欠发达地区产业园区发展与比较优势分析

2012-04-29 10:20卢淑清
经济研究导刊 2012年8期
关键词:产业园区比较优势欠发达地区

卢淑清

摘 要:产业园区是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广东省清远市作为中国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奇迹,如何突破经济发展的瓶颈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地方政府对产业园区进行定位、规划与管理的理念尤为重要。结合清远产业园区发展实际,对其比较优势进行理论分析,提出欠发达地区再造园区优势的战略选择,供实践工作者和理论工作者参考。

关键词:欠发达地区;产业园区;比较优势;分析;清远市

中图分类号:F42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2)08-0072-03

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2008年开始的国际金融危机,为我国经济发展敲响了警钟。经济是发展还是停滞,经济发展是否考虑与质量的协调兼顾,考验着政府的社会管理能力。于是,产业转型升级成为我国经济发展转方式的方向标。园区作为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生产要素,其管理制度、氛围、创新机制和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功能,成为地区经济创新发展的关键。

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与优势园区建设的理论意义

社会转型期,优势产业园区是以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为依托,带动产业链发展,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引领提升区域城市综合实力的产业园区的。它在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战略作用 [1-4]。

(一)优势园区是国家战略的重要抓手

优势园区是国家社会、经济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是提高国家综合实力的要求所在。国家要发展,就要找到引领社会、经济发展的源动力——产业园区建设。一方面,优势园区为地方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的生产、销售、研发的第一生产利益,为地方经济发展延续更多随之而来的产业链,提供更多促进就业的生产岗位等。另一方面,园区在吸引更多人才资源同时培养了适应现代生产和发展的新型工人,促进当地文化水平的总体提升。而且从原来高能耗高污染产业链向低能耗低污染产业链的转型升级,注意了环境保护,化解了社会矛盾,造福了子孙后代。这些都为国家的战略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优势园区是地区社会经济跨越的有效载体

产业园区建设是一个地区社会经济实现跨越式大发展的有效载体。优势园区所具有的集聚功能,将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所需要的人力资源、财力资源、物力资源、信息资源及组织资源等吸引并组合起来,推动掌握这些资源的园区内外各组织间的合作与联合,促进地区资源优化配置与有效利用。优势园区在区域产业网络发展中新技术和新成果、企业经营管理经验、科技人才培养等方面的示范带动性,又充分发挥其扩散功能反过来促进区域企业发展和相关产业链的建立,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实现区域社会整体发展水平的提升。

(三)优势园区是先进产业技术的窗口

优势园区是培育地区产业转型升级的外化机制。优势园区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以政府行政法规指导以及资金、政策支持为手段,把产业转型升级与职工培训、再就业结合起来。它在引进先进技术的基础上消化吸收,并加以研究、改进和创新,建立属于自己技术体系的,集生产、经营、科研、试验、示范、培训和推广等多种经济和社会活动为一体的高新技术综合示范区。研究、开发引进高新技术和适用技术,并在园区内进行试验和示范,是其基本的功能。孵化功能是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最基本、最原始的功能。园区从普通产业园区向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的转变,其未来是否具有强大竞争力,优势就在于是否具备高新技术的孵化功能。从国内外高新技术开发区情况来看,园区的孵化功能主要体现在对高新技术园区中的高新技术研究成果的孵化和对高新技术企业的孵化两个方面。在优势园区的孵化器里,技术人员对这些成果主要是进行工程开发和市场开发,使这些高新技术成果在优势园区里“孵化”成适合市场需要的技术上比较成熟的商品。优势园区将科研与生产结合,有利于科研成果的实际运用和推广,有利于创造国家自主知识产权和产品品牌,是先进产业技术产生和发展的重要窗口。

