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货币与交通邮递关系的历史研究

2012-04-29 00:44郑了
北方经济 2012年8期
关键词:平信银两法币

郑了

交通邮递是社会历史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古代驿站到民营信局以至大清邮政官局,其运作及投递过程所付出的代价和劳动,同样也是商品,有它的重要价值。在同一程度上与其他商品一样转化为货币。本文在研究我国货币发展的现状之外,进而通过各时期货币支付形式来考证当今存世的早期实寄封和凭证、执据、信函的正确年代,并鉴别其真伪。此外,还将扼要地介绍我国自1878年发行大龙邮票之后,各时期邮票上货币形式的发展与变迁。

邮票既是国家的名片,也是一种有价证券。从邮票的文字、图案、邮资上可以了解各个历史阶段的政治经济状况,并能深切地感受到历史上恶性通货膨胀时期人民悲惨的情景,通过邮资变迁看到我国百年来货币的沧桑。

货币是交换过程中的必然产物。劳动产品转化为商品,商品在同一程度上转化为货币,货币也是一种商品。“代表一切商品交换价值的最适当存在的特殊商品就是货币。货币的第一职能是价值尺度,即一切商品通过它来衡量价值的大小,《资本论》中称作“一般等价物”。交换媒介(流通手段)是货币的第二职能,商品通过它们把自己的价值表现为金属价格。这个过程也同时将金属表现为价值尺度,从而表现为货币。金属作为物化劳动时间是价值尺度,作为一定的金属重量是价格标准,一切商品都用它来估计自己的交换价值。这是马克思对货币的一些论述(《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信力、邮资(邮票)无疑也是一种商品,古代的捎带、传递家书、银钱、包裹、物件,除收取信力、力资之外,另有脚力、船力、栈力等费用,收资甚昂,标准各异。所谓家书抵万金,即由此而来。从早期旧信封、信件、单据凭证上可以观察到当时所使用的货币形式,如银两、制钱、银元、角子、铜元等,按重计量或使用十进制元、角、分计。近代邮政开创之后,使用先进的预纳邮资制,开始有了邮票,国家发行的有价证券的面值自然反映了当时所实行的货币制度。

我国古代金属制币非常复杂,大多为金银币,如金块、银元宝,按重计量。铜铸制钱圆形方空,戏称“孔方兄”,使用了数千年。两汉时期,一斤黄金值一万枚铜铸制钱。南北朝时期,制钱单位为文,一直延续到清代。千文为贯,四十文为一两,四文为一钱,与历代钱币同时流通。

清代币制以银钱平行本位,大数用银小数用钱,民间大多习惯使用制钱。银钱比价规定,每银一两折合铜钱一千文。清顺治十年以后所铸厘字钱标明每文值银一厘,但自清中叶以后比价逐渐变化,且每况愈下非常混乱,如每铜十两顺治对铸100文,康熙时铸80余文,咸丰五年铸125文,光绪四年铸300文,贬值200%。制钱在我国使用了两千多年,其重量、单位、成色、大小全无一定,非常紊乱。光绪年间开始有了铜元,由于是各省铸造,成色重量不一,一般以100枚铜元当银洋一元。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内称:“一种物质只有分成的每一份都是均质的,才能成为价值的适当的表现形式,或抽象的因而等同的人类劳动的化身。另一方面,因为价值量的差别纯粹是量的差别,所以货币商品必需只能有纯粹量的差别,就是说,必需能够随意分割,又能够随意把它的各部分合并起来。金和银就天然具有这种属性。”金和银可以随意分割或合并,而丝毫不损害它的价值。一块金子可以分割为若干份,每一份只要重量相等,价值亦完全相等,又可以把它重新合并,合并之后,仍然是一块金子的价值。因此,金银是商品价值(体现人类的抽象劳动)最适当的表现形式。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是金银。这句话已被其自然属性适于担任货币的职能而得到证明。贵金属担当货币的职能,在世界各国盛行,我国也并不例外,马克思的精辟论述,完全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规律。

清代政府将货币重点放在白银上,可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自顺治至乾隆年间一百余年普遍使用称重计价;自嘉庆以后近百年时间为第二阶段,外国银元成为中国的通用货币;第三阶段是清末光绪宣统年间自铸银元(龙洋)与银两并用,这种两元并用的局面一直维持到1933年废两改元为止。统计清代末年货币结构分析,当时外国银元与钞票竟占57.7%。

