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超
一、知识构建
海洋水是地球上最主要的水体。海水运动的形式多样,新课程标准从对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意义来考虑,只关注对环境意义最为重大的海洋水的主要运动形式之一——洋流。
洋流一直是高中地理的重要内容之一。目前,四个版本的地理教材中,洋流都处于承上启下的位置。承上是指本节课是在学习了地球运动、大气环境以及水循环的基础上,对洋流进行的具体深入学习,洋流的形成及分布与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移动密切相关。启下是指洋流的分布又对气候的形成、海洋生物的生存、航行等具有深刻的影响,也影响着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本条“标准”将洋流的学习归结为“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分布规律”和“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两方面,对高中地理大纲中有关洋流的知识作了大量的简化。从知识的内在联系看,“世界洋流分布规律”是知识基础,“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是学习目的。通过阅读“世界洋流分布图”及相关地图,分析洋流对全球热量的输送、沿岸气候、渔场、海洋污染及交通的影响。
本条课程标准具体包括的知识体系如图1。
二、目标导航
知识与技能: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运用实际案例,理解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通过学生活动,培养学生读图、绘图以及在图上观察、比较、归纳、分析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模拟风海流、密度流、补偿流的成因;运用洋流模式图和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图,归纳世界洋流分布规律,培养综合分析能力;绘制大洋环流简图,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地理空间思维能力和加工地理信息的能力;运用案例分析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学习理念和严谨、科学的学习态度;学习洋流形成的因果关系,培养学生探究地理事物之间的辨证关系;树立正确的海洋观念,增强现代海洋意识。
三、重难疑点
本部分内容中,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洋流的成因,利用全球风带、洋流模式图以及世界表层洋流分布图,分析世界洋流分布规律等都是教学中的重点。
依据课标规定以及教学实际,考虑到洋流的分布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在教材中的地位,确定洋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为重点;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对于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以及地理空间思维能力来说,较难完成,故确定其为难点。关于洋流的成因,虽然课标没加以要求,但抛开洋流成因直接总结洋流的运动规律,有悖于学生的认知规律,该部分知识涉及海水密度差异与洋流运动的关系、风向与洋流运动的关系,一直以来都是学生学习的难点。
四、教学建议
1.方法参考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经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要唤醒学生的求知欲望,就需要教师为学生创造地理学习的情境,使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把课堂打造为“亲身体验的平台、合作讨论的平台、自由交流的平台、动手操作的平台、和谐思辨的平台、快乐学习的平台”,在学习情境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及享受到获取地理知识的喜悦,为此笔者做了如下设计。
