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小学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

2012-04-29 21:27王建勇
考试周刊 2012年61期
关键词:洛夫小朋友创设

王建勇

摘要: 兴趣是孩子各种创造力,求知欲的原动力,只有孩子对某种事物产生兴趣,他才会无止境地去追求、实践与创新。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让学生对其产生兴趣是首要条件,也是必备条件,这也是本文所要探讨的关键所在。本文从“创设导入式情境”、“利用数学的奇妙,数学的魅力”和“动手实践”三个方面浅谈如何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由机械、被动学习转变为创造、主动学习。

关键词: 小学数学教学学习兴趣导入式情境动手实践

随着新世纪素质教育的不断提倡和推广,小学数学教学已从最初的以教材为中心的任务灌输式教育慢慢转变为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的培养,但即便如此,很多学生还是非常排斥和恐惧数学,究其原因是很多教师忽略了对其学习兴趣的培养。“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的学习,无异与一种苦役;没有兴趣的地方,就没有智慧和灵感。”因此只有学生对数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才可能学好数学、用好数学,甚至创造数学。本文从三个方面谈谈如何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一、创设导入式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创设生活情境

数学知识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尤其是小学数学,在生活中都能找到其原型。新的教学大纲也指出:“人人学有用的数学,有用的数学应当为人人所学,不同的人学不同的数学。”例如,在学习“24时计时法”时,老师可以先问学生爸爸、妈妈上下班的时间,然后让他们计算出爸爸、妈妈的工作时间。再如,夏天的时候,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爸爸、妈妈、妹妹和我一起吃西瓜,妈妈问:“一个西瓜我们一起吃,该怎么分呢?”妹妹把西瓜分成8份,妈妈表扬说:“非常好,我们8个人每人吃这个西瓜的八分之一。”八分之一这个数字的概念就自然而然地印在了学生的脑海之中,使学生深刻地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从而也降低了教学的难度,化抽象为具体形象。这也很好地吻合了《数学课程标准》提出的:“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

2.创设故事性情境

老师在数学教学中适当地给学生创设故事情境,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且会对他幼小的生命情感产生震撼的冲击力。例如,《悲壮的两小时》叙述了一个小数点计算错误所引发的悲剧故事:1967年8月23日,苏联的联盟一号宇宙飞船在返回大气层时,突然发生了减速降落伞无法打开的恶性事故。当时的苏联中央领导经研究后决定:向全国实况转播这次事故。当电视台的播音员用沉重的语调宣布,宇宙飞船将在两小时后坠毁,观众将目睹宇航员弗拉迪米·科马洛夫殉难的消息后,举国上下都沉浸在巨大的悲痛之中。在电视上,观众们看到了宇航员科马洛夫镇定自若的表情。他面带微笑地对母亲说:“妈妈,您的图像我在这里看得清清楚楚,包括您头上的每根白发,您能看清我吗?”“能,能看清楚。儿啊,妈妈一切都很好,你放心吧!”这时,科马洛夫的女儿也出现在电视屏幕上,她只有12岁。科马洛夫说:“女儿,你不要哭。”“我不哭……”女儿已泣不成声,但她强忍悲痛说:“爸爸,你是苏联英雄,我想告诉你,英雄的女儿会像英雄那样生活的!”科马洛夫叮嘱女儿说:“你学习数学时,要认真对待每一个数字与小数点,就像珍视自己的生命一样。联盟一号今天发生的一切,就是因为地面检查时忽略了一个小数点……”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了,距离宇宙飞船坠毁的时间只有7分钟了。科马洛夫向全国的电视观众挥挥手说:“同胞们,请允许我在这茫茫的太空中与你们告别。”一个小数点的错误,导致了永远无法弥补的悲壮告别。很多学生还没听完故事就已经泪流满面,此时老师不用说数学的重要性,学生已经感同身受。

3.创设探索性情境

前苏联著名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瓦·阿·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在教学中创设探索性情境,能引起学生极大的学习兴趣。

