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燕云
摘要: 赏识教育是通过欣赏和赞扬受教育者的优点来进行教育的一种教育方式。赏识受教育者的优点,能使受教育者自尊、自爱、自强,从而主动地学习、奋斗并取得成功。赏识教育以尊重、信任、宽容、鼓励为原则,鼓励学生在宽松的教育环境中成长,是一种最具有活力的教育方法。本文主要就赏识教育在中职英语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及如何来实施赏识教育加以论述。
关键字: 中职英语教学赏识教育重要作用
中职学校的学生大多数都不是超常学生,多数是一般学生,我们施教时,必须用心于每个学生,着眼于每个学生的闪光点,赏识于每个学生某一时、某一事方面的“风光”、“亮丽点”,十八般兵器,他们总有一样精通,千万不可一碗水看到底,而要以表扬和鼓励为主,即采用赏识教育。下面我就如何在中职英语教学中实施赏识教育谈一些看法。
一、尊重和信任,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教师应尊重学生,相信学生是天才,对学生抱有良好的期望,使学生出现很少有过的满意和自信感。教学上应多激励,少指责,更不能贬低学生的学习能力,应该倾注自己的满腔热情和全部爱心去帮助每一位学生。学生回答问题时,不管正确与否,教师都应认真听取。即使学生回答不了,也要听他说一说什么地方不懂,并耐心引导学生正确回答问题。如果学生回答有误,就应留有余地作出评价。如有的学生把really读成relly,可这样评价:这位学生平时学习上下了一定工夫,基本上把这个单词读对了,只是少了一个a。这种含有肯定、表扬成分的评价可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每堂课上,教师应尽可能多地给学生发言机会,及时地对学生的每一步思维过程做出评价,对学生的每一点进步都给予鼓励和表扬,如“Well done!”“Thats right,and then?”等使学生看到希望,感受到老师对他的期望。
二、鼓励成功,激发学生的内动力
成功是人人渴望的,成功的喜悦往往会带来一种无穷无尽的力量,这种喜悦将使学生认识到努力的重要意义。教师应赏识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机会。我校是一所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学生中相当一部分都持“失败者”的心态,自感不如重点大学的学生。针对此,教师应帮助学生克服这种消极的心理状态,要求他们认识到自己的成绩虽比重点大学的学生差一些,但仍是同龄人中的佼佼者,从关心爱护着手,希望学生放下思想包袱。可利用英语学科特点,不断提供条件,让学生多说多做,多给学生提供成功的机会。我在教学中主要采取以下措施:1.注重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英语的能力,如在学习了广告的写法后,可以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自己制作一个广告。2.减少语法内容的讲授。中职学生普遍不懂语法,因此在讲授中我采用以语法讲授为辅,不做深入讲授的方式,只要学生知道就行了。3.开展课前一个小笑话活动。让学生说一个英语小笑话或一个英语名句,鼓励学生开口说英语并给予充分的肯定。
三、培养学生的乐学情感
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表扬学生,使学生爱学、乐学。因为教师的每句表扬,每句赞语对学生都是一种期待、一种激励。对后进生来说有机会表现自己的能力,得到老师的好评显得更重要、更宝贵。教师应该为他们创造条件,适时鼓励,每隔一段时间就找他们谈谈,了解他们的学习情况,找中等生问问,为他们鼓劲。有意识地在一些情绪不稳定的学生作业本上写一句:“Thats quite an improvement.”“I can see you did much better this time.Congratulations!”虽是寥寥数字,但对学生来是春风雨露。对优等生从高标准严格要求出发,适时地赠上一句:“Nice work,but try to be more creative,will you?”“Terrific!I am so proud of you!And Ill be expecting your greater progress.”。这样时时激励学生,能使老师的期望很快地转化为他们的自觉行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充分了解学生,努力创设情境,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均有所收获。对学有困难的学生,可适当放低要求,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可适当提高要求,全体学生都参与紧张的智力活动,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有位名人曾说:“把热爱自己的专业和热爱自己的学生结合起来才是一个好教师。”教师要肯花工夫,肯动脑筋,做好学生的“文章”,时时处处点拨他们,点亮他们的思想火花。只有我们在学科教育中撒播爱的希望、爱的种子,赏识全体学生,才能使学生产生对教师的亲近感、信赖感,并将这种情感迁移到教师所教的学科上去,从而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1]崔学鸿.试论赏识教育.中外初教,2001.6.
[2][英]冯塔纳著.王新超译.教师心理学.中文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174.
[3][美]罗森塔尔,雅各布森著.唐晓杰,崔允漷译.课堂中的皮格马利翁——教师期望与学生智力发展.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
[4]杨秀芹.论赏识教育在学校教学中的作用及运用.中国科技信息,2005,16: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