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一旻
一、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由三部分组成:一是“地球之肾”;二是湿地资源问题;三是保护湿地。三部分内容按照湿地存在的价值、利用现状、存在问题、保护措施的顺序逐一编写,充分展示了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通过对洞庭湖区湿地资源的个案研究,分析和了解区域发展与环境变迁的关系。
二、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湿地的概念及我国湿地的分布;了解湿地的重要价值;初步认识湿地在开发利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的措施。
过程与方法:通过读图2-7了解我国湿地的分布;通过对洞庭湖湿地资源重要作用的讨论,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对湿地资源的利用和保护等问题的讨论,提高学生收集、整理地理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整理收集有关湿地的资料,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结合案例分析,强化学生资源意识、环境保护意识和防灾减灾意识,引导学生正确看待我国基本国情,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念。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湿地资源的利用和保护。
难点:探究对湿地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以及保护措施。
四、教法学法
读图分析法、分组讨论、合作探究。
五、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有关湿地的素材。
六、 教学过程(表1)
专家点评:湿地资源是学生见惯不惊但又比较陌生的资源。本节课的引入利用多媒体展示了不同类型湿地的精美图片,使学生对湿地的形态、类型形成直观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对湿地的探究兴趣,为顺利进入本节内容的学习创设了良好的学习情境。教学设计中通过对大量湿地实例利用现状的认识、分析,让学生感受到湿地资源利用问题多、形势严峻,保护湿地资源已刻不容缓。通过对围湖造田现象、三江平原湿地开发“从北大荒到北大仓,再从北大仓回到北大荒”现象的讨论,使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充分体现,并使学生运用地理原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以提高,形成了辩证思维的科学方法,有助于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观念,进而认识到地理学科在协调人地关系方面的独特价值。(西南大学附属中学地理特级教师 谢世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