(1)精心导入,创设情境。本课以 “漂流鸭”的故事导入。导入新课时播放视频,同时引发学生思考:是什么力量促使这些“漂流鸭”能够完成如此漫长的旅行,到达世界的很多地方?什么是洋流? 洋流是怎么形成的 ?有什么运动规律?洋流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通过一系列的问题,直接导出本课学习内容。在本节课的结尾,课件展示“漂流鸭”环球路线图,引导学生找出漂流鸭所经过的洋流路线。这一系列环节的设计具有连贯性,顺应了学生的思维过程,同时又使学生带着问题深入学习,并学会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获得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知识。
(2)问题导学,归纳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之一是洋流模式图和世界洋流的分布。按以往的常规教学,教师多是从洋流模式图讲起,然后了解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这是典型传统讲授式教学的做法,此种教学容易出现教师课上讲授很透彻,学生听得很明白,但是课后容易忘记的问题。新课程并不否定教师的“讲”,但更注重学生的“学”。这个“学”字大有文章,不同课选择的教法学法不同。通过有目的、分层次设计一系列的问题,引导学生对“世界洋流分布图”进行读图和信息提取,并分析与归纳,让学生在教师设定的情境中,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完成洋流的概念、暖流和寒流的概念、洋流的运动方向和运动成因的学习探究过程。
(3)案例教学,学以致用。在洋流对地理环境影响的教学中,采用案例教学法,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探究活动素材,引导学生分析不同的案例,分组研究、合作学习、相互交流,在激烈的思想碰撞中获取知识,这样通过自主探究和主动建构所获得的知识印象深刻且易于理解接受。同时,在探究的过程中也生成了新的问题情境,更能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4)组建小组,合作探究。将全班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设定组长、记录员和发言人。组长监督和保证每一个组员都能积极参与小组学习。记录员负责整理组员的活动结论,填写活动记录表。发言人负责在小组学习活动结束时,交流、展示本组的活动成果。上课前根据学生的分组情况,将班级桌椅按小组成员数摆放,呈圆桌形,便于小组学习活动的开展。
(5)实验教学,形象直观。美国教育家苏娜丹戴克说:“告诉我,我会忘记,做给我看,我会记住,让我参加,我就会完全理解。”达芬奇也曾说过:“实验是科学知识的来源,智慧是实验的女儿。”实验教学强调演示与参与,它能够有力地改变被动接受式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实验设计、动手操作、观察记录、分析研究的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得出结论,使学生在轻松、有趣、生动的实验中获得直接经验,体验到合作、探究学习的喜悦。例如,在学习洋流的成因时,可设计如下实验:每个小组按照实验报告的要求领取实验物品,如特制的鱼缸、吹风机、食盐、自来水、墨水等,小组长带领组员认真学习实验报告的注意事项,如实验目的、实验要求等,操作员按照要求及步骤进行实验,记录员认真观看实验现象并填写实验记录表,待实验结束后每组的发言人公布结果,不同小组之间相互交流讨论,最后得出实验结论。
2.图表使用
目前在四个版本的地理教材中,都有“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图(北半球冬季)”,可见此图十分重要。教师可采用归纳教学法,授课时先让学生阅读“世界洋流分布图”,观察不同海区洋流运动的特点,通过设置问题,如以太平洋为例,读图思考南北半球中低纬度海区大洋环流的运动方向有什么差异?北半球中高纬度海区大洋环流的方向是怎样的?南半球的情况是怎样的?北印度洋冬夏的洋流方向有什么变化?然后再以大西洋为例思考上述问题,通过不同海域的对比和分析,寻找共性和差异,归纳其分布的一般规律并落实在洋流分布图中,然后建构洋流分布的理想模式图,接着再探讨成因,最后引导学生运用风向、地转偏向力等知识对洋流模式图进行印证。在教学中采用问题导图,学生读图、教师板图、学生画图、学生用图等环节,通过图文转化、图图转化,多方面多角度地挖掘学生的读图用图潜力。在学习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时,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的案例资料及图片,引导学生通过案例分析,对有关的原理进行印证。在分析案例的过程中,教师应注意把案例中的矛盾点展开(如选取纬度相近的一地,与卑尔根、伊基克进行气候资料、气候类型及植被类型的对比)。在印证原理的同时,一定要结合地图(如“世界洋流分布图”、“世界渔场分布图”以及“世界气候分布图”等),注意对学生分析问题能力与方法的培养。
