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清怀
摘要: 在新课程教育改革中,首次将情境教学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提出来。实践证明,利用创设情境开展教学具有目的性、一贯性、可及性、互动性等特点,因此,如何把握好小学数学教学的情境创设,对于贯穿新课程教学改革,提升小学数学教学品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 小学数学教学情境教学特征策略
1.引言
近年来,为了使初中数学教学变得更加有效,专家学者不断探求新的教学方法。其中“情境教学法”占据很重要的地位,它能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消除他们因为缺乏语言环境而产生的畏难情绪。在数学课堂上,坚持采用情境教学法,能使学生经过长时间的熏陶,从被动地接受知识变为主动地掌握知识,从而充分体现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收到较好的教育效果。本文基于小学数学的学科教学特点,着重阐述了小学数学情境教学的策略。
2.情境教学概述
2.1情境教学含义
所谓情境,指的就是知识产生及应用的一个具体的、实实在在的环境。将情境应用于实际的课堂教学过程之中,其转指在一定的情境模式下所进行的教学活动。所谓教学情境,指的就是借助于各种直观性的手段及途径创设与实际的教学内容相关的,有利于启迪学生探究、引导学生发挥个人联想、激发学生学习动力,从而实现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及时地达到教学目标的一种十分重要和有效的教学环境与氛围。对于小学数学而言,加强其情境教学,指的就是各位教师从数学课堂教学的需要出发,按照实际的教学目的及学生的个体性差异,采取不同的途径,积极努力地构建一定的情境,并不断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与兴趣。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该发挥其积极的作用,不断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目的是为了能够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2.2数学教学情境的特征
2.2.1目的性
“创设情境—建立模型—探求规律—解释应用”已成为目前数学课堂中的基本教学模式。无论是教材的编撰,还是课堂的实例,都在大力创设情境。这种情境的创设具有鲜明的目的性,即激发情感,导出问题,引发思考。
2.2.2一贯性
情境创设的作用不仅在于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应当在课程的进一步开展中自始至终发挥一定的“导向作用”。因为数学知识往往是一环扣一环,具有层级性的,这就要求情境具有一贯性,能够在整章、整节的教学中都起到一定的引领作用。
2.2.3可及性
按照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来看,所创设的情境难度要与学生的接受水平相契合,既要高于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又不能太高。只有学生经过认真探讨后,能够“同化”和“顺应”新的知识信息,才能从现有知识水平迁移到未来发展水平。
2.2.4互动性
情境创设的教学效果取决于学生、教师、学习内容三者之间互动的结果。情境创设不仅是为了引入新课程所做的一种简单的准备,而且是为学生建立一种平等、民主氛围的基础。只有在三者产生良性互动的前提下,才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并在知识探求的过程中产生愉悦感。
3.小学数学情境教学的策略
基于如上关于情境教学的概述,以下对小学数学情境教学策略进行分析。
3.1挖掘生活资源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人们对数学早就产生了枯燥乏味、神秘难懂的印象,成因之一便是脱离实际。”因此挖掘教材资源,用学生身边的事情呈现教学内容,增强了数学教学的趣味性、现实性,使学生体验到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培养学生喜爱数学的情感,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如教学“因数与倍数”时,让学生用上数字说一两句话,教师板书数字。再提几个问题,如:我们学校共有几位学生?共有几位老师?老师今年几岁?让学生猜测,教师板书。先让学生任意选两个数用上因数与倍数说话。再给这几个数字分类,分成奇数、偶数、质数、合数。上课的内容由于来自生活,因而活泼、有趣,课堂气氛热烈。
3.2有效运用观察
在情境教学中,观察的方法是最基本也是最简便的方法,教师可以直接拿来具体实物让同学们观察,或列举一些生活中常见或学生们经常接触的实物,再通过教师的有效引导使学生通过现象理解数学相关概念。例如,在讲授“角的概念”时,可以拿来一个时钟,或者让学生自己观察手上戴的指针表,在观察前教师可以预先提出这样几个问题:表的时针和分针在几点的时候成直角?表的时针和分针在什么情况下成钝角状态?在什么情况下是锐角?分针从一个固定的点走一圈是多少度?又称为什么角?通过学生自己观察与教师的引导,可以很容易教会学生什么叫做角,以及相关的角的概念。
3.3巧妙设计提问
有效的课堂提问能够维持学生学习兴趣,为教学创设一种紧张、活跃、和谐、生动、张弛有度的气氛。问题的难易程度和学生的发展水平之间存在一个适宜度的问题,要使问题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选取思维发展水平高的学生回答太容易的问题与选取思维发展水平低的学生回答太难的问题一样,都不能达到提问的预期效果。同时教师还要考虑提问的辐射面。不能总是提难度过高或过低的问题,也不能总是提问少数几个学生,对于那些胆小羞怯、反应不是很积极的学生更要注意。此外,教师还要注意及时反馈。教师应始终保护学生回答问题的自尊心与自信心,对答案的褒贬应持谨慎的态度,对勇于回答问题的学生给予表扬,对回答欠妥当的学生要注意引导,切忌嘲讽与挖苦。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思维方式与学生的观点,鼓励学生提出与众不同的想法,勇于发表自己的观点,进而形成讨论的课堂气氛。
3.3精心组织数学活动
美国华盛顿图书馆里挂有这么一句名言:“你看见了的,就记住了;你做过了的,就理解了。”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动作和思维的关系,思维就得不到发展。可见动手操作的重要性,《数学课程标准》也非常强调这一学习方式。由于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因此,体验学习就是要加强对学生的实际操作训练,让学生在实践中感知,积累丰富的感性经验,并由感性到理性,进而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在学习圆柱与圆锥后,学生虽然理解了其关系,但遇到“圆柱、圆锥体积相等,底相等,圆柱高5厘米,圆锥高几厘米”之类的习题仍有难度。在教学时,如果让学生用水或沙子装在圆锥容器里再倒进等底等高的圆柱容器里,看要倒几次,再让学生自己总结出两者之间的关系。学生就不会再混淆,而能清晰地把握,学会逻辑地思考。又如,在教学“千克的认识”时,要让每位学生充分感受一千克的质量。如让学生带盐、洗衣粉等重一千克的物品,用手掂掂实际的重量,记住大概的重量。再让他们判断其他物体的质量。再如教学“立方米”时,由于没有学具和教具,我就让学生们每人准备一根一米长的木棒,小组合作制作一立方米的模型,让学生们站在里面,看看能站几个人。对于具体形象思维占优势的小学生来说,听过了,可能就忘记;看过了,可能会明白;只有做过了,才会真正理解。我们要善于用实践的眼光处理教材,力求把教学内容设计成物质化活动,让学生体验“做数学”的快乐。
数学,对很多小学生来说可能是枯燥的,单调的。在学习中最活跃的成分是兴趣,在小学数学情境教学中,不仅教授了学生所应该掌握的知识,而且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思考的能力,充分调动了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为学生建立了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心理环境。这对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有很大的帮助,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方面也有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钱凤芹.提高科学探究有效性的教学策略[J].科学课,2007(09).
[2]黄宗杰.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有效学习初探[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