例如:教学“平年和闰年的判断”时,老师可以这样导入:“同学们喜欢过生日吗?”学生肯定都会高兴地回答:“喜欢!”接着又提问了几个学生:“你几岁了?过了几次生日?”许多学生纷纷说:“我11岁,已经过了11次生日。”“我12岁,已经过了12次生日。”这时老师可以抓住契机接着说:“可是小明已经12岁了,只过了3次生日,这是为什么呢?你们想不想知道其中的奥秘。”学生听后,个个情绪高涨。这样的情境能调动学生探索的积极性,促使其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探究愿望。

4.创设竞争性情境

有些学生很害怕考试,一听说要考试就非常紧张,非常畏惧,而有些学生恰恰相反,非常喜欢考试,因为可以用优异的成绩来证明自己。当今社会竞争无所不在、无时不在,如果让孩子被动排斥地接受竞争,还不如让其主动积极地接受挑战。老师在平时的小课堂中设置一个竞争的情境,通过互相展示、取长补短,促进所有学生比、赶、超的学习兴趣。当然竞争的方式和强度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可以1对1比赛,也可以分组进行,竞争只是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才是目的。

二、要善于利用数学的奇妙、数学的魅力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事实胜于雄辩”,学生只有充分感受到数学的奇妙和数学的魅力,才会真正有学习数学的兴趣,为此老师应该充分展示数学的这一闪光面。比如老师可以从最简单的加法来展示数学的奇妙,我们以一个游泳池人数统计的小算术为例。有一个游泳池,已经有3个小朋友,又来了4个小朋友,请问游泳池里现在有多少个小朋友?此时学生可以有两种方法来统计出游泳池里的小朋友人数。方法一:通过数数,1、2、3、4、5、6、7,得出总共是7个人;方法二:通过3+4=7,也得出是7个人。还是同一个游泳池,已经有35个小朋友,又来了45个小朋友,此时通过数数,1、2、3、4……79、80,数下来肯定是口干舌燥了,而通过35+45=80心算便能得出准确无误的答案。但如果是350个小朋友,甚至3500个小朋友呢?难道还是从1开始依次数下去?此时加法的奇妙和魅力就表露无遗。

三、动手实践,培养兴趣。

实践出真知,根据数学学科特点和小学生好新、好奇、好动的思维特点,老师可以把教学内容与学生动手实践结合起来,以此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老师在教学《圆的认识》时,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剪出一个圆形,接着通过将圆对折再对折找到圆心。这样学生不仅知道了圆心是圆中心的一点,而且通过测量长度知道,折痕(直径)与圆心到圆上的距离(半径)之间有一半和二倍的关系。而在学习圆的知识时,老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制作一些形状各异的轮子,可以是圆形、椭圆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甚至梯形,通过亲手演示,可以知道只有圆形能够转动平稳。此时老师可以抓出契机提问:“为什么圆形能够平稳地转动,而其他形状的却不行呢?”在学生回答不出时老师再将圆的知识讲解给学生,使他们知道因为圆周上毎一点到圆心的距离相等,所以它转起来很平稳。反过来,学生也就知道了椭圆形、方行、平行四边形、梯形等转动时为什么不平稳了。再如,在教学“轴对称图形”内容时,老师可以提前让学生准备正方形、长方形、圆形、平行四边形和几种三角形的纸片。让学生对每个图形进行对折,使图形对折后能完全重合。学生通过操作后发现有些图形能完全重合,有些则不能。通过亲自动手操作,学生就能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样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一种带有情感色彩的认识倾向。它以认识和探索某种事物的需要为基础,是推动人去认识事物,探求真理的一种重要动机,是学生学习中最活跃的因素。有了兴趣,学生在学习数学中才会产生极大的积极性,主动掌握知识要点、探求学习方式方法,并做到学以致用,真正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

参考文献:

[1]李辉.兴趣是最好的老师[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11.

[2][英]卡佳坦·波斯基特.你真的会加减乘除吗[M].曹飞译.北京:北京少年儿童出版社,2010:1.

[3]全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组.2011年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解读——小学数学[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2:6.

[4]钟建林.小学数学名师名课异构篇[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11.

[5]冯峰鸣.宇航员之死[J].甘肃:读者杂志,1995(2).

猜你喜欢
洛夫小朋友创设
世界著名小镇克鲁姆洛夫
全球的孩子们,早上好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创设情境 提高效率
“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问题串创设的实践
找茬儿
海边玩一夏
Let’s DIY Poster
创设可操作得区域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