中国政府1935年实行法币政策以前一直是银本位国家。银两与银元是货币的主体,之前为银钱本位制。这是一种双轨本位制,正如马克思所说“凡有两种商品依法充当价值尺度的地方,事实上总只有一种商品保持着这种地位。”(《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事实确实如此,官府的“度支”始终以银本位为币制。清政府规定征税起点在一两以上者必须收银两,一两以下,听民自便;无论公库出纳,政府会计,国际借贷账目,外债赔偿款项都是按银两称重计量;此外,规定纹银为标准成色。

清代到民国时期,上海周边各省都使用申规又称规元,其来历说法不一。大抵起源于上海豆商。咸丰八年(1858)由外国银行公决,将往来账目一律改用上海规银以后通用全市,即以标准银用九八相除得来,九十八两纹银等于规元一百两。标准银成色为0.935347,以九八除之得0.916666,即规元银一千两含纯银九百十六两又三分之二。申规或规元在收藏家和参展邮集中的实寄封、领单、收款凭证、账折、发票、税票等古物中都能见到它的踪迹。申规之外,武汉的“洋例银”、天津的“行化银”、营口的“过炉银”都是当地通行的虚银两,也即当地的记账单位。下面介绍几件实物以供参考。

第一件是由湖南岳州府慎兴祥钱庄付慎修书院的账单。上开:计付大宝三只51两4钱4分、51两4钱7分、51两3钱9分以及散银,共申平九八色纹银贰百两正,慎修书院照。盖庚寅(1890)戳腊月廿六日,另盖慎兴祥章以及闲章两枚。可以看出湖南也使用申规作为记账单位,而每锭元宝(大宝)重量在五十两以上(见图1)。

第二件是由湖南岳州府李萃升钱号庚寅年十二月廿五日给岳州府的账单。上开:计来银票柒张,按岳平足纹计共二百十一两余。此处按岳平记账和付出。上盖各种戳章九枚(见图2)。

第三件是岳州府付慎修书院代录账目,上记岳平足纹按九八规元、九八五规元、省平、申平多种,但基本上还是以九八计。共付岳平足纹捌百两,折制钱捌百陆拾贰串文,如数交书院首士收(见图1)。

从上述三张单据可以看出,清代官府的账目往来都是以银两为本位。而民间和商界则不同,大多按银元和制钱支付和记账。官方银两换制钱按每银一两折合一串制钱,即1000文规定,但是民间商行和钱庄交换则大不相同。

银钱交换介绍两件附于信局封内银两换制钱的清单,很有参考价值。一件是庚寅年(1890)十二月廿八日湖南岳州府李萃升钱庄的清单“计换岳平足纹……共壹百拾壹两柒钱肆分价148扣计壹百陆拾伍串叁百七十五文(165375文)”。上盖字号章、庚寅年章以及闲章共五枚(见图3)。

另一件同样是李萃升钱庄庚寅年十二月廿八日的清单,“计换岳平足纹三两九钱壹分三厘,价148扣计五串七百九十壹文(即5791文,每两纹银换制钱1480文,形式相同,见图3)”。过去斤与两之间进位是十六进制,即准斤十六两。而两以下都是十进位,历史上黄金白银都以两计,不用斤,如一千六百两纹银没有人说成一百斤白银的,书内文件上也不这样写。纹银两以下钱、分、厘、毫实际使用一般只到四位,药铺到七位,即钱、分、厘、毫、丝、忽、微。各地县志征税项中竟达到十三位的,微以下又分纤、沙、尘、埃、漠,不清楚是如何测量出来的。(见图4)

银元是从国外输入的,一般的说法认为最早输入的银元是墨西哥的,故又名“墨银”,亦称“鹰洋”(因其背面有鹰图),后通称“英洋”。在古封、汇单、发货票、信函中经常可以看到“英洋××元”,尤其在同治、光绪年间,也有简称洋的。在一批光绪早中期的发票中可见大多按“英洋”计,也有部分按制钱计,而很少见用银两计的。较早的是一张光绪元年盖有“体仁捐”的发票,由宁波裕仁号开具给客人柳凤金的,上记账十余项,大多用元角记,少数按制钱记账,最后一项是“体仁捐八十文”。大数用元,小数按角和文。单上除字号、乙亥年章之外,左上方可见一枚“宪奉体仁局每件抽捐厘贰文”的红色戳记。此单也是在信封内发现,何谓“体仁捐”至今未能搞清楚,是否教育税之类不明。(见图4)

