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儿童世界的“灵魂转向”

2012-04-29 00:44王玮
中小学德育 2012年8期
关键词:儿童立场

王玮

摘要:当下,儿童“被成人化”已使儿童世界处在危险边缘,而儿童立场的缺失则使教育走进了一个死胡同。儿童立场的确立是教育的根本旨归和出发点。要使儿童的灵魂转向,教育者的灵魂应当先于儿童转向。要正视儿童世界的存在,实现教育思想和行为的转变:教师要做长大的儿童,要保护童心,要积极面对成人和儿童世界的冲突。

關键词:儿童世界;儿童立场;灵魂转向

中图分类号:G41文献编码:A文章编号:2095-1183(2012)08-0017-03

最近读了佐佐木赫子的《遥远的声音》、黑柳彻子的《窗边的小豆豆》及塞林格的《麦田里的守望者》,这三部小说从不同的侧面关注儿童的生存状态,关注他们的成长世界,并对他们的内心和精神世界进行了深刻的描写,读后让人沉思良久。这是小说《遥远的声音》中描写的一个故事:

小学生正彦在假期时被妈妈逼着每天坐一个多小时的电车上辅导课。那天,妈妈记错了时间,正彦白跑了一趟,他多想像他的表哥那样去悠闲地玩啊。于是他就在路边给妈妈打电话,却不幸被汽车撞死。在惨剧发生的那一瞬,表哥正好经过,听见正彦对妈妈说:“……玩……好吗?”后来,正彦家里总是接到死去的正彦打来的电话。一天表哥去他家,电话铃又响了,果然又是正彦:“……我玩什么好呢?”表哥接过话筒悄声而又坚决地说:“你去找小伙伴,一起去踢足球、骑自行车。”此后,死去的正彦再也没来过电话。

又联想到两个典型的案例:

2010年10月16日,河北传媒学院2008级主持专业学生李启铭在河北大学某超市门口开车接连撞倒两名女学生(一死一伤)。他不但没有停车施救,还说出了“我爸是李刚”的雷人话语,最终被判有期徒刑6年。

2011年,西安音乐学院学生药家鑫驾车撞人后不但不施救,还无情地连刺伤者8刀而致其死亡,最终被判死刑。

仔细分析李启铭和药家鑫二人的童年成长过程可以发现,他们俩都接受过类似“正彦式”的童年教育。李启铭小时候经常受到父母严历的责罚,甚至被关进储藏室,而药家鑫则因为练琴而被父母用棍棒体罚。童年的“特殊礼物”是让这两位“80后”成为冷酷无情的杀手的原因之一。当下中国的儿童,大多在类似的环境中成长,“被成人化”“被成才”的现象十分严重。儿童的行为被控制,感受被忽视,情感被冷漠,主观世界被分解!他们不得不接受家长的“全天候”管理,每天在各种各样的辅导、考试中疲于奔命,而属于他们自己的时间、空间又有多少呢?大人们出于望子成龙的愿望去要求孩子,还美其名曰“一切为了孩子”,殊不知却往往像正彦的父母一样害了孩子。

也许,因为我们曾经是儿童,就以为自己很了解儿童,其实,这正是成年人的可笑之处。而基于此的教育,则是一种悲哀。有什么样的教育就有什么样的后代,这是勿庸置疑的。现在儿童的脸上,何时有天真的笑容?当他们站在我们面前时,我们是否真的了解他们?看见他们沉默的时候,我们是否真的知道他们在想什么?

《窗边的小豆豆》中小豆豆“被退学”的原因之一是因为老师告诉豆豆的妈妈:

“起初,正上课的时候,她总要把课桌开开关关地弄上上百遍。因此我就对她说:‘没有事就不要这样开来开去的。于是,府上的小姐就把笔记本、铅笔盒、教科书统统塞进桌斗里,然后再一样一样地取出来。……先收铅笔,关上,再打开,再把笔记本放进去……每当这时候,眼前就是开书桌,关书桌,令人眼花缭乱。”

但小豆豆的妈妈知道豆豆上学的第一天,放学回来后曾特别兴奋地报告过:“妈妈,学校真棒!家里的抽斗是这样拉出来的,可学校的桌子上面有盖,和垃圾箱的盖子差不多,只不过更滑稽,什么东西都能收进去,可好玩哩。”

小豆豆多动,只是为了好奇和好玩!如果不是妈妈的话,我们也一定会认为豆豆是个多动不守纪律的孩子。而她竟因为好玩和好奇最终被退学!