3.活动指导
洋流的形成与大气的运动、海水密度有密切的关系,要理解这一重点内容必须有充足的知识准备,所以教师要分层次地提出阶段性的问题,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质疑问难、讨论、评价等方式的探究活动,理解洋流的形成原因,让学生在学习实践活动中,体验知识的产生和发展,同时,引导学生建构洋流模式图,使学生的思维活动从实践升华到理论。
根据教学要求,可对活动做如下设计。
(1)实验探究风海流、补偿流及密度流的形成过程。
实验一:风海流及补偿流的形成过程
实验目的:用吹风机模拟盛行风,观察塑料屑在吹风机吹拂下的运动,用以解释风海流及其补偿流。
实验器物: 水桶、塑料屑、自来水、吹风机、鱼缸、电源插座、水盆
实验步骤:
*将玻璃鱼缸盛满水(水量多一些,效果更明显)。
*将塑料屑放入鱼缸内(先少量放入,观察实验现象,如果不明显,再逐渐加量)。
*将吹风机插在电源上(注意安全)。
*打开吹风机并按照图示的方向吹拂水面(吹风机保持与水面平行略向下倾斜,否则效果不明显)。
*记录员观察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水体的运动情况,并填写实验报告。
实验总结:鱼缸里的水模拟的是海洋环境,吹风机所产生的风模拟的是盛行风,盛行风吹拂海面,海水随风漂流,这种洋流叫做风海流,是最主要的洋流形式。流向与盛行风吹拂的方向相同,用8个字概括:“风往哪吹,水往哪流”。海区海水流出减少,相邻海区海水补充,形成的是补偿流。
实验二:盐度差异引起的密度流
实验器物:特制鱼缸、玻璃挡板、食盐、自来水、有色液体(红墨水或者高锰酸钾溶液均可)、玻璃棒、试剂瓶、粉笔屑
实验步骤:
*将鱼缸盛满水,以没过鱼缸中间隔断顶部的三个小孔1/3最合适。
*用玻璃板紧紧挡住隔断的小孔,阻断两侧的水流运动。
*向插入玻璃板的鱼缸一侧加入适量食盐、有色液体和碎屑,并迅速使用玻璃棒搅动,使盐快速溶解(搅动时间不宜过长,否则会影响实验效果)。
*水面平静后,沿着隔断竖直向上快速抽出玻璃板(玻璃板上的水珠不可掉落到鱼缸内以免破坏水面的平静)。
*观察鱼缸底部水体的运动方向。
*在清水一侧玻璃孔附近水面上加入粉笔屑,观察鱼缸表层水体的运动方向。
*记录员作好记录。
实验总结:鱼缸两侧不同的水体表示不同盐度的海域,这个实验可以很直观地发现表层海水由密度小的海区流向密度大的海区,底部海水由密度大的海区流向密度小的海区,从而形成密度流。为了保证实验能够成功,学生一定要严格按照实验步骤进行操作。这个鱼缸是特制的,对于尺寸有着一定的要求,长45cm、宽15cm、高25cm为宜。在鱼缸中间用玻璃胶粘贴一块打好孔的玻璃板,将浴缸分成两部分,再准备一块普通的玻璃板,尺寸以能挡住玻璃小孔为宜。
(2)洋流模式图的建构。以人教版P98活动为例,活动设计目的是用边复习边思考边绘图的方法,归纳总结出大洋表层的洋流模式。例如,教师可以先在黑板上画出气压带和风带示意图的空白图,指导学生将气压带和风带补充完整。对比世界洋流分布图,示意学生观察信风与赤道暖流的流向、盛行西风与西风漂流流向的关系,观察大洋东西两岸补偿流的分布,引导学生联想风向对洋流运动方向的影响,同时也是对前面风海流实验的论证。接着在洋流模式图中补画箭头,用以表示洋流的流向,对前面洋流分布内容的复习和总结,进一步加深理解。最后,可以指导学生用盛行风、副热带海区、副极地海区、大洋环流等地理术语,描述全球海洋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各洋流的名称不要求学生记住,但是为了分析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应让学生记住洋流的性质。学生可以根据大洋的环流模式图,归纳大洋东西两岸寒、暖流的分布规律,在模式图中用红笔标明暖流的位置。
对于季风环流的知识点,教师可以通过复习南亚季风风向来解释印度洋海区季风环流的成因,可以秘鲁寒流为例了解补偿流的分布规律,以直布罗陀海峡洋流为例讲解密度流的分布海区。
五、思考与练习
思考:请同学们查阅并阅读有关“厄尔尼诺”现象的资料,说出其影响气候的机制。对于“厄尔尼诺”现象,目前还没有完全掌握其活动规律,科学家也在积极研究之中,因此也需要大家共同关注。这样既可激发学生进行科学研究的兴趣,又可逐步建立其热爱科学、勇于探索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