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学结合模式下中职德育课对职业意识培养的创新和探索

2012-04-29 19:52:41丁丽
教育教学论坛 2012年9期
关键词:职业意识工学结合德育

摘要: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不仅有利于中职学生专业技能和就业能力的提升,而且为中职学生的德育教育尤其是德育课教学提供新的机遇。本文结合实际,探索在工学结合模式下,中职德育课所具备的优势,以及在培养学生职业意识方面的新举措。

关键词:工学结合;中职;德育;职业意识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9-0200-03

职校学生是未来的职业者,更是职业大潮的主力军。如何才能使学生顺利地走上职业生涯之路是我们要思考和探讨的问题。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促进学生职业行为习惯的形成是当务之急。这需要教育机构有序而系统地推进这项学生职业教育工程,而职校学生职业意识的培养必须从入学开始抓起。

一、职业意识的含义及内容

所谓职业意识,即作为职业人所具有的意识。职业意识是人们对职业的认识、理解、情感和态度的总和,它包括人们对职业的一般了解、职业的价值取向、对未来职业的期望以及对自我的认识等内容。它是支配和调整全部职业行为和职业活动的调节器。职业意识中包含职业价值观、职业定位、职业理想、职业效能感、职业兴趣、职业规划、职业道德等等子概念。职业意识与职业技能被合称为职业素养。职业意识是约定俗成、师承父传的。职业意识是用法律、法规、行业自律、规章制度、企业条文来体现的。它既有社会共性的,也有行业或企业相通的。职业意识是每一个人从事所工作的岗位最基本的,也是必须牢记和自我约束的观念。职业意识的形成不是突然的,而是经历了一个由幻想到现实、由模糊到清晰、由摇摆到稳定、由远至近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开展职业意识教育有利于落实中职德育新教学大纲的要求,有利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尤其在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更有利于引导学生顺利实现就业。通过提高学生的从业水平,培养高素质的从业者从而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二、工学结合模式下的德育优势

工学结合是一种利用学校和企业的教育资源和环境,发挥学校和企业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将以理论知识讲授为主的学校教育与直接获取实际经验和技能为主的生产现场实训有机结合起来,基本实现学生职业能力与企业岗位要求之间“无缝”对接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这种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把教育由学校延伸到社会企业,使学生真正融入社会、企业的真实环境中学习、工作和锻炼。这种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不仅有利于学生专业技能和职业能力的提高,而且能有效地解决中职学校德育上存在弊端,体现中职学校德育教育优势。

(一)工学结合使德育更能贴近学生、贴近职业、贴近社会

工学结合模式不同于一般的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而是学生理论知识的学习与工作岗位实际工作相结合。企业环境与学校环境的根本区别,在于企业环境不但具有真实性而且具有内容的丰富性。在企业环境中,不但将具有真实的产品生产,营销过程及所要求的行为规范,企业文化,而且具有复杂的人际交往、处世之道。在企业环境中学习,打破了德育课固有的时空限制,呈现出一种使学生随时随地获取真实思想道德经验的状态。在企业环境中学习,不仅指向知识理论内容,而且更多体现为人生、职业、生活、社会的实际问题,在工学结合中,德育才能更好地和学生的就业、工作、生活、发展结合起来,更加符合学生、职业、社会的真实要求,增强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工学结合可以使德育更新实现知与行相统一

传统的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德育,是一门专门化、知识化的德育。学生通过德育课程学习道德知识,这对于其形成道德素质无疑是非常必要的。但如果仅仅把德育局限在知性教育,培养出来的人就会缺乏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德育不能片面成为知性教育,而应该是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等诸多方面相结合的全面教育。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使学生“在学中做,在做中学”,用知识指导行动,用行动体验知识,在职业岗位的实际工作中培育情感、磨练意志,提高综合素质,在纷繁复杂竞争激烈的社会中,能占有一席之地。

三、工学结合模式下德育课在职业意识培养上的创新举措

中职校学生职业意识存在的主要问题表现为:求职自信心不足;行为规范缺乏;学习目标不明;专业兴趣淡薄;学生关于职业生涯规划的自主意识不强;职业价值观趋向自我实现、个性发展、经济利益等目标,忽视国家需要;就业缺乏应有的心理承受力;轻视职业道德等等。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的大计在于教会学生如何做人。作为德育课,其主要任务就是在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前就着手培养学生优良的职业道德和职业认同感,使学生能够正确认识和处理工作出现的问题,用优良的职业意识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针对工学结合模式下,德育课所面临的新形势,我们进行了以下创新和探索:

(一)帮助学生深刻认识工学结合的重要性

开展“工学结合,我们该怎么做”的讨论,让学生明白:“工学结合”就是为了塑造学生的职业操守,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完善学生的职业人格,形成学生的职业精神。对于工学结合,我们就是要明确告诉学生,实施工学结合不是简单地参加生产劳动,是学校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育人为目标的一条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办学之路。它既能帮助学生在实践中增长知识,提高技能,又能帮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认清社会,了解职业、找准位置,端正态度,明确目的,坚定信念,顺利就业。