缺少对儿童的认识使我们丧失了儿童立场,这种立场的丧失使教育走进了一条死胡同,使儿童世界处在危险的边缘。所以,我们面临的最紧迫任务,就是去了解那些尚未被真正认识的儿童,把他们从所有的桎梏中解放出来。

一、真情守望:寻找正视儿童世界的立场

教育者说到底就是“麦田的守望者”,应当用真心、爱心去守望属于儿童的那片“麦田”,守望属于儿童的心灵世界。教育者的这种真心守望首先要基于对儿童最根本、最真实的认识。如果不能回答“儿童是谁”,就不可能有正确的儿童立场,更谈不上教育儿童。

1.儿童是人,不是“小大人”

儿童是人,是独立的个体,有人的思想和智慧,具有人的二元性:即有一个尊重的自我和受尊重的自我;有一个知的自我和被知的自我;有一个控制的自我和一个受控制的自我。周作人先生曾说过:“以前的人对于儿童多不能正当理解,不是将他当作小型的成人,期望他少年老成,便是将其看成不完全的人,说小孩懂什么,一笔抹杀,不去理他。现在才知道儿童在生理和心理上虽然和大人不同,但仍是个完整的人,有其内外两面的生活……”

早在几十年前,中国儿童心理学奠基人、幼儿教育之父陈鹤琴先生就明确指出:儿童是人,但儿童不是小大人。儿童不是身体较小的成人,儿童就是儿童,他们有着不同于成人的特点和需要,有着自己独特的精神世界。

成长需要“浪费”时间,但只能由他们自己去完成,是任何人无法代替的。在儿童成长的过程中,教育者不能以成人的想法去要求他们,要让儿童去体会成长过程中“化茧成蝶”的艰辛,享受成长过程的成功与失败,体会成长过程的美丽。

2.儿童是探索者,更是自由者

苏霍姆林斯基说:“从天性上讲,儿童就是探索者。”好奇探究是儿童的天性。小时候,我们经常为把手表、闹钟拆开后又装好而自豪不已,又经常为拆了东西装不上而心里懊恼——尽管会挨父母的责骂。可是这一拆一装是多么有意思的事啊!因为那充满了探索的乐趣。

蒙特梭利也说过:儿童是上帝派来的密探。探究是“上帝”交给儿童的使命,如果不让儿童去探究,那我们就是违背了“上帝”的旨意——儿童的天性。所以儿童又应当是自由的,自由的探索,自由的思想,自由的行动才能激发儿童的创造之火和希望之光。

3.儿童是一种可能性

西蒙说过:“人是一个有限的理性的存在,但是有无限的可能性。”在未来没有到来之前,我们无法知道这个孩子将来要干什么,成为什么样的人,有什么样的个性。这就使儿童的成长充满了各种可能性。成尚荣指出,这种可能性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说儿童还没有成熟;二是说儿童还没有确定,没有确定就是说儿童可能犯错误,这是客观存在;三是说儿童还没有完成,但他又在完成一个个的小目标并向着未来的那种可能性迈进。正因为有了这种可能性,才使儿童的成长有了不确定性;正是有了这种成长的不确定性,才使儿童的世界充满了神秘,充满了各种机遇和挑战;也正是由于这种可能性,才让每个人的童年五彩缤纷,永远难忘。

作为教育者,我们只有正视儿童世界,客观地认识儿童世界,才能形成正确的儿童立场,也才能有正确的儿童教育,实现儿童教育的真正转向。

二、回归本源:实现儿童教育的灵魂转向

柏拉图说:“教育是使灵魂转化的技巧。”作为教育者,我们的灵魂转向了吗?我们怎样才能让孩子们的灵魂沿着一条正确的道路前行,达到“使人成为人”,达到“明德、亲民、至善”的境界?

