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静
银行卡作为一种集消费、结算、信贷、理财等功能于一体,使用最为频繁的非现金支付工具,已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尤其是在便利民生、促进消费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受到了人们的普遍关注和青睐。与此同时,随着银行卡产业的快速发展,银行卡所面临的风险形势也逐渐凸出来。信用卡套现、伪卡欺诈、恶意透支、网上银行卡诈骗等案件日益增多,银行卡基础建设薄弱等一系列问题,不仅对银行和持卡人的资金安全造成威胁,也制约着银行卡的长期健康发展。
一 银行卡现状
1.银行卡正日益深入百姓生活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转变了观念,加入到持卡消费的行列,同时持有数张银行卡的用户不乏其人。据中国银联联合商业银行、门户网站及专业机构举办的“2011年银行卡消费行为习惯在线调查”结果显示,银行卡正日益深入百姓生活,不仅普及率有所提高,也为人们带去更便利的支付体验。
事实也证明,自1985年中国银行珠海分行发行第一张银行卡“中银卡”以来,各大银行纷纷推出了种类繁多、功能各异的银行卡,如中国农业银行的“金穗卡”、中国工商银行的“牡丹卡”、交通银行的“太平洋卡”、中国建设银行的“龙卡”、中国招商银行的“一卡通”等。银行卡业务在近20年的发展之后,已经颇具规模。据2011年人民银行公布的数据显示,国内银行卡累计发卡量已达到26.74亿张。其中,借记卡累计发卡量为24.17亿张,信用卡累计发卡量为2.57亿张。单就乌兰察布市而言,数量也不容小视。截至2011年年末,累计发放各类银行卡305.33万张,较上年增加70.17万张,增幅为30%。2007年以来的五年间全市银行卡发卡量年均增长64%。
2.存在一定数量的“睡眠卡”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各大银行都把扩大发卡量作为抢占个人客户市场的重要手段,纷纷推出种种优惠措施,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发卡量的提升。但在此过程中,银行却忽视了“指导持卡人如何用卡”这个关键问题。持卡人对功能各异的银行卡知之不多,因而越来越多的银行卡被束之高阁,长时间不被使用,这不仅使“睡眠卡”的数量急剧上升,卡的存活率不高,更直接导致了银行卡业务的经营效益低下。
3.银行卡使用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银行卡在迅速发展的同时,也遭遇了安全风险,利用银行卡犯罪的案件呈逐年上升趋势。
银行卡被“克隆”,卡内资金被取走;以高额授信为诱饵,承诺为客户代办银行卡,在办理过程中盗取银行卡信息及初始密码;通过网上银行系统的漏洞获取个人信息;利用转账手段盗取资金;利用黑客软件、网络病毒盗取客户银行卡号、密码,制作假卡在ATM机上盗取资金;在互联网页面上设立假的金融机构、网站骗取客户银行卡号、密码;在持卡人用卡交易时,运用秘密窥视,获取卡内信息内容及密码后加以复制,伪造信用卡冒用;在取款机上制造故障,使之出现假吞卡现象,待持卡人离开后随之窃取银行卡,等等这类案件在各大城市均有发生,不时见诸报端,在为广大持卡人敲响警钟的同时,也在提醒银行系统,银行卡在使用过程中,确实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安全漏洞和安全隐患。
二 银行卡安全问题原因分析
1.缺少有效的监管机制,特别是法律法规体系不健全
目前,我国现行的有关银行卡的法律是1999年颁发的《银行卡业务管理办法》。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对银行卡各方面的要求也日益提高,该办法已不能适应当前市场发展形势的需要。近年来各大银行发布的一些银行卡方面的管理制度,大多数只是规范性文件,执行力和约束力有限,更为重要的是对扰乱银行卡市场健康运行的违规现象缺少相应的处罚措施,进一步加剧了银行卡安全问题的频发。同时,有些文件内容的覆盖范围较窄,对银行卡市场出现的一些新情况、新问题预测不足,无法进行有效的规范管理。
2.内部管理薄弱,特别是风险管理培训严重不足
我国银行卡的发卡数量在逐年递增,但在此过程中,大多数银行只是片面地将员工业绩考核指标偏重于发卡量,未与风险责任挂钩。大多数银行无专人对ATM机进行监控,使监控失去了应有的预防犯罪的作用。有些银行甚至为扩大银行卡的市场占有份额,单方面降低办卡条件,对申办人资质、申请表等内容只进行简单的书面审查,导致客户信息泄漏,给不法分子留下可乘之机。此外,对银行卡的申办手续、结算方式、功能等宣传不到位,没有对持卡人做到有效引导,造成银行资源的大量浪费。特别是各大银行对员工的风险管理培训不足,致使一些员工责任意识薄弱,甚至丧失职业道德,这也是近年来银行卡案件频发的重要原因之一。
