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国际金融专业课程体系的开发和创新

2012-04-29 15:10侯迎春王桂丽
经济师 2012年9期
关键词:技能培养工学结合

侯迎春 王桂丽

摘 要:为了加强职业院校学生实践能力、职业技能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满足金融行业对国际金融专业人才的需要,国际金融专业课程体系的开发和创新同样要求有新的思路和规划,文章在该方面做出了一些有益的探讨。

关键词:技能培养 高职国际金融专业 工学结合 内容模块化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09-114-02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要求加强职业院校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养,高度重视实践和实训环节教学,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适应这一要求,国际金融专业课程的规划、建设和教学应当坚持“能力本位”,进行课程体系的开发和建设。

一、国际金融专业课程体系的开发和创新的意义

1.市场的呼吁。目前,纵观我国的商业银行,从大银行到中小股份制银行,几乎家家都有相当分量的国际金融结算、担保、融资、理财、外币兑换等等业务,这些业务和相应的岗位需要学校培养和提供有国际金融知识和专业技能的人才。

2.专业人才的行业要求。据了解,金融企业需要具有一定金融理论水平和金融专业技能、具有较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能够胜任特定金融服务岗位的高素质金融专才;需要知识结构合理、金融专业技能过硬、能够胜任多个金融服务岗位的高素质金融通才。

3.强调技能培养是实现高职教育目标的手段。高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并向社会输送高技能的专业应用型专门人才,他们必须具备一定的知识和理论功底、良好的职业素养以及熟练的专业技能,这些都需要通过实训教学达成,国际金融专业也不例外,国际金融专业技能的培养必须放在重要的位置。

二、国际金融专业课程体系目前存在的问题

1.课程设计脱离现实,与市场相脱节。课程设计的关键是体现市场的需要,行业的要求,专业的特征,原来的课程却注重学科的建设和系统完善,知识性强,实践性和市场适应性差。

2.国际金融课程普适性低。如原教学规划偏重于国际贸易和金融专业,没有考虑到本地区国际金融业务还不发达和农村银行网点几乎没有国际金融业务的事实,对金融专业基本知识和业务技能考虑不足,学生知识结构不完整,基本技能不全面,对各种金融专业工作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的准备,缺乏普遍适应性。

3.国际金融课程实践性低,能力培养的强调不足,方法不佳、课时不够,实训条件差。

三、国际金融专业课程设计理念与思路

1.课程设计的理念。坚持“以培养能力为目标”,每个案例和实训项目都明确培养的能力目标;“以学生为主体”,运用角色扮演式教学方法,使学生有明确的角色主体意识,自觉地将学过的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互补为用,以理论指导实践、以实践丰富理论和知识;“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教”是开始,“学”在其中,“做”是目的。我们将理论教学内容与实训内容有机地揉合在一起,打破原有教材的系统性,把课程内容与实训内容组合成一个个教学项目,用任务驱动法完成教学目标;“全方位考核”体系。建立严格的实践教学考核制度,实训和案例分析均制定相应的考核标准,保证实践教学质量的提高。

课程设计的思路。目的明确:以培养各类金融机构国际金融业务经营和管理中,以及和涉外企业财务会计人员所需要的应用型专业人才的能力与素质为目的;突出重点:坚持以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创新精神为灵魂,以调动学生积极性为核心;内容模块化:以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和培养学生专业应用能力为目的,建立“四个模块”教学内容体系;方法体系化:以模拟实践教学为主线,建立参与式、交互式、模拟教学和实训为一体的教学方法体系;手段现代化:通过建立多媒体课件、立体化教材、网上资源、第二课堂、企业基地等,丰富教学手段,建设现代化的、重实践的教学环境。考核立体化:以考核和激发学生提高自己的国际金融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水平、业务能力、职业道德为目的,建立全程化、立体化测试体系,包括基本理论测试和业务能力测试两部分。

