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劲松
摘 要 我国青少年的人文素质水平,特别是思想道德素质水平,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未来。本文主要从新课程的理念出发,从实践的角度来探讨了在语文教学中利用脍炙人口的优秀作品,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抓住时事教育契机,培养学生人文情感;关注写作中的生活素材,内化学生对生活的关爱之情;挖掘教材中的自然之美,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从体验的角度出发,探索让语文教学如何更具人文性。
关键词 人文素养 情感态度 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Practice Research on Enhancing Students' Cultural Literacy
in Middle School Chinese Classroom Teaching
ZHAO Jinsong
(Xiaoshan Guali No.1 Middle School, Hangzhou, Zhejiang 311241)
Abstract The human qualities of our young people, especially the ideological and moral qualities, is directly related to the future of the Chinese nation. In this paper, the concept of starting the new courses, from a practical point of view to explore the advantage of the excellent work of the well-known in Chinese language teaching, the students of the humanities; seize the opportunity of current affairs education students human emotions; concerned about the writing life in the material, of the students the feeling of life care; tap the natural beauty of textbooks, students of human feeling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xperience, and explore how to make language teaching more humanistic.
Key words cultural literacy; emotional attitudes; values
1 问题的提出
社会的巨大变化和飞速发展,对人的人文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国青少年的人文素质,特别是思想道德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未来。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把语文学科的性质定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对语文学科的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语文教育是人的教育。正如鲁迅先生所说的,是“立人”的大业。语文教育是“语言系统和人文性的有机融合体”。如果把“语文”比作浩瀚的大海,那么,“语言系统”好比波澜壮阔的海面,“人文性”则好比博大精深的海底。语文素质教育和人文性是统一的,相辅相成的。语文教育中的人文性必须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利用教材内容,通过“渗透”、“潜移默化”来进行。使学生在熏陶感染中开启心扉,净化心灵,培养高尚道德情操,逐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
这些都是该学科的宗旨,这一宗旨必须在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基础上才能实现。而通过合理、科学地语文教学来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应该是一条卓有成效的途径。
从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切入、合理、科学的设置课堂教学,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健康的情感、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 什么是“人文素养”
所谓“人文素养”,就是指通过立言以育人,弘扬和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使他们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让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学习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自我、规划人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方面的价值追求。
人文精神说到底就是指“一切要以人为本,以人为中心”。人文精神的宗旨,就在于从根本上启发、启迪社会上每一个人的“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自信心、自尊心和自强不息的人生悟性和人生动力;在于启迪、启动人的自重、自爱,以及人间关爱的人生追求和人生价值。
人文精神不可能通过空洞说教、强行灌输来形成,历史事实也证明,由说教、灌输所形成的所谓“精神”、“觉悟”都是没有基础的,是经不起种种外在的客观真实和外种历史演进的冲击的。而语文学科科则可以通过优美的文字、动听的声韵、风趣的情节、感人的形象、深邃的哲理来感染、打动读者,使读者在潜移默化中受到艺术的熏陶。这样有利于人文精神的培养,逐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语文学科的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渗透性效应,是其他学科所不能比拟的。
3 如何让语文教学更具人文素养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语文课程“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要“努力改进课堂教学,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提倡启发式、讨论式教学”。也就是说,教学中,既要注重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也要注重感情的熏陶、情操的陶冶。
