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冠锋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语文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掌握考试的知识点,教师忽视课外阅读,紧扣语文教材,拼命地灌输,反复的强化训练,致使语文教学走入费时低效的死胡同。从急功近利的目的来看,虽然有时也可以造就一批高分学生,但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语文能力。从近几年中考、高考语文试卷来看,与课本的联系越来越弱,成绩与阅读量的相关性就显现出来。因此,在语文学习和语文综合素质的提高上没有阅读量的积淀是不可行的。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阅读已经成为人们求知和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学习方式。对学生而言,学好语文,提高学生整体语文能力的最根本的方式还是阅读。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就如何加强和重视中学生课外阅读,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质方面,谈一下我的个人看法。
一、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也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人们从事任何活动的动力。同样的,学生有了阅读兴趣,才能从内心深处对课外阅读产生主动需要。因此,教师要努力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让他们愉悦地进行课外阅读。
(一)抓住时机,结合语文教材向学生推荐课外读物
在学习一篇课文后,学生往往对课文中的其他相关知识感兴趣,这时教师可以扑捉住学生的求知欲望,及时地向学生推荐有关的课外书籍。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课本内数量有限的文章只能举其一,只有课外阅读拓宽知识面才能反其三。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增进学生对教材课文的理解深度和广度,还能逐渐学生了解到课本中学不到的知识,拓宽了学生知识面,这对培养学生的综合语文素质是极其有利的。
(二)巧用故事悬念诱发阅读兴趣
课外活动形式中,其中,最让学生感兴趣的非“讲故事”莫属了。因此,我们教学工作者可以针对学生的特点,利用“故事迁移”,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以此来推动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的延伸发展,激发学生自觉进行课外阅读。教师要经常有目的、有计划地向学生介绍一些书中人物、内容梗概或精彩片断,激发学生“欲知详情,请看原文”的欲望。
二、更新语文教学观念,使语文教学向课外阅读开放
不少教师和家长认为学生读课外书是读的“闲书”,对提高学生分数没用,只会占用学课本的时间,热衷于给孩子买作文选读。认为读课外书就要读作文选,对提高作文水平,提高分数有用,读其他课外书籍不如读作文选有用。这是一个极大的认识误区。有这种想法的家长或者教师一方面没有意识到阅读需要有兴趣相伴,另一方面不理解课外书籍的营养价值。这种想法,好比是想给孩子补充维生素,却拿一盒腌制的果脯取代了一筐新鲜的水果,是一种观念上的认识误区。我们必须摒弃应试教育思想,从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教会学生求知和奠定终身教育的角度出发,想方设法让学生走出课堂,博览群书,开拓视野。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对初中生课外阅读的要求中指出:“能较熟练地运用略读和浏览的方法,扩大阅读范围,扩展自己的视野;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由此可见,积累、感悟、熏陶和语感的培养,仅仅依赖教材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必须加强引导学生课外阅读,使语文教学向课外阅读开放,给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自主发展的机会,才能达到全面培养和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目的。
三、让学生在阅读中学会作文
很长时间以来,作文教学一直成为师生的一种困惑,教师愿意讲评而不愿意批改,学生愿意听而不乐意动笔的局面曾使许多教师黯然伤神。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宋代大文学家苏东坡说自己作文:“吾文如万斛之珠,不择地皆可出。”胸有“万斛泉源”,才能“不择地皆可出”,胸中空无所有,光凭技巧,就写不出好文章。苏东坡的作文之功之所以达到这种境界,得益于他少年时代就酷爱读书,常常沉浸在书海中不能自拔,真正做到了“读书破万卷”这句古训。苏东坡的经验告诉我们,阅读是作文的重要条件,要引导学生酷爱读书,读好书,使他们通过更多的课外阅读来广泛汲取精髓,从而写出内涵丰富、见解新颖、能表达真情实感的文章来。可见,多读书能提高语文能力是古往今来人们的不谋而合。然而名人名家朴素而富有哲理的话,也给了我一个启示:仅靠课本上数量有限的几篇文章,既不能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也不能提高学生们的写作能力,只有让学生热爱阅读,有了大量阅读量的积淀,才能写出有真情实感的文章来,才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
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我们应该树立语文学习的大语文观,让我们的语文课堂向课外阅读开放,重视和加强引导学生去阅读。给学生时间,让他们去阅读大量的课外书籍、中外经典名著 ,让学生在文学作品中尽情倘佯、玩味、并汲取、消化,让他们自己去阅读,去讨论、去发现、去感悟、去写作,让学生终生收益,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语文能力,培养和造就一批能适应当今人类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高素質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