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瑶琴
【摘要】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多媒体辅助教学引无数师生竞折腰,神奇、精美绝伦、令人神往……但它并不像我们预想的那么完美,要想让多媒体在教学中发挥真正的作用,必须让多媒体在最佳时机中展现感性材料,从而获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 数学教学;多媒体;适时适量;辅助教学
魔匣一样的大屏幕,展示精美绝伦的画面;精灵一样的鼠标,开启丰富生动的信息窗口,这一切比起黑板上的粉笔字当然要活泼有趣的多. 多媒体进入课堂,如天际出现绚丽的彩虹,令人神往. 如此神奇的多媒体教学,引无数师生竞折腰,惊讶、激动、兴奋之情难以抑制,多么完美的多媒体教学啊!
可是,当多媒体渐渐掀开了它神秘的面纱时,我们发现它并不是那么完美.
首先,在多媒体辅助教学中,有的教师在上课时从头到尾都用计算机,对其他常规教学手段不屑一顾. 在某些公开课上,甚至看到一些教师纯粹以计算机代替实物和实验,使得一些不必用多媒体的教学内容被搬上了投影屏幕,有的课件甚至只起到板书的作用,一堂课下来,黑板上不留一点痕迹,屏幕成了另一本供学生观看的“课本”. 其实,优秀的板书不仅精炼,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提供的疑问随时调整、修改板书内容. 如果用屏幕完全代替黑板,就会影响学生视觉感知的连贯性,使学生对教材重点、难点的把握受到影响;也会因屏幕上内容一屏屏消纵即逝,加之课件的容量大,学生往往来不及记笔记,一堂课下来,看到了很多却没什么印象,而事实证明,课上记笔记的学生回想起当时讲过的内容是不记笔记的几倍.
其次,有些教师为了体现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在一堂课中尽可能多地使用多媒体,甚至误认为,多媒体用得越多,知识越易于掌握,教学效率就越高. 有的甚至干脆单纯为了一节课去设计一个45分钟的课件. 其实大可不必:其一,整节课都用电脑演示,由于信息量过大,速度过快,反而会影响学生的接受效果. 其二,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上,无意注意过多,势必会造成视、听觉的污染,教学信息在传递过程中的干扰过大,破坏了课堂教学的连续性,无助于对教学重、难点的掌握. 其三,多媒体演示过程中,教师就像放映员一样被放到了次要位置上,从而忽略了教师作为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的作用,课件倒成了教学的中心,教师只隶属于课件,学生更成了旁观者,而且,长此以往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放映员形象将使其威信大大降低,其教学效果也大打折扣.
那么,我们教学中如何把这块“好钢”——多媒体用在刀刃上呢?
要想让多媒体在教学中发挥真正的作用,首先我们要认清多媒体的性质,它在课堂教学中也像黑板粉笔一样,是一种教学工具,而不是一种万能的工具. 工具再好,也要靠人去使用. 会使用的,则事半功倍,反之事倍功半.
一、利用多媒体化静为动,促进思维
数学的很多知识是生活中的一些问题的集中反应,由于小学生的生活经验不足,存在着时间和空间的距离,所以,学生的认识不全面,甚至会出现一定的偏差. 通过多媒体的动态演示,化静为动,弥补了传统教学方式在直观感、立体感和动态感等方面的不足,利用这个特点可以处理其他教学方法难以处理的问题,增强他们的直观印象.
1. 用在创设情境上
在教学“什么是周长”时,这样设计:
课件动态地演示一只小蚂蚁爬过树叶边线一周的情景,并动态地画出边线,然后再用小蚂蚁的话说:“我爬过树叶一周的边线就是树叶的周长. ”
这个课件中小蚂蚁动态的爬动,可爱的形象极大地调动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为了使学生视觉上再次感知平面上的图形都有周长,我用课件出示一个椭圆形的运动场、一个圆桌面、一个门框、一条红领巾,并采用闪烁的方法,重点突出这些物体的周长,并引导观察,使学生自己总结出:“围成这些图形一周的总长就是它们的周长. ”这样通过课件的演示使学生自己总结出来的概念,要比我们直接告诉孩子,在他们脑海中留下的印象要深刻地多,也更有助于孩子们对这个概念的理解和掌握.
