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南通市三余中学张孝伟教师回答:
1.再现生活场景,唤醒生活体验
“生活即教育。”说明教育必须作用于人的生活,即地理源于生活,生活离不开地理。许多地理问题,在现实生活中都能找到原型或是可以模拟。这些生活经验,学生看得见、摸得着,也容易理解。因此地理教学中,应注重学生的生活经验,用生活经验突破学习内容,将地理知识移植到生活中。
例如,讲解“热力环流”的原因时,如果直接给出地表受热不均引起热力环流,仅通过教师的讲解,学生理解和接受困难,而且感觉很枯燥。如果用生活中“烧开水”现象来解释则很形象,在烧开水时,壶底的受热是不一样多的,中间多,四周少。可看到的现象是中间的气流上升,水开时甚至会把壶盖顶起,四周的气流则下降,从而得出结论:受热不均,能引起气流运动,热的地方形成上升气流,冷的地方形成下降气流。气流的上升或下降,会导致气压的变化。那么气压到底如何变化呢?生活中学生一般都用打气筒给车胎充过气,可利用这一生活经验来讲解气压的大小:当地表受热上升气流时,近地面的气压状况就如给车胎撒气,气压就变低了,而相应的高空就如给车胎打气,气压就变高了。当地表冷却时,情况相反。这样,学生对于通过自己熟知的生活体验、经验构建的知识,理解得比较透彻,学习也变得愉快轻松。
2.剖析社会热点,培养地理思维
陶行知认为:“我们真正的指南针只是实际生活。实际生活向我们供给无穷的问题,要求不断地解决。”“从生活中发生出来的困难和疑问,才是实际的问题;用这种实际问题来求解决才是实际的学问。”了解国内外新闻不仅是一种时尚,同时还带来丰富的地理知识。教学紧密结合身边发生的事,这样能尽量顺应学生的心理需要,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例如,学习“海洋灾害”时,可以分析2011年3月在日本东北地区发生9.0级地震事件。地震后又引发海啸、核电站放射性物质泄漏,这体现了各灾害之间的什么关系?日本为什么多地震?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会受到海啸的影响吗?核电站辐射泄漏引起的大气、海洋污染对我国影响极小的原因有哪些?学习“海洋权益”时,可以利用“南海争端”这一热点事件,对于南海中一些小岛,虽然只是弹丸之地,菲律宾一直虎视眈眈,究竟是为什么?这样让学生运用所学地理知识剖析近期发生的社会热点事件,学生不仅兴趣浓厚,参与积极,而且可以做到活学活用,培养和发展地理思维。
3.引入乡土资源,激发爱乡情感
陶行知曾说:“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学生在生活中,耳闻目睹了许许多多当地风土人情、民风民俗、生产生活活动。而作为地理教师,需要最大限度地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将“乡土资源”引入地理课堂,不仅可增进与社会的密切联系,还可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萌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例如,“影响工业的区位因素”学习中,学生对“影响工业区位的因素”理解较困难,感觉很抽象。教学过程中可利用身边的“乡土资源”:最近,南通市加大沿海开发力度,尤其是紧邻学校的通州湾正在开发,已经有一批大企业入住园区;课堂上,给出一幅“滨海工业园区规划图”和一幅“滨海工业园区的空间位置图”,请学生分析这些企业落户园区,主要考虑了什么因素?在分析某一大型钢结构企业时,学生能够据图说出主要区位因素:基础设施较完善;土地资源丰富,地价较低;交通便利(学生都熟悉平海公路建设,港口正在建设之中);政策优惠;治污费用较低……
俗话说“一方水土一方情”,课堂上适当利用乡土知识作为案例,学生会感觉特别熟悉和亲切,学习热情日益高涨,学习主动性大为提高,也激发了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4.开展社会实践,增强责任意识
陶行知倡导“教学做合一”的生活教育法,“教学做合一不是别的,是生活法,是实现生活教育之方法”。可见,只有通过开展“教学做合一”的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等活动,才能帮助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
例如,学习“城市环境问题”时,针对社会普遍关注的城市交通问题,可开展以下实践活动:①城市居民出行方式调查(并指出主要出行方式);②南通汽车站及南大街附近地区交通问题调查(主要从交通秩序、车流与人流量和出现问题等方面);③每天放学时,南通中学、南通一中等学校门前的交通安全调查(主要从学校的措施、交通流量、学生的上下学交通方式、公众的配合、出现问题等方面);④城市繁华地段停车问题的调查(主要统计停车的数量、时间、秩序、出现问题等方面);⑤改善城市交通的措施(通过上述问题的调查,提出合理建议)。
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学会观察地理现象、获取地理信息、发现地理问题,以文字或图片形式记录所得、所感、所想。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不仅可拓展学生的地理视野,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也可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唤醒社会责任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