3.1 利用脍炙人口的优秀作品,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文章是作者灵与肉、气与血同社会生活熔铸的情理形神完美的结合,是作者思想、心灵的袒露。文如其人,此之谓也。选入教材的课文,文质兼美,无不闪耀着古圣先贤和现代智者的思想光辉。
首先,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脍炙人口、千古流传的名篇,诸多跳动着时代脉搏,展现着时代特色的美文,为提高学生的道德情操和文学精神开辟了广阔的天地。在语文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中,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一特点,有意识渗透人文性的教育。在教学中,可启发学生积极地、有意识地去捕捉与课文有关联的事物、现象、诗词名句。
例如:鲁迅的《阿长与山海经》,教学时如果抓住“伟大的神力”、“空前的敬意”、“新的敬意”三个关键词,就能体会到鲁迅对他保姆的真挚感情。前两个词带有反讽,表现了作者的幽默感,后一个词是真诚的歌颂。三个相似的词,表达了作者的情感变化,显然是先抑后扬的写法。即使对一个有许多毛病和缺点的、麻木、愚蠢的小人物,即使她只做了一件可能是微不足道的好事,鲁迅也把它看得很重要,要用诗一样的语言来赞美,可见他也为下层小人物所感动,体现了一个伟大文学家的人文关怀。
宁波青年教师耿锋贤在执教《信客》一文时,设计了三个主要问题:(1)信客为什么没能坚守一生?(2)信客是一个怎样的人?(3)我们和信客相比,到底缺少什么?三个问题,引出对信客内在品格的思考。这样的人物形象不再是平面化的,而是有立体感的有现实意义的人。教师大胆舍弃了信客是怎样坚守了几十年,而从他为何没能坚守一生切入进去,更引人深思。在概括他是一个怎样的人时,也要求有根有据。重点段全班齐读,依托文本,分析人物,而又不止于人物。读文就是读人,在对比中,读出了信客的平凡和伟大,让学生为之动情,动容,把作品教到了学生的心里。
其次,语文教科书上选择的课文,大都是文情并茂的文章,他们包含着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在执教《空城计》时,笔者安排了与人物对话这一环节。当我们认识并走近了诸葛亮、司马懿、司马昭。此时,面对文中这三个鲜活生动的人物,你想对他们说些什么呢?学生敞开心胸,说出了自己的心里话,也是对这三个人物的认识,带着学生自己的情感体验。之后,老师又接着说,对小说中的人物,我们只能空作一番感叹,而对于生活中实实在在的我们,从这篇小说中,受到了怎样的启发呢?有学生说,懂得了考虑问题要全面,要以大局为重,与人相处,应互相尊重等等。通过与人物对话,与历史对话,引发了学生的认识和思考,深化了他们对人生的体验。
杭州青年教师执教《丑小鸭》,教师引导学生认识了丑小鸭是一只什么样的小鸭之后,和同学们有这们一个对话。老师问:同学们有过类似丑小鸭的经历吗?同学们很坦诚地道出心声。有的说自己很胖,让人嘲笑;有的说自己是女儿身,遭到家人的排挤。现在她们都明白了要靠自己的努力去改变他人的看法,不能一味自怨自艾。通过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将丑小鸭的善良美好有追求有理想的心播撒到每一个孩子心里。
孩子们之所以喜欢读文学作品,是因为文学即人学,它能给我们很多思想上的启迪。认识一个人物,从他身上学习伟大的人格,提升自己的品格。
3.2 将课本外大量的优秀作品介绍给同学们,引领他们去欣赏、去品味是人文性与工具结合的又一条途径
例如《理想国》、《战争与和平》、《富兰克林自传》等,向他们介绍苏格拉底、培根、牛顿、哥白尼、康德、爱因斯坦等。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优秀文化,开拓视野,并在比较、撞击中逐步培养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在知识积累中渗透人文性的教育。为文需有情,写情需有源,我们的文章若能用真情关照生活,虽一花一草,一人一物,也定会熠熠生辉!现实生活的境与溢出纸外的情遥相呼应,则自成佳境。而这些情感的体验则来自于对生活本质的关注,生活是一片浩瀚的海洋,在这片海洋的深处,有无数生命为了生存而拼搏、奋斗。有了对他们的关注,你的心灵才会得到灌溉,你的善良、正义、诚实、良知才会得到唤醒,人性美丽的花朵才会迎着太阳灿烂盛开。
古今诗文大多寄寓了作者的情感,我们在领悟其意境的基础上巧妙地运用,不但能恰当地抒发自己的感情,而且能巧妙地揭示文章的中心。比如文章《责任》的片段就是仿用了诗人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非常巧妙地对文章作了一个漂亮的结尾。 诗人海子在《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中说: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喂马,劈柴,周游世界/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而面对责任,我想说:从今天起,做一个有责任心的人,恪尽职守,坚守岗位;从今天起,关心环境与他人,我有一颗真诚的心,面对责任,四季如春。
许多诗文都极富有意境美、哲理美与精神美。诗人更是善于营造意境,以情景交融的艺术形象去拨动读者的心弦。所以在文章中若能巧妙引用或化用这些诗文,就能以他人之境抒写自我之性灵,从而借来诗情,增添画意
3.3 关注写作中的生活素材,内化学生对生活的关爱之情
读和写是语文教学的两大任务,它们是相互促进相互作用的。我们重视课堂多读、课余多看就是为了让学生模仿学习,蓄积写作底力。因为作文的创新来自阅读积淀,来自揣摩体验。如一篇学生作文:
有一条路,走过了总是让人难以忘记。因为在这条路上,充满了荆棘和坎坷,只有相信自己,才能照亮自己不灭的心灯,通向成功的彼岸。有一种感情,经历了总会使人想起。也许有时幸福的含义需要自己去拟定,相信自己,才能使你更准确地把握通向幸福的路,找到幸福的源泉。有一种高度,总是让人难以企及。这种高度就像攀登一座山,只有坚持不懈,相信自己,最终你才会是一个成功者,会看到许多美丽的景色。
此段文字采用象征手法,多方设喻,段落排比,情真意切。用委婉含蓄的语言娓娓道来,平中见奇,给人以深刻的哲理启示。正所谓“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是作者人文情趣和审美情感的充分体现。
写作是对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培养,一篇佳作不仅是内容充实、语言流畅,更主要的是字里行间跳动着作者的真情。教师在指导学生写作物的时候注意培养、激发、启迪学生的情感,马致远擅长描写自然景物,被前人称为“秋思之祖的《天净沙》最能代表他的风格。枯老的藤树,光秃的朽木,黄昏鸣叫着远去的乌鸦,破旧的小桥,下面是无声无息的流水,在这死一般的静谧里,一间茅屋里升起袅袅炊烟。在古道之上秋风瑟瑟,一个人牵着一匹只剩下骨头的黄马,在落日的余晖里,游子的路在那里呢?这些有动有静,有声有色的凄凉图画,无不反衬出沦落天涯着彷徨愁苦。确是“深得唐人绝句妙境”。山水有情,草木知意,优秀的写景文章绝不会为写景而写景,它往往通过写景来抒情,使情景交融。选好观察点抓住景物特征,具体、形象的描绘,最终目的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来抒发自己的感情,借助自然景物的烘托来体现内心感受,正如王国维所说“以我观物,一切皆着我色彩”。
