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发木
摘 要 小学作文教学突破口的寻找,是小学作文教学的难点。在小学作文教学实践中,如何找准突破口呢?笔者在总结多年小学作文教学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以下几点方法。
关键词 突破口 作文教学 小学作文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
Find Breakthrough to Guide Composition
CHEN Famu
(Fujian Shunchang Pushang Central Primary School, Nanping, Fujian 353205)
Abstract To find the teaching breakthrough of primary composition, is the difficulty of composition teaching in primary schools. In composition teaching practice in primary schools, how to identify a breakthrough? The author propose the following methods on the basis of summing up the years of primary school composition teaching experience.
Key words breakthrough; composition teaching; primary schools composition
小学生的作文写作问题,长期以来一直是困扰语文教师的一个问题。怎样教好小学生写作文呢?笔者认为应该遵循新课标精神,凭借新教材,改革传统作文教学的弊端,寻找作文教学的突破口,引导学生进行高效率的习作训练,从而使学生的作文学习事倍功半。
小学作文教学突破口的寻找,是小学作文教学的难点。在小学作文教学实践中,如何找准突破口呢?笔者在总结多年小学作文教学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以下几点方法:
1 激情引趣 突破心理关
小学生习作质量低,根本原因在于对习作存在畏惧心理。所以克服这种心理难关是提高作文教学质量的前提。“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学习兴趣,特别是直接兴趣,学习活动对他来说,就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学生会越学越想学、越爱学。①那么,如何激情引趣呢?
(1)玩中觅趣。玩是孩子的天性,让学生尽情地玩,再让学生自由地写,会使学生平添许多习作趣味。比如:我曾经指导过学生这样一堂作文课,先让学生玩“笑死人”游戏。全班每个学生都写三张纸条:一张写上姓名,一张写上地点,(在什么地方),另一张写上“做什么”。然后把纸条收上来,按上述内容分成三堆。然后请一个学生上台在各堆中任意抽出一张,把纸条内容按姓名、地点、事情顺序读出来。结果会出现非常荒唐滑稽的话。例如:“刘小刚在炼钢炉中洗澡”,“张小红在针尖上跳舞”等等,引得大家哄堂大笑。游戏结束后,再让学生把这个刚刚亲身经历的游戏写下来。学生兴致勃勃,不到一节课就都交了卷,而且篇篇内容具体,情景交融。学生真正体会到作文的快乐。事后还一直追问什么时候再上作文课。
(2)画中寻趣。小学生思维的特点是直观性强,并且也愿意信笔涂鸦。创设机会让学生描一描、画一画。例如三八节到了,自己动手画一幅作为礼物送给妈妈。这样也会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记录画画的过程及体会、心得,也不失为一篇好的作文。
(3)浓情引趣。能牵动感情的事,往往容易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因此,创设动人情境,容易让学生在情境中产生写作兴趣。比如某个学生生病了,大家一齐来关心他,照顾他,帮助他;有的给他补课,有的给他喂药,……这样的场景,记录下来,有话可说,也易成文。
2 备材导路 突破素材关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由于学生的智能强项不同,其学习方式必然有不同的特点。因此,任何划一的学习方式指导都是欠科学的。②
根据多元智能理论,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写作练习时,应深入了解学生的优势与限制,就特定的教学内容,设计多元化的学习方式,满足不同类型学生的学习需要。③如在写作练习时,材料的准备选取,思路的引导、理顺等,教师可采用以下一些小窍门,有针对性地为小学生作文学习“送米下锅”。
(1)亲身尝试,身临其境。小学生作文主要是记叙文,记叙一些亲身经历(或听到或看到)的事。为此,让学生亲身尝试,身临其境尤为重要。让学生动手做一做,试一试,动口去说一说、议一议,动脑去想一想,然后再写一写。这样有序引导,学生作文才能言之有物,言之有序。
(2)实物观察,充分体会。写物的文章可以让学生目睹实物,让学生认真观察,仔细琢磨,充分讨论,然后再有序记录。这样成文有序、作文简易,再适当加入想象,这样作文内容就充实得多,也具体得多了。
(3)多说常记,日积月累。为了提高学生作文能力,给学生作文“补充营养”,还可以有目的地安排综合性学习内容,让学生每天把听到的新闻、趣事讲述给大家听,大家听后谈一谈感想。这样,既锻炼了学生“说”的能力,又为学生以后的作文提供了一定的素材。生活就是写作的源泉。只要教师善于点拨,不愁学生写不出好文章来。
