校如何更新观念,转变工作作风,强化监督,建立责任追究机制,改善队伍结构,提高管理人员的服务意识和办事能力。
[关键词]高校;效能;思考;对策
高校行政效能建设对高校发展起到重要作用。高校在行政管理过程中,要在正确理解行政效能等的基础上,结合高校实际,提高高校行政效能,使师生在高校中都能更好地学习、工作和生活。
一、对高校行政效能的认识
行政效能是指行政主体在实施行政行为时,以较小的行政资源投入来实现最佳的行政工作目标,达到资源配置的最优状态。高校行政效能是行政管理活动中达成预期结果或影响的程度,目的是满足高校教职工的根本利益。高校行政效能是行政部门向教师提供服务的水平和能力,它包括数量、质量、效果、教师满意度等多方面。效能主要指办事的效率和工作的能力。高校效能建设的根本目的是运用各种科学管理的手段、制度和载体,调动行政管理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不断提高行政管理人员的办事效率和工怍能力,提高为教职工服务的质量,保证高校的方针政策得以贯彻落实。评价行政效能的最基本标准是教职工对高校行政行为的满意程度。
二、提高高校行政效能的思考和对策建议
1.更新观念
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信息化、工业化、城市化和经济全球化成为经济发展的主流。高校行政管理也应顺应时代变化,树立现代化管理观念,不能沿用习惯思维和传统做法,应该由无限型转向有限型,由管制型转向服务型,由部门型转向公共型,实行决策、执行与监督相制约的公共管理模式,要树立市场观念、服务观念和大局观念。
2.转变作风
当前高校存在一些腐败现象,主要是作风问题。作风不良的根源在于行政审批事项过多,形式主义比较严重,队伍素质良莠不齐。要通过依法行政、规范行政,推行高校行政管理的公开化、规范化、法制化、科学化;要处理好按章办事和主动服务的关系,处理好对上负责和对集体负责的关系。
3.严肃政纪
对高校行政人员的不作为、乱作为现象,应实行过错责任追究制度;对政府行政管理中的行政许可、行政检查等制度,可以有选择性地引入到高校;对那些工作严重不负责、效率低下、失职渎职的部门和工作人员,可以进行教育和处罚,建立健全首问负责制、限时办结制等。
4.深化改革
为了充分发挥行政管理功能的作用,必须根据高校政策、制度等形势的变化,不断调整和转变行政功能。第一,审批制度改革,推动部门职能转变。良好的审批制度可以提高高校的办事效率,促进各个部门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第二,行政体制改革,科学确定机构职能,合理设置工作岗位,坚决杜绝因人设岗、人浮于事的现象发生。第三,干部人事任免制度改革,疏通干部进出渠道,严格执行管理制度,确保任用的管理人员适合所在岗位,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第四,校务公开,做到一个窗口对外、一站式办结、一条龙服务,为各教学系部提供更为规范、便捷的服务。
5.建立健全制度,实现科学规范行政
提高行政效能,制度建设是根本。第一,完善行政决策制度,实现科学化,避免决策的随意性。第二,完善行政办事公开制度,加强阳光政务建设。第三,完善内部管理制度,实现规范化,做到职责明确,关系理顺,制约有效。第四,建立专家咨询和论证评估制度。比如,重大决策可以听取专家意见,适当运用社会听证和公示制度等,实现评估科学化。
6.强化监督,建立切实可行的责任追究机制
加强监督是提高行政效能的保证。第一,教师监督。广泛征集教职工意见和建议,渠道需畅通,方法要得当。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建立适合高校自身发展的普遍化评价机制。第二,加强新闻舆论监督。开通校园网站,定时更新学校发生的事情,尤其是对学校发生的重大问题要深度报道,对教职工关注的热点问题要追踪报道。第三,加强高校管理人员绩效考核监督机制,建立有利于保护管理人员依法、高效、廉洁从政的科学、规范化行政管理格局。第四,建立健全高校管理问责制度,督促管理人员增强效能意识,提高行政效率,更好地履行职责,发挥主动性,积极完成本职工作。
7.改善管理人员队伍结构
为了提高工作人员的政治素质和办事能力等,可以采用改善管理人员队伍结构的方法,加强学习,不断提高政治觉悟、理论水平、法制观念、工作能力、综合素质和廉洁意识,要培养工作人员对学校、教职工高度负责的精神。
总之,高校行政效能建设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要通过更新观念、转变作风、严肃政纪、深化改革、建立健全制度等多种方式,提高工作人员的服务意识和办事能力,为高校发展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马春庆.为何用“行政效能”取代“行政效率”——兼论行政效能建设的内容和意义[J].中国行政管理,2003,(4):79-81.
[2]现代汉语词典[S].北京: 商务印书馆,1983
[3]唐铁汉.加强政府绩效管理 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J].中国行政管理, 2006,(3):105-108.
[4]王谦,李锦红.政府部门公众满意度评价的一种有效实现途径[J].中国行政管理,2006,(1):65-67.
(责任编辑:冯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