(四)优势园区是企业创新的发动机

优势园区是促进地区产业转型升级的内生动力,是企业创新的发动机。优势园区要持续发展,就必然要求园区内的企业有创新发展的精神,而企业创新发展的动力源泉就是园区的创业机制。优势园区政府在参与园区创业活动过程中可以获得创业社会利益,如经济的发展。政府为获得更多的利益,总是会通过创业社会利益内部化的方式对创业者以及创业企业进行补偿,比如将获得的社会利益内化为激励园区企业创业的动力,即创业社会利益的内化。而这种补偿正是进一步促进企业创新发展,实现园区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推动机制。

(五)优势园区是城市发展的名片

诚如清远市因漂流之乡而闻名于世,一个城市的品牌形象固然要靠宣传,但从长远角度出发,主要靠的是优质的产品和优良的服务。品牌产业塑造了城市的品牌形象,反过来,城市的品牌形象又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因此,优势园区对打造地方品牌具有很强的示范性。

二、清远市产业园区比较优势分析

无论是发达地区还是后发地区,谁先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谁就将赢得中国经济再一次跨越发展的先机。近年来,清远市依靠不断调整发展思路,经济、社会得到高速发展。清远市2004年以来连续七年主要经济指标增幅位于广东省首位,取得了经济发展全省“七连冠”优异成绩,创造了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奇迹。在经济发展如此迅猛之际,我们也不得不看到清远产业园区还有待改善发展条件和提高发展水平。总的来说,清远市产业园区发展可概括为“三有”、“三低”、“三脱节”。

(一)“三有”,即有园区、有项目、有发展[5]

一是有园区。清远市拥有8个县级以上产业园区,分布于其下属的8个县(市、区)。四大产业转移工业园分别为佛山(清远)产业转移工业园、佛山禅城(清新)产业转移工业园、华侨工业园(内含佛山顺德(英德)产业转移工业园)和民族工业园。其中,佛山禅城(清新)产业转移工业园位于清新县,华侨工业园(内含佛山顺德(英德)产业转移工业园)位于英德市,民族工业园位于连南瑶族自治县。这四个工业园是清远市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载体。位于清城区源潭镇的广东华清再生资源产业园区,是“中国清远再生资源示范基地”。位于连州市的近百家碳酸钙企业组成了“中国非金属矿工业开发示范基地”。位于佛冈县的江森约克科技工业园是广东省制冷产业集群升级示范区。清远市拥有两个广东省产业集群省级示范区——清远市有色金属再生产业集群和佛冈龙山空调制冷配件产业集群。

二是有项目。2009年,清远全市中小企业超过12 700户,其中私营企业7 632户,同比增长12.4%,注册资金16.40亿元。新增私营企业1 555户,个体工商户总计87 000户,新增20 821户;外资企业总计1 030户,同比增长1%。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有770家,其中民营企业393家,占总数的51%。全市完成工业增加值490.70亿元,同比增长27%,总量跃升全省第八。民营企业继续保持较强的增长势头,其中规模以上民营企业完成增加值206.30亿元,占全市总量的42%,同比增长36.5%,增速比全市平均增长高出9.5个百分点,比外商及港澳台企业高出16个百分点。而清远市产业园区的优势产业主要由有色金属加工业、建筑材料制造业、纺织服装皮革制造业、废弃资源和废旧材料回收加工业、电器机械及专用设备制造业、电子信息产业、化学医药产业、电力生产及供应产业、森工造纸产业、食品饮料产业十大工业产业构成。2009年,清远市十大工业产业完成增加值396.94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80.9%,同比增长30.11%。清远工业中十大产业增加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从高到低的5个产业分别是:有色金属加工业(18.87%)、建筑材料制造业(18.86%)、纺织服装皮革制造业(11.2%)、废弃资源和废旧材料回收加工业(9.5%)、电器机械及专用设备制造业(5.29%)。这5个产业的增加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63.72%,是2009年清远的支柱产业。由此可见,清远市产业园区的产业链发展已有较好的基础,支柱产业已经形成规模,是集研究、孵化和高新技术加工为一体的产业集群。这可以有效降低企业成本,提高企业研发和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和水平,促进企业生产力。与其他地区产业园区相比较,清远产业园区具备投资潜力和发展空间大的比较优势。