2. 用在枯燥的练习上
鲁迅说过:没有兴趣的学习,无异于一种苦役;没有兴趣的地方,就没有智慧和灵感. 传统的课堂教学以静态为主,学生学习起来感到单调、枯燥. 而多媒体辅助教学,则变静为动,声情并茂,为激发学生想学、乐学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练习的动画情境设计有趣,使孩子们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二、利用多媒体化繁为简,提高时效
利用多媒体,数学课堂教学内容来源更广,渠道可以更多,范围可以更大,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实现学生自身知识的更新与能力的形成. 多媒体通过形象、直观、情趣化的演示技能加快学生的理解过程,增强学生的认知能力,从而缩短学生在单位时间内接受知识的过程,达到增大课堂教学容量的目的.
1. 用在学习材料较多时
教学中有时为了需要,往往要用到许多图形或数据才能达到某一教学目的. 这时多媒体的运用可以在较短时间内传输、存储、提取或显现大量语言、图形乃至活动画面等教学信息,这是一般传统媒体所不能比拟的.
2. 用在学习材料较抽象时
例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在传统的一支粉笔、一块黑板和一张嘴的教学下,很难使孩子们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这样就会使教和学分离. 在这种环境下,课堂气氛沉闷. 此时教师如果运用多媒体教学,利用网络搜集了上至宇宙、下至细胞的关于圆的图片:有小雨滴落在湖面上荡起的涟漪,有盛开的向日葵,还有天坛、硬币、剪纸、中国结等一幅幅栩栩如生的画面……这一切,使学生震撼了,看呆了,感受到了数学的美,此时的体验远比老师的说教好上千百倍.
三、利用多媒体化难为易,主动参与
1. 用在突破难点上
学习难点是从学生的角度来审视数学学习过程的. 特别对于一些抽象的数学规则的学习,教师一方面要从数学规则的严谨性和科学性来考虑,另一方面又要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规律来考虑如何突破学习难点. 而运用多媒体,常常能找到一条突破学习难点的途径.
当我们学习“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时候,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同时使学生了解正方形周长公式是由长方形周长公式推导过来的,为了让学生更加直观形象地见证这一推导过程,我利用课件动态演示:
先出示一个长8米、宽6米的长方形让学生计算它的周长,学生很快就会算出(8 + 6) × 2= 28(米),再演示,把这个长方形的两条宽拉长为7米,而长不变,学生亲眼观察到变化,很快就算出它的周长是(8 + 7) × 2 = 30(米),这时再次变化长方形,把宽拉长为8米,再次让学生计算周长时,学生基于前面的基础就会很快地算出(8 + 8) × 2 = 32(米),这时有学生就会看出8 + 8就是两个8相加,也可以改写成乘法8 × 2,然后再乘后面的2就是8 × 4 = 32(米).
这样学生就从课件的动态演示,一步步地自己推导出了正方形周长的公式,正方形的周长 = 边长 × 4. 学生在推导公式的过程中体验到了成就感,同时也感受到了课件带给我们课堂的动态变化,让抽象的概念很自然地融入学生的脑海里,调动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2. 用在思维困惑处
教师如能在学生思维困惑处介入电教媒体,既有利于及时点拨和调控,也利于学生空间想象能力、解题能力的培养.
如教学“长方体、正方体体积”之后,出示这样一题:
把一个棱长为3厘米的正方体表面全部涂上红色,然后 将此红色正方体切割成体积是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小块,一共可切多少块?其中一面、两面、三面有红色的各为几块?还有几块一面红色也没有?
由于学生缺乏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解答起来还是比较困难的,这时,通过多媒体课件在屏幕上呈现“切割”、“ 旋转”、“提取”等动态过程,使学生一目了然,这其间既发展了学生的想象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也培养了他们的空间想象能力.
总之,多媒体教学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展示了其巨大的优势,能全方位地把学生引入一个崭新的教学环境. 但它毕竟是新生事物,难免有这样那样的局限,正如闪闪发光的并非都是金子,不是所有的多媒体教学都能提高教学效率. 但无论怎样,原因不在多媒体本身,而是使用多媒体的人. 只要我们正视局限性,加强科学性,恰到好处的使用它,把这块“好钢”用在刀刃上,一定能为我们的教学开辟一条新道路,为培养创新型人才开拓一片新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