(二)强化学生职业认同感,帮助学生设计职业生涯

由于没有真正的从事社会工作的经验,并且处于特有的心理阶段,大部分中职学校的学生存在对未来就业过程中普遍遇到的困难认识和重视程度不足、对未来职业规划不清晰等问题,我们将这些问题统称为“职业心理不成熟”。如果中职学校的业务课是给学生传授职业能力,那么中职学校的德育课的重要功能和目标之一,就是为学生的日后的就业提供心理及意识形态方面的服务,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身所处的行业特点、就业形势以及走上工作岗位初期可能遇见的一些困难等等,并从以上这些层面搭建职业指导的新平台,为学生的顺利就业及良好从业服务。为了提高职业意识,要积极指导学生调整职业生涯发展规划。作为德育教师,要到学生顶岗实习的各企业中去,根据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就职业发展措施、综合能力提高、就业岗位等进行指导帮助,使学生在对岗位的素质要求及自我能力特质有了亲身的体验后产生职业认同感,并使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更符合实际。所以,在工学结合期间,组织学生开展了“我的专业是做什么的?我能为企业做什么”、“哪些岗位人才奇缺,哪些岗位人才过剩”、“哪些岗位技术含量高,但是难度大”、“企业究竟需要我干什么,我适合干什么”等主题调查研究。通过调查研究活动,大多数学生都对自己有了一个新的认识,职业效能感油然而生。“社会需要自己干什么,自己就好好学什么”的职业价值观逐渐树立起来。

(三)与企业文化精神相结合,学习研究各专业职业道德规范

任何优秀企业都有自己独特的传统与文化。正如校园精神一样,企业精神是一个企业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所创造和积淀下来的,并为其员工所认同和遵循的价值观念和行为习惯等方面的整合和结晶,它是企业文化的内核和灵魂。我们就应该善于利用企业的文化精神,把它与学生的职业意识很好地结合起来。首先要求学生遵守企业的各项规章制度和劳动纪律,培养学生的纪律意识。比如,在出勤方面,我们要求学生和普通员工一样考勤,按时上下班。遵守企业的岗位操作规程,重视引导学生深入地了解企业的组织管理、办事程序、人际交往、文体活动、员工生活习惯等方面的文化传统,并给予充分的尊重和遵守。要指导学生学习一些与人交往的技巧,在不同的场合应该注重什么礼节,增强对企业的认同感。很多企业都重视教育员工要爱国正直、具有社会责任感,要对社会、国家、家庭有所贡献。同时,“品质、品牌、品格”,几乎为所有企业奉为至上,对这些企业文化,我们的学生不仅要认同、尊重、遵守,更要作为自己职场生涯的标杆。要求学生参与企业的文化活动,切身感受企业中师哥师姐们的人文精髓,为自己的职业发展树立好学习的楷模和榜样。良好的职业道德是从业人员的根本素质,是一个合格的社会职业者的必备条件,它主要包括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团结协作、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等优质品质。但各行业的工作性质、社会责任、服务对象和服务手段不同,决定了它对职业道德规范有不同的要求。

(四)重构德育课成绩评定体系

中职学校进行德育课程的教学,目的在于提高中职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职业道德修养以及法律法规意识,为提高中职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促进中职学生的全面发展。这就从客观上要求中职德育课程教学的过程中不能单纯地依赖理论考试的分数来进行评价,而要实施知识性评价与行为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要坚持知与行相统一的原则。因此,既要重视课堂教育,更要注重实践教育、体验教育、养成教育。注重自觉实践、自主参与,引导未成年人在学习道德知识的同时,自觉遵循道德规范。所以,中职德育课学习评价应遵循基本知识、能力和行为相统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采取知识性评价与行为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知、情、行等诸方面的表现作出评估。我们的具体做法是:德育课的学期成绩由两部分构成,视不同课程内容分别为:书面考查成绩占50~60%,行为考查成绩占40~50%。其中,书面考查成绩包括平时书面作业、笔记、测验和期末考试,行为考查成绩包括学生课堂参与程度和日常纪律操行,尤其在顶岗实习的行为表现等方面。对学生操行成绩的评定中,对其突出的行为表现如迟到、旷课、拾金不昧等均要记录。因德育课教师任教的班级比较多,无法深入了解数百学生,需要靠班主任和学生干部密切配合提供情况。这种评价模式,客观地了解学生、评价学生,引导学生从他律到自律,从学会做“人”到主动行“仁”,使学生思想品德素质的提高落到实处,尤其对于学生提高职业意识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上述只是本人对中职学校学生工学结合期间德育课改革的几点体会与思考。当然,工学结合毕竟是中职学校一个新的办学模式,学生的思想也会随着社会的发展产生新的问题,如何更好地做好工学期间的德育课创新,有待于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更深入地实践与探索。

参考文献:

[1]干方平.浅谈中职德育课教学实效性[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33).

[2]许金霞.新课程理念下优化政治课堂教学的思考[J].新课程研究(中旬刊),2010,(09).

[3]李姝玉.浅谈创建自主性学习的方法[J].中等职业教育,2010,(16).

作者简介:丁丽:1972年生人,辽宁师范大学思想政治专业毕业,教育学硕士,抚顺一职专德育课教师,高级讲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猜你喜欢
职业意识工学结合德育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中国德育(2022年10期)2022-06-20 09:09:50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论在德育教学中渗透职业意识与促进学生职业发展
考试周刊(2016年93期)2016-12-12 11:26:11
培养中职学校珠宝专业学生职业意识的探索
基于工学结合的《仓储岗位实训》学习成效评价体系探究
文理导航(2016年30期)2016-11-12 14:49:32
工业机器人现场编程工学结合课程开发
科技视界(2016年18期)2016-11-03 23:15:51
试论职业指导在推动实现更高质量就业中的作用和重要性
职业(2016年10期)2016-10-20 22:28:25
在新形势下创新汽车技术专业“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模式的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