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恒春
摘要: 教学需要有效的预设,预设引发学生探究的欲望,支持探究活动的顺利展开,预设应简繁适当有弹性空间。
关键词: 中学数学教学有效预设学习材料
教学需要有效的预设。没有预设的教学是一种放羊式的教学,而过度预设则会剥夺学生思考与成长的权利,都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生态课堂的预设要求以开放的心态和开放的思维设计出富有弹性的教学方案,在课堂上随时根据学生的表现有选择地、动态地执行。较之传统教学预设,这种预设会更具人性化,会让执教者有更大的灵活性和自由发挥的空间。
预设离不开材料,数学学习材料好比承载数学知识的船,它是学生理解数学、掌握数学、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认识数学价值、确立数学观的重要支撑。材料的预设影响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对数学的理解程度,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潜能的发挥,以及学习的效果。教学中应如何进行材料预设呢?
1.预设中组织学习材料要能引发学生探究的欲望,要让教学内容对学生的数学学习充满诱惑和吸引力。
学习材料应贴近学生生活、充满趣味并具有挑战性,这一点已经由无数成功的教学案例充分证明。因此,在选择教学材料的时候教师要更多地将目光投向学生的生活,努力挖掘那些发生在学生身边的,同时又隐含着相关数学知识和数学规律的实际问题来搭建数学学习的知识大厦。如教学八年级“坐标与函数”知识的时候,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感受坐标与生活的联系,理解坐标的意义,我引用了电影《英雄儿女》中王成的故事生成预设(播放视频):当王成高呼“向我开炮!向我开炮!”时,远在大山深处的炮手是如何能将炮弹发送到王成所在的位置攻击敌人呢?在同学们被王成大无畏的牺牲精神感动时,不由自主地产生了探究其中隐藏的平面坐标知识的兴趣,为理解和掌握平面内一点可由一对有序实数确定打下了基础。
2.预设中组织学习材料要能支持探究活动的顺利展开,在没有实施教学之前,学习材料只是零砖片瓦——为教学的进行提供可能。
只有将这些“死”的砖瓦变为可供学生剖析、重组、演绎的“活”材料,才能将数学知识本身所承载的数学思想、数学方法、数学情感释放出来。将“死”的数学改造成“活”的数学,就要把“书本上”的数学变成“生活中”的数学、把“专家”的数学变成学生自己的数学。如初中数学中的“坐标”教学很多学生都觉得乏味抽象不易理解。为了更好地让学生理解坐标的意义,我把班级座位按八列七行均匀排列,用两根带箭头的绳子(拉直)分别表示X轴和Y轴,按同学所在行和列建立坐标系。这样,每位同学都变成坐标系中的一分子,死坐标“活”了,理解概念、描画图形、解决问题从此变得轻松自然。
3.预设中组织的材料应简繁适当,不宜太简(简单说理不明),也不宜太繁(繁、乱冲淡主题)。
要尽可能保证材料情节清晰、准确、简练,以利于学生集中精力和时间对问题作深入有效的研究探讨,要能激发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兴趣,促使他们展开想象的翅膀,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学习他人无可厚非但不能为名所累,更不能被他人的光环所困,应透过现象看本质,将“他山之石”为我活用——就像张无忌学太极,最高境界是:忘记招式抓精髓,随势而动得神功。因此,选材不在于情节是否热闹,而在于简单有效——情节是表象,表象掩盖下的数学本质才是我们的最爱。身为教师的我在设计教学时坚持认真钻研教材,了解学生,而不是到报刊、杂志之中去网罗材料,也不是简单地将他人的成果生搬硬套,使之变成“四不像”,以致学生思维混乱,教师顾此失彼。
4.预设中组织的材料要有足够的弹性空间。
有的教师害怕学生能力不足,教学中过度铺路——把大材料拆成小问题,再由一连串小问题一步步地走向目标,让学生很容易得到答案。表面看学生能顺利地完成学习任务,其实不然,这就像妈妈嚼碎了馍喂孩子一样——学生根本没有得到充分的思维训练,学习能力不能得到提高,情感也没有得到升华。有的教师正相反,过分夸大学生的学习能力,不对材料进行科学的整合,也不为学生做铺垫,以致给出的问题太大、太难,让学生无从下手。这样同样不能培养学生的能力,甚至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八年级“三角形中位线”一节复习教学中,我精心设计了题组系列:
(1)三角形有几条中位线?请你在图中画出来。
(2)图中有几个平行四边形?说说你的理由。
(3)图中原三角形被分割出几个小三角形?它们全等吗?为什么?
(4)处以中间位置的三角形与原三角形在面积、周长上有何关系?
(5)最上面的三角形通过怎样的变换可以得到其他的三个小三角形?
(6)我们称:“顺次连接三角形三边的中点所得的三角形为中点三角形。”设原三角形周长为m,面积为s。若取中间中点三角形三边的中点并顺次连接,则可得到第二个中点三角形,依此类推,第n个中点三角形的周长是多少?面积是多少?
这组题内容丰富、梯度适宜易于操控,给学生以充分的思考空间,同时又较为全面地整合了相关的知识,既引导学生复习了相关的基础内容,又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课堂教学韧性十足。优秀的预设是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材料做针对性的处理,还学习以原生态。预设应既能为学生明确探索的目标,又能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过程;既能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的答案(再发现),又能在寻求答案的过程中充分显示其自主性、创造性(再创造),提高探索能力、培养协调与合作能力。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只有有效地预设才能成就高效的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