读着宗璞的《紫藤萝瀑布》,仿佛在你面前,呈现出一条紫色的瀑布,色彩绚丽,幽香缭绕,如“紫色的大条幅上,泛着点点银光,就像迸溅的水花。仔细看时,才知道那是每一朵紫花中的最浅淡的部分,在和阳光互相挑逗”,作者以女性作家特有的细腻与爱心体贴物情,既富有动感又富有情趣地描摹了紫藤萝瀑布亮丽可爱,玲珑透剔的品质,还有佳句点缀一气呵成,那种“韵外之致”的意境让人掩卷沉思,情感的泉水似涓涓细流沁入心脾。在这里,作者既尊重所写景物的特征,抓住特征进行描写,又在景物描写的同时带上作者自己此时此地的主观感受。所以,面对同样的世界,我们要学会用我们的眼睛去发掘不一样的景致,我们要学会用我们的笔锋去描摹不一样的春天,带上你的心中情,写出你的眼中景。
3.4 挖掘教材中的自然之美,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
大地滋润了万物,万物都是大地之子,人类也是。对大自然的真挚情感是人类情感中最原始、纯真的,犹如对母亲的那份情感一样,她们都是我们情感产生的动力,其中不带任何人为的因素。从没听说哪种对大自然的歌咏之情是虚假的、做作的。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情景教学,用自己强烈的情绪感染学生,使之得到一种美好的情感体验。
比如,朱自清先生的《春》,正如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只有通过对如诗语言的欣赏和对画面的体验,才能从中领悟到《春》所隐含的形象美、绘画美、音乐美、含蓄美,唯有这样,才能收到好的审美效果。 此外,《海滨仲夏夜》恰似一幅夏夜的优美图;《秋魂》展现了秋之灵魂和神韵;《济南的冬天》犹如一幅淡雅的山水画。这些“丹青妙手”描绘的画面都饱含着对祖国锦绣河山的无限赞美。学生只有在欣赏中阅读,才能受到自然美的熏陶,萌发热爱大自然之情,激发热爱生活之趣。一个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人,他的心灵是充满阳光的。 现代美文固然令人心旷神怡,而许多古诗文更让人如痴如醉。“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景象宏大,美不胜收;“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莲叶托荷美,荷花映夏日,妙不可言;“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江南清新秀美的月夜美景令人向往,“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以春花喻冬雪,想象奇特,雪景奇美。“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笔下的水气势磅礴,一泻千里;“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王维笔下的水美丽如画;“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苏轼笔下的水绮丽可爱,这些“水”仿佛都有了生命,是那样的鲜活,那样的清明透彻,那样的可爱;“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雄浑;”“风烟俱净,天山共色”的明丽;“山光月鸟性,潭影空人心”的纯净;“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的壮阔……自然造化的鬼斧神工,铸就了千姿百态的种种神奇。我们要用各种方式感染学生,让其体验不同的自然美。此外,还要指导学生结合自己已有的体验,投入到大自然的怀抱中,进行真实感受。这样,不仅能强化他们已有的情感积淀,还能增加一些新的情绪体验。
4 基于反思
“教然后而知不足”,教学反思是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行为,是教师对教学行为和教学活动进行批判的、有意识的分析与再认证的过程。我在教学目标的设定中,在设定知识能力、活动方法的基础上,更注重于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目标的设定。在对课堂教学的设计时,注重于设计一些既符合课本知识点教学需要,又能深入开展对学生进行情感思想教育的题目,这样既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领域,又有利于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而不是为了学习而学习。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回答或表达出来的情感并不一定是正确的,这就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和及时纠正。在课堂练习过程中,还经常会遇到学生全方位的刨根究底的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在工作中要加强学习,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面,多了解、查看、交流其他学科的书籍和相关知识,以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心理,从而在教学中帮助学生逐步树立集体主义、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初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长期以来,以应试教育为核心的传统教育,过分强调知识的理解,而忽视情感的体验,使语文教育有时在一定程度上变成了一种简单的知识教学。虽然,我们一直在强调教学中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但在实际教学中由于知识量繁而多,加上教学评价手段的单一,使得在事实上我们更多的是关注学生智力因素的培养。随着素质教育的逐步深入和历史与社会教学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非智力因素对学生全面发展的影响日益明显,而情感又是非智力因素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有意识地加强对学生情感意识的调动与培养显得尤为重要。教学中我们不应该只是情感的“传递者”,而应做个情感的“促进者”。
参考文献
[1] 国家教育部主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施行).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2] 叶松伟,裴文敏主编.研究性学习百例荟萃.研究出版社,2002.
[3] 萧山教育.2009年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