1.做“长大的儿童”

首先要有童心。李吉林说过:“我,长大的儿童。”“没有童心,当不好小学语文老师。”于是,春天的山坡、夏天的荷塘、秋天的田野、冬天的雪地都留下了她的足迹,而这些也是她教育学生的宝贵素材,她沉醉其中,虽苦犹甜。

其次,要保护童心。要用心去体会,用爱去包容,学会面对孩子的天真、顽皮,甚至是无礼、蛮横。请看德国画家卜劳恩的著名漫画《假期第一天》中的秃顶父亲:

一个胖胖的老头趁儿子熟睡之际,和长鼻子叔叔一起悄悄把他弄上车。警察也配合,路人也配合。终于,孩子醒在了梦幻般的美丽田野。周围阳光明媚,鸟语花香。小动物惊讶,而孩子更惊讶。那个秃顶的父亲“阴谋得逞”,躲在树丛中含笑窥测,他的内心比田野更美丽。

在我看来,那个秃顶的老头不仅仅是一个好父亲,还是让人钦佩的儿童教育家,因为他掌握了教育孩子的所有秘诀:那就是要保护孩子的童心。

2.让儿童成为儿童

刘晓东说:“学校道德教育的底线就是避免破坏儿童的生活。”学校应当是孩子们的乐园,虽不可能像小豆豆把电车的椅子拆下来做桌椅,但也应使育人环境符合孩子的心理和生理特征,让校园和谐,教室温馨。教师是爱的仁者,也应该是李吉林、斯霞,是《父与子》中的秃顶父亲,和学生们一起游戏、活动,甚至一起种田、旅游,眼睛里始终闪烁着智慧的光辉,而不应像《麦田里的守望者》中霍尔顿的教师们那样“假仁假义”。课堂应是孩子们的学堂,这里没有题海战术,没有错一个生字写一百遍的处罚,没有考试排名,只有合作与探究,只有相视的微笑与温暖。就像陶行知先生说的:儿童的头脑解放了,思绪飞扬;儿童的双手解放了,灵巧能干;儿童的双眼解决了,敏锐有神;儿童的嘴巴解放了,能说会道;儿童的时空解放了,天马行空。这才是真正属于儿童的生活。

3.主动化解成人世界与儿童世界的冲突

儿童不同于成人,成人更不是儿童。但成人往住主宰着儿童的世界。在儿童发展的过程中,儿童和成人之间往往容易发生冲突。蒙台梭利所说:“当儿童的发展达到他能够独立行动的阶段时,儿童和成人的冲突就开始了。”而这种冲突往往是由处于支配地位的成人引起的。

一位家长因为不喜欢吃“麦当劳”,认为那东西吃不饱,于是不允许孩子吃。矛盾发生了:孩子不理爸爸,爸爸则意见更大。其实,爸爸并不知道,之所以麦当劳的“M”标志在全世界各地都能看到,那是因为“麦当劳”的研究人员研究过中国儿童的味蕾啊。那东西对孩子确实有吸引力。

显然,事件的原因是家长缺少对儿童及“麦当劳”的了解,且把自己的感受强加给孩子,阻碍了儿童心理的正常发展。因此,即使我们充满激情地热爱着儿童,却仍会在无意识中伤害儿童。因为许多成人并不清楚,在许多方面“儿童是成人之父”。

总之,儿童世界是一个需要寻找回来的世界,更是一个需要守望的世界。只有守望,才會有明确的儿童立场。说到底,儿童立场是教育的出发点和根本点,基于儿童立场的教育才是具有真正意义的教育,才是“使人成之为人”的教育。而教育一旦偏离了儿童立场,社会就会产生出更多的李启铭、药家鑫。但愿我们的孩子生活在属于他们的世界,而我们也能把守望坚持到底。

(作者单位:东海县平明中心小学江苏连云港222342)

责任编辑徐向阳

猜你喜欢
儿童立场
基于儿童立场,让课后习题变变样
数学规定:儿童视角下数学文化的关照
“儿童立场”下的数学课堂教学评价策略
让“手中的画”更美
儿童立场——英语活动课应从这里出发
站稳立场,让课堂成为“主阵地”
走进“童画世界”:触摸美术教育的风景
基于儿童立场的品德教学设计与教学
基于儿童立场的品德教学设计与教学
生本活动,让童心回归语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