三是有发展。多年来,清远市委、市政府始终把做大做强工业作为加快发展经济的重要抓手,充分利用省委、省政府的“双转移”政策,积极推进工业园区化发展战略。2010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突破3 000亿元,达到3 082亿元,同比增长52.2%。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611.2亿元,增长34.6%,总量居全省第九位。其中:轻工业增长32.5%,重工业增长35.4%。外商及港澳台商企业保持较快增长,完成增加值280.7亿元,增长29.6%;民营经济快速增长,完成增加值244.6亿元,增长41.7%。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996.9亿元,比上年增加155.7亿元,增长18.5%。其中:第一产业完成投资35.1亿元,第二产业完成投资495亿元,第三产业完成投资466.8亿元,分别增长75.3%、25.6%和9.3%。

(二)“三低”,即低定位、低规划建设水平、低知名度

工业化、招商引资最忌“饥不择食”。分散、零星引入,肯定难以形成产业集聚,不能摆脱低端、污染等“宿命论”。清远市产业园区最初是通过走“政府主导,筑巢引凤”之路发展起来的。为吸引外来投资者的投资,早期清远政府对来本地投资的企业所设准入门槛较低。产业园区内存在较多高污染、高耗能、低附加值产业,如陶瓷产业、传统制造业等。产业园区缺乏规划性,使得目前清远产业园区用地零散,土地利用效率低下,配套服务设施不健全或不到位,管理服务机制较差。产业园区早期定位低、规划建设水平低的现实,使清远产业园区在全国产业园区中并无太大特色,对外来资金的吸引力不高。与全国其他产业园区相比,综合竞争力不强,知名度低。这都制约着清远产业园区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三)“三脱节”,即与产业发展趋势脱节、与国家战略方向脱节、与消费趋势脱节

清远市产业园区产业集聚初期,主要是通过发达地区产业升级过程中劳动密集型企业转移来实现,产业化水平偏低,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没有根本转变。产业结构层次、技术水平低。入园企业的项目中属于高新技术的项目不多。入园企业大都是以劳动密集型和中低层次技术为主的传统加工型企业,项目整体规模、水平、档次不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普遍偏低,不同程度地存在雷同[6]。这就难以形成发挥作为新经济增长点和区域辐射带动的作用。同时,清远企业中有很大一部分是资源依赖型企业,他们开采资源所造成的植被破坏和水土流失,采矿选矿过程中生成的废气、废水、废石和粉尘等会带来环境、土地、大气和水质污染,给清远市人居和生态环境造成威胁。如源潭陶瓷工业走廊给周边带来的粉尘污染,再生铜基地由于普遍企业无害化处理技术水平低下造成的重金属污染,位于北江沿江经济带企业可能给北江水域造成污染等。这些低生产水平、低环保技术产业增加了清远产业转型升级的难度,也与国家“十二五”规划要求发展节能环保、新能源、新材料、新信息技术等产业类型的经济发展战略方向和现代生活倡导的绿色、环保、节能消费趋势相脱节。

三、清远——欠发达地区打造园区优势的战略选择

机遇与挑战并存。当“清远现象”成为全国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典范时,清远市产业园区面对严峻的经济发展转型升级的压力,如何充分发挥园区区位、交通、政策优势,突破政策瓶颈,提升园区在全国产业园区中的知名度和竞争力,促进清远经济持续健康发展,需要我们从观念、技术和政府三个维度去思考这些问题。