自清中叶道光咸丰之后的百年间,外国银元成了主要通货,事实上成了洋银本位制,清晚期才自铸银元。从明代到清初各国流入我国的银元(洋钱)品种繁多,至鸦片战争前后,西班牙在墨西哥铸的“鹰洋”成为各地的“标准货币”,政府收税,民间交易,均乐用此。银元在货币流通总额中占很大的比例,成为举足轻重的货币。所以在同一时期政府之间的经费往来以银两为主,而民间由于资本主义经济的侵入,外国银元占了主导地位。此外,在实寄封、单据和发票上也常见有角子出现,如信局封上加书“信外附礼仪伍角”,“外附银贰角”以及账单上的元角文。鉴于银洋角子成色不同,单据上还盖有各式印章。如“银洋照市制钱通足”,“铜元角子照市升减”,“角子贴水照减”,“承蒙赐顾角子照市”。在民国三年商户执照上盖“每两大洋壹元叁角算银元铜元仿照粮柜”。我国自光绪十六年开始由各地自铸银辅币小洋、双毫,说明之前使用外国铸造的银毫成色很不统一。早期民营邮局邮递过程中留存下来的实物充分反映了各时期的货币制度和现状,相互交织在一起,真实地记载了历史。

废两改元实行于1933年4月6日,一律改用银元不再用银两,每元含纯银23.493448公分,折算本锭为一元等于申规元七钱一分五厘,1935年开始实行法币政策并禁止使用银元,宣告银本位的结束。这一年的11月4日,国民政府法定中国银行、中央银行、交通银行、中国农业银行四行所发行的钞票(纸币)为“法币”(也称“国币”),禁止银元流通。到抗日战争初期,法币发行额较发行之初提高了360倍。抗日战争胜利之后,蒋介石发动反共内战致使经济破产,法币贬值,1947~1948年发行额已经超过战前的47万倍,物价上涨了492万倍,寄一封平信达法币15000元。1948年8月21日起以金圆券代替法币,比价为300万元法币折合金圆券1元,平信邮资0.005分(即法币15000元)。可是仅仅只有8个月时间币信一路下滑,跌至谷底完全崩溃,1949年4月17日平信邮资飞涨至金元1500元。1元金圆券折合法币3亿元,1500元金圆券合多少个亿法币才能寄一封信!天文数字至1949年9月金圆券停用,一场噩梦空前绝后。6月25日国民党政府行政院规定银元一元等于金圆券5亿元,而四川省政府则规定为7.5亿元,黑市达到25亿元。从抗日战争开始到1949年5月的12年间国民党增发钞票1400多亿元,物价上涨58000多亿倍。打破了古今中外恶性通货膨胀的新记录。

我国在1878年清光绪四年海关正式试办邮政,仿照西方邮政之法向公众开放,实行预付邮资已付凭证,这就是邮票。是邮政科学化、正规化、近代化的重要标志。从此逐步结束了存在数千年历史的官办邮驿。1878年发行了第一套海关第一次云龙邮票,通称大龙邮票,面值有壹分银、叁分银、伍分银三种。票面上除了中文之外另有英文1、3、5 CANDARINS,意为一两纹银的1%、3% 和5%。当时实行银钱制,一两纹银可换1000~2000文制钱,各省地方并不统一,银两成色衡器法码也非常混乱,可分为“库平”、“关平”、“漕平”,大龙邮票上的分银显然按“关平”银计账。使用了7年之后,改换了新版海关二次云龙邮票,通称小龙邮票,其图形面值货币形式同大龙邮票按纹银计量,只是票幅较小,纸上有水印。为了“老佛爷”慈禧太后寿辰发行了“慈禧寿辰纪念邮票”一套九种,俗称“万寿票”,面值分1、2、3、4、5、6、12、24 CN,共66 CN(分银),仍以纹银计量。只是英文CANDARINS缩写成“CN”。海关试办邮政自1878年到1897年共20个年头,发行了三套邮票,常用票二套三种面值,纪念邮票一套九种面值。真实地反映了清代官方使用银两货币制的情景。1867年由北京总税务司署发布邮资北京至天津起重1英两为银4分,1878年天津海关邮政局发布邮资信函或公文半英两的以内为3分银,或制钱48文,每分银为16文,按此推算当时关平银一两折合铜铸制钱1600文。一张一分银大龙邮票售价应是制钱16文,寄一封平信是48文。但是20年间商民并未采用,当年通信汇银只信赖民信局。

