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红香
〔关键词〕 数学教学;情境创设;问题;兴
趣;场景;形式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2)
07—0054—02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内容的表现应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以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要”。在数学教学中创设情境,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引发学生积极地探索新知、开展思维活动。情境走进课堂,虽然给课堂教学带来了活力,但随着新课程理念的日益深入,情境创设中的一些问题也随之出现,并影响了课堂教学效率。
一、过分突出“兴趣化”,而忽视“数学化”
在数学教学中创设情境的目的是为了更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培养学生以数学的眼光发现生活中数学问题的能力。所以,教师在创设情境时不仅要考虑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更应该考虑如何引起学生对“数学自身特点”的强烈关注。如果教师创设的情境只追求“兴趣化”,而忽视了“数学化”,那么这个情境是没有实际教学价值的。
例如,在教学 “求两数相差多少的应用题”时,有位教师在课前精心设计教学,让学生自带大豆、小豆、玻璃蛋、瓜子等学具。开课后以游戏情境引入:四人小组在组内每人抓一把自带的东西,然后数一数、比一比谁抓得多,谁抓得少。游戏刚开始时还算井然有序,可过了两分钟,好戏就开始了:学生们有的趴在地上捡滚落的玻璃蛋,有的偷吃瓜子,有的玩大豆、小豆,还有的向老师告状……学生们的兴趣完全在看好我的东西,找回我的玻璃蛋,偷吃大豆上,完全没有了要学什么的概念。所以,教学情境的创设应追求一种“在活动中激发兴趣,在活动中生成数学,寓数学学习于实践活动之中”的教学境界。
二、创设的场景太大,导致学习主题不明确
如果课堂上教师创设的情境中出现太多与学习主题的基本内容无关的干扰信息,那么学生就很难对情境中事物的主次轻重作出明确的区分,致使他们的观察游离于学习主题之外,而白白浪费了宝贵的学习时间。
曾经听过一位教师执教的“吨的认识”,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先展示第一幅情境图——一个超市的部分商品,有饼干(包/0.2kg)、面粉(袋/25 kg)、 牛奶(箱/6 kg)……然后展示第二幅情境图:一头大象重23吨,鲸鱼重60吨,还有远洋货轮、火车、飞机等的吨数。在学生观察完这些图片后,教师提问:“通过观察你们发现了什么?”有的学生的回答完全在教师的预设之外:“老师,大象的腿好粗,比柱子还粗,身子好高,旁边站的那个人太小了”,“老师,我看到这个火车头有点害怕”……这样,教师精心设计的从天上到地下,从海底到陆地的不同的情境,却引起学生许多的遐想。这样的情境,对学生的学习、对我们的课堂教学有多大的价值?因此,情境创设的针对性、有效性和明确性是教学情境的生命,教师在确定了教学主题之后,情境的创设要紧扣所要教学的数学知识和技能,要设计出最优化的教学情境。
三、创设形式单一、内容单调
在新课程实验过程中,还存在着教学情境创设形式单一、内容单调的问题。曾经听过这样一节课,课题是“求石头的体积”,执教者创设的情境是:让学生观看“乌鸦喝水”的动画片。当乌鸦喝不到水时,动画片停止,教师问学生:“乌鸦该怎么办?”学生回答后,教师再次播放动画片,验证学生的说法。接着,问学生:“乌鸦现在为什么能喝到水?”学生稍作思考后回答:“因为石头有体积,占据了瓶子的空间,使水位升高,所以乌鸦就能喝到水了。”教师又问:“那么石头的体积是多少呢?怎么求石头的体积呢?”(导入新课)学生通过分组讨论,动手实验,找到了求石头体积的唯一方法:把石头放入盛水的长方体或圆柱体容器内,量出水位上升的高度、长方体的长和宽或圆柱体的底面周长,从而计算出石头的体积。
初看这个教学情境,似乎非常成功。其实,透过表面我们却看到一个要害的问题:由于学生受这个故事的影响,在研究石头体积时,让乌鸦牵着鼻子走,失去了自主思考并提出见解的机会,这样探索出来的石头体积的求法,当然也就只有一种。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虽然参与了动手实践、讨论交流、汇报总结,但思维却始终处于消极被动的状态,受乌鸦操纵,没有半点“旁逸斜出”的机会,能力的发展当然微乎其微。
倘若不创设这样的情境,而给学生搭建探究的平台,也许结果会大不一样的:1.把石头放入盛水的长方体或圆柱体容器内,量出水位上升的高度、长方体的长和宽或圆柱体的底面周长,从而计算出石头的体积;2.称出石头的重量,根据1立方厘米石头重7.8克算出其体积;3.将石头敲碎,装在长方体或圆柱体容器内,从而计算出石头的体积;4.把石头放入长方体或圆柱体容器内,再用沙子填满,求出沙子和石头的总体积,取出石头后,求出沙子的体积,就可以求出石头的体积。
尽管2、3两种方法操作起来有点困难,但拓展了学生的思维。所以,教学情境的创设要符合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班级的实际情况有所变化,不能机械地照搬或创设的情境形式单一、内容单调而限制学生的思维,限制学生自主探索的空间。
编辑:刘立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