(一)明确园区发展理念,创新园区发展定位

清远市各产业园区应定位于形成主导产业集群,参与到珠三角经济一体化进程中去。一是对于传统园区,如再生资源产业、矿业开采加工等,已具备研发、孵化和高技术加工功能等基本条件。该类园区应立足自身优势,建立明确的园区准入机制,使工业园区形成与区域经济发展相互补的主导产业集群。如清远已有的再生金属资源产业已建立产学研平台、互助平台、信息共享平台等等,为本地再生金属产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产学研氛围,为本地参与到国家产业发展奠定了竞争基础。二是对于新生产业园区,要创新园区发展定位,成为广州、佛山等发达地区企业扩展的新平台。如:引入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业(电子信息技术、新能源汽车产业等),带动地方经济的创新驱动力。要结合本地各产业园区实际,调整园区产业布局,以方便产业与产业之间、产业与产业园之间、产业园与产业园之间的联系和交流,充分发挥地区产业网络的优势作用。三是发挥园区“洼地”优势。要积极引入国内外有实力的新财团,形成雄厚的地区产业园区竞争优势。四是打造城市新名片。清远应将产业园区作为城市新名片进行打造。通过建设国家级产业园区,来实现清远产业园区的品牌优势。

(二)坚持园区建设科学化,打造高起点工业园区

坚持高起点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工业园区。不同园区应根据不同产业定位,引入专家、领导和群众代表组成的项目建设评审委员会,制定不同的企业准入标准。同时,坚持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的多元化投入机制,从政府、社会、金融等多渠道解决建设资金问题。更重要的是,对于园区建设应将其看做城市范围的扩展,从为市民安居乐业建设新家园的立场出发,完善园区居民生活居住设施,改善居民生活环境,提高居民生活质量。这样的清远市才能够留得住人才,才能吸引更多的高新技术人才资源向清远集聚,为清远经济产业园区发展注入强劲的人才资源软实力。

(三)做好园区管理与服务,再造园区比较优势

一是地方政府应该加强对园区企业的服务,通过行政“一条龙”服务、行政审批权下放到园区等方式,营造高质量的投资、管理服务软环境。如:入园企业凡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建设条件自行平衡、总投资达到百万美元以下的外资项目或总投资人民币达到1亿元以下的内资生产性项目,由园区管委会自行审批。在符合城镇总体规划的情况下,入园项目的详规由园区管委会审批,并报规划部门认可。园区内整体土地已办理农转用和征用的情况下,对于办理具体建设项目供地和国有土地使用权证的,由园区管委会职能部门负责审理,市、县国土部门实行留号托办。园区区域总体环境影响评价经批准后,排污总量由园区管委会内部调控。对单个项目入园环评应予简化,业主可选择有资质的机构进行环评等。

二是实行灵活的土地政策,确保园区建设用地落到实处。在不违反土地政策前提下,采取盘活零星建设用地存量、农村建设用地流转等方式,优先保证园区用地。进行土地整理、整治,提高建设用地利用率。采取灵活有效的土地办理措施,如:对重点园区,其土地有偿使用费市级分成部分予以缓交;对入园的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项目,其土地出让金允许分期缴纳;对个别重点项目用地季节性明显的施工场地,在其对集体所有权单位补偿先行到位的情况下,可先予以办理临时用地手续,边建边办理正式手续等。

三是积极吸纳民间资本。实行风险资本、银行资本和社会资本联动。逐步建立政府、银行、社会等多元融资渠道,逐步形成“政府引导、企业管理”的良性循环。以此做好园区软环境建设,再造园区比较优势。

参考文献:

[1]李艳华.农业高新技术园区示范作用及土地利用研究——以山东省为例[D].泰安:山东农业大学,2005,(6):13-18.

[2]王延荣.高新技术园区创业机制形成动力的经济学思考[J].科学管理研究,2005,(8):41-44.

[3]张米尔,武春友.科技工业园功能定位与发展模式研究[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3)32-35.

[4]朱少鹏.基于创新能力的高新技术园区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8,(5):10-15,40-42.

[5]清远年鉴编辑委员会.清远年鉴 [M].北京:中华书局,2010,(10):163-167.[责任编辑 张宇霞]

猜你喜欢
产业园区比较优势欠发达地区
园区产业的投融资规划测算
新时期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探讨
基于差别优势和比较优势的企业竞合效应研究
“营改增”试点对欠发达地区经济的影响分析
浙江特色小镇初探
毕节地区电子商务发展模式的探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与完善
优化供给结构对消费效用的影响分析
欠发达地区金融支持城镇化建设的研究
产业园区管理机构知识产权服务建设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