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国营邮政奉准开办,翌年邮资改革按洋银计收,所谓洋银即银元(DOLLAR),民间惯称洋钿、英洋、龙洋,枚重约纹银七钱二分。1897年大清邮政官局新张之始,一时邮票赶印不及,致有三种“暂作洋银”邮票问世,其中,包括我国历史上最著名的珍邮红印花加盖洋银邮票八种(分大小字),面值包括1分、2分、4分、1元、5元。另有万寿邮票和小龙邮票改值,都有大小字之分,面值半分至3角。从此以后货币按元、角、分十进位制计账。由银两制改革成银元制是一大进步。光绪二十三年(1897)九月六日才有了大清正式邮票供售。全称“清一次蟠龙、跃鲤、飞雁邮票”,通称“蟠龙邮票”,日本印刷。面值从半分至5元十余种,元角分明晰,英文标“CENT”“DOLLAR”,以银元代替了先前的银两制。但是当时官府的“度支”仍是银本位,直到民国二十三年(1933)三月一日政府始有“废两改元”之令公布,邮政则超前实行了几十年。1935年11月4日,银本位结束,禁止使用银元,开始实行国民政府法币政策,由四大银行印发钞票,即法币、国币为所谓的信用货币。此后的邮票自然是指法币了。从清末到民国初期因币制前已废两改元,为此民国开元之后仍沿用前清库存的蟠龙邮票,票上仅加盖“中华民国”字样继续使用,币制一如旧时没有变更。

从光绪二十三年(1897)至民国三十年(1941)近半个世纪,国内平信邮资稳定在2、3、8分,清光绪二十八年四月八日官局为了同民营信局抗衡,各局互寄信件降资到1分(每半英两以下),显然是蚀本买卖,实施了两年。国内平信邮资3分实施时间最长,从宣统二年六月(1910)至民国十四年(1925)十一月一日达15年之久。而8分邮资实施仅一年多,时在抗日战争时期。抗日战争结束时邮资已达法币20元,比战前上升了400倍。其后的几年,物价以三级跳的形式暴涨,邮资从20元涨到1948年7月21日的法币15000元。不到三年邮资涨了750倍。反映在邮票上最高面值是1948年7月21日发行的孙中山像梅花二版邮票面值500万元,法币彻底崩溃。1948年8月起国民党政府把法币改成金圆券,1分金圆券折合老法币300万元。国内平信邮资折合金圆券半分。始料不及的是,到上海解放前夕,1949年5月24日平信邮资已达120万元,上涨了2.4亿倍!并开始实施银圆,曾出现信封贴在邮票上的怪事,因邮票的印刷赶不上物价上涨的速度。金圆邮票最高面值也达到500万元。即1949年4月汉口使用印花税票加盖金圆邮票500万元。随后又实行银圆兑换券,十足兑现,金圆券5亿元合银元一元,平信邮资为5分。当时全国已经大部分解放,只有南方各地曾使用过。

货币形式的变更促使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同时记录了历史上政治经济的发展和危机,恶性通货膨胀的状况,这一切都可以从史前民邮和近代邮政通信上获得验证。从信力、脚力和邮资中真切地看到千百年来中国货币的沧桑,五千年古国的历史文化源远流长。

猜你喜欢
平信银两法币
温馨提示
抗战中不为人知的假币暗战
国际经济下行阶段我国商品吉芬化分类、成因及对策分析研究
比特币取代法币的可能性分析
清末银元单位问题的论争
温馨提示
郑板桥解画谜巧破案
法币崩溃原因新探
兽医之死
兄弟争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