3.持卡人安全意识和防范能力薄弱,给犯罪分子以可乘之机
近年来,因持卡人用卡安全意识和防范能力薄弱带来的信用卡业务风险有增无减。很多持卡人特别是老年客户群体存在一些不良的用卡习惯,如在ATM机取款时不采取任何防止密码被盗的措施、密码设置过于简单、银行卡与身份证经常放在一起、银行卡丢失后不及时到银行挂失,等等,这些都在无形中埋下了安全风险隐患,而且随时可能引发“爆炸”,给犯罪分子实施违法活动提供机会。
三 对改善银行卡安全问题的建议
银行卡安全问题的存在,不仅制约了国内银行卡业的快速健康发展,而且也削弱了该行业的整体竞争力。因此,改善银行卡的“用卡环境”,将银行卡的安全风险降至最低,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
1.建立健全银行卡法律法规体系,保障银行卡业务的稳健发展
积极汲取国外有关银行卡法律法规体系建设的先进经验,结合我国实际,建立健全银行卡管理专项法规,不断完善银行卡业务的监管法规,构建银行卡业务长足发展的基本法规框架,为银行卡产业健康、快速发展保驾护航,提供基本的法律保障。其中,特别要对银行卡产业链相关方的主体责任和义务进行明确界定划分,做到职责清晰、权责明确。
2.加强诚信体系建设,提高全社会的信用意识
西方国家社会诚信史已经有着多年的历史,其比较成熟的诚信体系更是早于银行卡大规模发展之前。而我国的情况恰恰相反,银行卡产业是在社会诚信体系刚刚起步、全社会诚信意识不高的状况下发展起来的。因而,大力完善社会化诚信体系已迫在眉睫。将更多的个人和企业纳入诚信体系,与政府相关部门、相关行业进行合作,最大限度地丰富诚信信息,增强信息记录的灵活性,避免记录不足或更新不及时而可能造成的不利影响等相关措施的出台已刻不容缓。
3.强化银行内部管控,有效降低银行卡的安全风险
一是严格规范银行卡各环节的操作流程。认真落实账户实名制,积极利用联网核查公民身份信息系统、人民银行征信系统和中国银联银行卡风险信息系统进行个人身份的有效识别,是防范违法犯罪活动的重要手段之一。同时,银行要加强发卡管理,认真核实申请人的相关情况,严格授信额度管理,降低信用卡发卡环节的风险。二是确保银行卡信息安全。各大银行要加强银行卡信息安全管理制度建设,构建信息安全防范体系,出台相应的措施和方案,以此确保持卡人信息安全。同时,重点加大对单位代办信用卡的管理力度,对造成持卡人信息泄露或资金损失以及出现其他违法违规行为的,代理人应承担连带责任,要依法予以处罚。三是加大对银行卡的监测力度。建立防范银行卡风险的工作机制和互动平台,对银行卡交易信息要进行有效的动态监测,重点加强客户交易信息的分析与研判,及时对客户进行风险预警。要严格履行大额、可疑交易报告职责,积极参与银行风险信息共享机制建设。此外,自助转账、网银等业务也是风险监测的重点项目,要给予高度重视。
4.大力推进芯片在银行卡上的应用,提高其安全性能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市场接受程度的提升,芯片在银行卡上的应用正成为银行卡业未来发展的主方向。应用芯片,既是提高银行卡安全性能的需要,又是丰富信用卡支付方式、顺应银行卡业发展的需要,更是加强信用卡一卡多能、一卡多用的跨行业渗透的需要。为此,政府、银行应积极推动出台相关的鼓励政策,逐步使芯片卡替代磁条卡,加快银行卡业务系统的换代升级。
5.加大银行卡宣传力度,提高持卡人的安全意识和防范能力
作为银行卡的经营管理主体,银行有责任也有义务加强对社会公众的风险教育。教育的方式是多元化的,可以充分利用网络、电视、广播、报纸等各大媒体进行有针对性的宣传,也可利用节假日开展大型咨询活动,或对客户进行分类管理,定期与客户交流沟通等。进行风险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改变持卡人用卡的不良习惯,增强持卡人的安全用卡意识,使持卡人掌握一定的安全用卡常识,更重要的是不给犯罪份子以可乘之机,确保银行卡业的长远健康发展。
综上所述,银行卡作为一种新时代的产物,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净化银行卡的用卡环境,加强使用管理,是促进银行卡业务稳步发展的关键。银行卡的发展不单单是银行自身的责任,社会各界都应积极支持配合,共同营造良好的、安全的用卡氛围,让广大持卡人在享受高效、便捷的支付服务时,用得更安心、更放心,同时也促进银行卡业的稳健发展,为我国经济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