3 自由撰写突破训练关
目前的作文训练渠道主要在课堂,训练内容大都是教材中规定的作文题,作文训练量稍显不足。
新课程在对待教学关系上,强调教师应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和形成有效的学习方式,④因此,教师完全可以帮助学生设计一些作文训练的新渠道,如让学生准备“小练笔”或“日记本”,随时练笔等。在渠道开辟上,教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挖掘课文中可供作文训练的素材,指导学生缩写,扩写、仿写或续写。如教过《小英雄雄雨来》可让学生练习缩写课文,教过《穷人》可让学生以《桑娜拉开帐子以后》为题续写课文。
(2)在学校和班级的板报、墙报上开辟栏目,让学生自己动手设计、作文、书写。还可以办队报,编优秀作文选等等。
(3)认真开展班队会活动,积极参加大型集体活动,为学生作文提供机会。
(4)结合日常生活,加强应用文训练。可让学生与兄弟校同学交笔友,经常书信来往,既交流思想又训练表达能力。
(5)结合课外阅读,看电视,电影等指导学生写读书笔记或观后感。
(6)结合日常生活中的重大事件,随时记录,发表感想。
4 “点石成金” 突破表达关
有了习作兴趣,写作素材,可以说是万事具备只欠东风。这东风是什么呢?这“东风”就是表达方法。这是作文教学上的一个难点。如何突破难点,一位台湾教师的一堂作文课给了我们很有益的启示。他在作文课上对同学说:“有个孩子写了一篇《我的烦恼》的文章,其中有一段是这样的,说着,教师把这段话出示在小黑板上:爸妈常在晚上出门,我一个人待在家,非常害怕。晚上看家,实在可怕,非常非常的可怕。这种可怕是文章所写不出来的。”
教师问这段话写得好不好。大家都异口同声说:“不好”。教师让大家说出不好的原因后,引出了通过“看、听、感 、想、做”五种方法能把抽象的事件具体化。通过诱导:学生把那一段话修改成这样:爸、妈上街去了,我一个人待在家里。当我看到行人从窗外走过的黑影(看),或是听到厨房里传来“砰砰”的声音(听),我便以为小偷来了,吓得说不出话来(感)。假如小偷来了,他会把我绑起来,用毛巾把我的嘴塞住,不让我喊叫,然后偷我家的钱(想)。我不敢捉小偷,所以跑到卧室里,锁起了房门,躲在被窝里(做),在被窝里,我一直祈祷:爸、妈赶快回来吧(想)。教师这样的指导可谓点石成金。从这个例子使我们受到启发:对学生习作中存在的问题,不要简单训斥,重要的是教给方法,一但学生掌握了方法,习作水平就会显著提高。
5 教师“下水” 突破指导关
实践证明,最有效的作文指导莫过于展示习作范例与揭示作文之道的紧密结合。示范,在教育教学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德国文学家哲学家哥德说过:“优良的示范是最好的教育。”英国散文家塞·约翰逊也指出“与其发号施令,不如身体力行。”那么范文在作文教学中的价值更是显而易见。只有老师在“下水文”中体验写作的酸甜苦辣,才能取得指导作文的发言权。如果我们能经常写范文,学生就会感到老师真有本事,不但能够把作文原理条条是道地讲给他们听,而且还能够将种种体裁的文章写给他们看。这样学生从“信其道”进而“亲其师”。本人在长期的作文教学中也深感学生对教师范文的兴趣,远远超出那些从书本上抄来的“优秀习作”。
6 放胆作文 突破创新关
新课程重视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为主要目的。⑤这种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教学观念,反映在作文教学中就是教师要冲破条条框框,不拘一格地引导学生的进行创造性的思维与表达:(1)思维新,要提倡创造性思维,让学生能无拘无束地尽情表达,打破清规戒律的束缚。所以要高度重视想象性作文。多写想象性作文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2)表达新,不受题材体裁限制,别具一格,用充满个性的语言,反对千人一面。再一方面要“真”,即体验真,感情真,我手写我心,反对胡编滥造,反对矫揉造作,无病呻吟。要鼓励学生写“放胆”文。我们六年级教材有一次作文就是让学生自由写。不做任何限制。要开放命题,开放文体,开放内容,开放程序,开放评价标准。习作强调随机性,有机会就写,例如小作文可穿插在阅读教学中进行。遇到适合情境就写即兴作文,不要等到作文课才写。
要冲破思维定势,敢于发表独特见解。如有一位老师在指导学生写《“滥竽充数”读后感 》时,为了突破“滥竽充数”的思维定势,启发学生另辟蹊径:(1)南郭先生很有自知之明,他比那种占着位置不做事的人强;(2)造成南郭先生得以“充数”多年的根本原因是“大锅饭制度”,说明要发展必须改革;(3)南郭先生在乐队里“充数”多年,没有一个人举报,这与乐师们普遍存在的明哲保身思想有关。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只要我们持之以恒地把自己的经验与新课标新教材结合起来,再运用于教学实践中去,就一定能冲破重重难关,在作文教学园地里取得丰硕成果。
注释
①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32.
②③钟启泉,崔允漷主编.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师范生读本[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120.
④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28.
⑤ 钟启泉,崔允漷,张华主编.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