四、国际金融专业课程新体系设计的指导思想

1.市场导向。在办学方向上,以人才市场的需求为导向,强调专业技能的培养,根据社会需求来培养和造就人才;在办学内容上,以行业的要求来设计课程体系、课程内容、实训项目、教学方法;在办学效果评价上,“双证”要求;专业技能水平;就业率;就业方向;用人单位的评价。

2.工学结合。以职业为导向,充分利用学校内、外不同的教育环境和资源,把以课堂教学为主的学校教育和直接获取实际经验的校内实训、校外工作有机结合,贯穿于学生的培养过程之中。

3.实施“双证书”一体化培养模式。该模式的推广和实施,不仅使70%以上的专业学生毕业前能分别拿到理财师、证券从业人员、保险从业人员等从业资格证书,关键是提高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就业能力。因此,在课程体系设计、教学内容安排、教学方法的设计和组织运用上都必须考虑。

五、国际金融专业课程体系设计的规划

1.设计高职高专《国际金融》课程的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框架。本专业课程采取模块化教学,选取教学内容,实施教学过程。因为,目前模块化教学已经是我国高职教育普遍认可的教育模式,也是我国职业教育的成功经验。在针对性和适用性问题上,我们的操作方法和操作过程设计如下:

第一,从目标岗位出发。通过座谈会等方式,由银行、企业提出目标岗位的任职要求。

第二,分析目标岗位对知识、能力、素质的具体要求。

第三,确定国际金融专业课程的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

第四,确定课程的教学内容。在确定国际金融的教学内容上,我们遵循两个原则:针对性。针对目标岗位知识要求和能力养成的需要设置教学内容。适用性。

2.设计合理的理论和实训课程体系,适宜的教学内容。拟增删的课程和相关内容和相关教材和教学资料建设。通过课程组教师对国际金融行业以及外贸企业的资深专家、富有业务和管理经验的从业人员进行的调查、分析和讨论为基础,根据实际工作岗位对专业能力和专业知识的要求,并结合国际金融专业以及其他金融专业的建设方案和教学标准设计的,在强调“能力本位”原则、理论知识“够新、够用”的基础上,教学内容进行了修改。

3.研究和筛选有效的理论和实训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我们研究和筛选使用以下教学手段和方法:

(1)充分利用现有实训基地,如模拟银行、国际金融业务模拟实验室、会计业务模拟实验室、多媒体机房等校内金融实验室和实训基地,并配备先进的教学设施,以及校外实训基地;由此,我们不仅可以在教室进行案例分析、业务操作训练,还可以再校内外实训基地进行实训、实习,为我们的教学工作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2)完善了多媒体课件以及音像等教学手段。

(3)推广网络化教学。实施课程教学资源的网络化,运用相关的教学、软件系统,借助网络,及时补充传授课程内容、案例阅读、进行网上辅导、布置课外练习、与学生进行互相交流等。

4.编撰体现新思想、新观点、新内容、新方法的《国际金融》、《国际结算》、《外汇交易》、《国际信贷》等相关教材。

5.建设和完善校内外实训基地,校内外实训过程如何强调以能力为本位注重科学化、程序化、目标化。

参考文献:

1.唐海燕.机制基础课程强化实践能力培养初探.中国成人教育,2007(3)

2.首珩,陈维克.高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当代教育论坛(上半月刊),2009(11)

3.潘昊.实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法律制度研究. 湘南学院学报,2010(12)

4.唐正荣,张乐乐.基于“工学结合”的高职师范院校教学团队建设.人力资源管理,2011(7)

(作者单位:山西金融职业学院 山西太原 030008)

(责编:贾伟)

猜你喜欢
技能培养工学结合
技能大赛对高职院校教育发展影响的研究
劳技教学让学生“动”起来的实践与探索
谈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的现状及策略
幼师手工课教学和动手能力实践探究
工学结合模式对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影响
基于工学结合的《仓储岗位实训》学习成效评价体系探究
工业机器人现场编程工学结合课程开发
在新形势下创新汽车技术专业“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模式的初探
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研究
高职市场营销专业中“工学结合”模式的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