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文祯
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对数学课堂教学进行精心设计,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课堂练习是高中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的重要途径,起着形成和发展学生认知结构的作用,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学的成效与练习的成效有很大的关联.练习的设计和组织,这两个方面一定要相辅相成,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笔者认为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课堂练习应是有效的,应该是有利于学生发展的,那么怎样才能使所设计的课堂练习有效,有利于学生发展呢?
一、掌握课堂练习设计的原则
首先,课堂练习要有层次性.教师要根据本班学生的知识水平来练习,使“不同的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有不同的发展”.练习要求不能太高,也不能太低,要适应不同层次的学生,既要让差生“吃好”,又要让优等生“吃饱”,练习要有基础题,也要有发展题,还要有提高题,以适应不同层次、不同知识水平的学生学习的要求.练习设计要相互衔接,由易到难,循序渐进.
其次,课堂练习要注重开放性.课堂练习除了要有基础练习,还必须要有拓展性习题,让学生“跳一跳,才能摘到果子”.这样,学有余力的学生就会在解题过程中表现出强烈的挑战欲望,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条件不完备、问题不完备、答案不唯一、解题方法不统一的练习,具有发散性、探究性、发展性和创新性的特点,有利于促进学生积极思考,激活思路,能从不同方向去寻求最佳解题策略.通过这样的练习,学生的思维越来越灵活,应变能力越来越强,而不被模式化的定式所束缚.
最后,课堂练习应具有生活实用性.学科知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练习的设计一定要充分考虑学科发展进程中人类的活动轨迹,贴近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不断沟通生活中的知识与教材的联系,使生活和学科融为一体.这样的课程才能有益于学生理解学科知识、热爱学科,让教学成为学生发展的重要动力源泉.联系生活实际进行练习设计,可展现知识的应用价值,让学生体会生活中处处有知识,学科知识就在自己身旁,从自己身边的情景中可以看到问题,运用学科知识可以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觉得学习你教的这门课程是有用的,使他们对学习本身更感兴趣.
二、用“好”、用“活”课本例题、习题
明确有效课堂练习设计的关键是用“好”、用“活”课本例题、习题.课本的例习题、题是教材编写者精选的,有丰富的内涵和广阔的外延,即其对理解、巩固知识、培养能力和解题策略形成都具有一定典型作用和潜在的价值.所以教师在备课时要认真钻研,充分发挥课本例题、习题丰富的内涵和外延作用,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猜想、讨论、引申、拓广,由此及彼等思维训练,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学习题浩如烟海,如何从“题海”中解放出来,重要的一条就是挖掘例题、习题的潜在内容,引导学生向更广的范围、更深层次去联想,纵横引申,把所学知识在更大范围内进行归纳、演变,促进知识融会贯通,解题能力和思维能力得到提高,解题方法和策略形成.其方法有:变式练习、一题多解、改变成开放题、探索题等.
例如,已知抛物线关于x轴对称,它的顶点在坐标原点,并且经过点M(2,-22),求它的标准方程.
不少教师认为该题太简单,只需设抛物线方程为y2=2px(p>0),再将点M代入即可,因而一带而过,甚至视而不见.其实在教学中若能积极加以引导,合理变式,学生将有很大的收获.教师可以带领学生继续深入研究本题,给出变式练习.
深入变式1:如何改变上述问题中的条件,使得其解法分别是设抛物线的标准方程为y2=-2px(p>0),x2=2py(p>0),x2=-2py(p>0)?
此问题并不难,但能激发学生观察、对比、分析和概括,让学生也参与到变式教学的问题设计当中来.
拓展变式2:已知抛物线关于坐标轴对称,它的顶点在坐标原点,并且经过点M(2,-22),求它的标准方程.有了上面的铺垫,学生应能想到用分类讨论手段解决.
变化变式3:已知抛物线关于x轴对称,它的顶点在坐标原点,并且经过点M(a,b)(ab≠0),求它的标准方程.此时学生仍可利用分类讨论解决,但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对照结果以及变式1中的情况,还是有可能概括出此时抛物线的方程可设为y2=2mx(m≠0),以避免分类讨论.
到此时学生完全可以自己类比出变式4及其解决方法:
延伸变式4:已知抛物线关于y轴对称,它的顶点在坐标原点,并且经过点M(a,b)(ab≠0),求它的标准方程.解法是可设抛物线的方程为x2=2my(m≠0).这样学生通过自己分析、概括,参与问题设计,使得对抛物线标准方程的理解将更透彻、更深入.
通过一题多变的练习和阶梯式的设问,不仅分散了难点,更使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学习兴趣高涨,便于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新性,培养学生思维的多样性与广阔性,从而发展学生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发散思维能力.
总之,在教学中教师要利用数学学科的特点,根据教学内容,紧扣教学目标设计好课堂练习,加强设计“精品”习题的意识,以少胜多,以质为上.在知识和难易程度适宜的基础上设计有一定“坡度”“难度”“密度”的习题,练习时注意加大知识间的“跨度”,变换形式间的“角度”,求新、求活,让课堂练习不断成为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直接发源地.让学生身处“做题初,趣已生;做题时,趣愈浓;做题终,趣不尽”的学习情趣中,那么我们的课堂练习设计就是有效的.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陈柏良.数学课堂教学设计的艺术[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06(6).
[3]张奠宙,宋乃庆.数学教育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4]胡勇健.高中数学学法指导的几点思考[J].江西教育科研,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