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地和海洋”教材解读

2012-04-29 00:44徐红兵
地理教育 2012年9期
关键词:七大洲大洲陆地

徐红兵

一、知识结构

“陆地和海洋”部分包括两大板块内容——海陆分布和海陆变迁。《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该部分内容标准的要求是:①海陆分布。运用地图和数据,说出地球表面海、陆所占比例,描述海陆分布特点;运用世界地图说出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②海陆变迁。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洋和陆地都在不断运动和变化之中;知道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与旧版地理课标(实验稿)比较,新版地理课标删掉了“大洲、大洋概况”这一知识点,在“知道板块构造学说”后增加了“基本观点”的表述,这样的修改符合教学实际,要求更加明确具体。多数版本教材将该部分内容放在地球地图知识之后,作为学习世界地理总论、区域地理的基础。以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章教材为例,本部分知识结构如图1。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记住海陆面积比例,初步学会描述世界海陆分布特点;在世界地图上掌握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说出大洲间的分界线;知道地球上海洋和陆地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并能举出相关证据;了解魏格纳大陆漂移假说的基本观点;知道板块构造学说的三个基本观点,初步掌握六大板块的分布,初步学会运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著名山系形成、火山地震分布等地理现象。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地球仪,阅读南半球和北半球、水半球和陆半球等地图,描述世界海陆分布的特点,培养学生从地图中提取有用信息的能力;通过阅读东西两半球地图、亚洲与欧洲、非洲的分界地图,掌握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及大洲间的分界线,培养学生阅读地图的能力;通过组织学生围绕“水球?地球?”“我们脚下的大地是固定不变的,还是不断运动变化的?”等辩题开展辩论,培养学生辨析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通过组织探究活动,分析世界著名山系、火山地震带的成因等问题,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人类探索地球面貌的历程”、“魏格纳大陆漂移假说的建立”等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不断追寻真理的科学精神;通过“沧海桑田的变化”等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辨证唯物主义的哲学观念;通过对大陆漂移假说、板块构造学说的了解,对学生进行科学史教育;通过组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三、重难疑点

1.重点分析

“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分布”是本部分教学重点之一。该部分内容是学生以后学习世界气候类型分布、世界人口与人种分布、世界语言与宗教分布、世界区域地理等内容的基础,故确定为教学重点。突破该重点,需指导学生充分阅读世界地图,认清各大洲的轮廓特征及各大洲、大洋的相对位置关系,从而掌握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

“板块学说的基本观点”是本部分教学的另一重点。该部分内容是分析世界著名山系形成、火山地震带分布原因的基础,在世界区域地理(如日本)的学习中也要运用,故确定为重点。突破该重点,应结合分析“六大板块分布图”,弄清“全球分几大板块”、“各大板块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板块与板块交界地带容易发生哪些地理现象”等问题,从而掌握板块构造学说的三个基本观点。

2.难点剖析

“世界著名山系的形成、火山地震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是本部分教学难点。初中生空间想象能力、综合分析能力较弱,而该部分内容较抽象,故难以理解。突破该难点,应指导学生将世界地形图、世界火山地震分布图、六大板块分布图进行对比阅读,分析得出“世界著名山系、火山地震带多分布在板块与板块交界地带,由于板块与板块发生碰撞挤压而形成”这一结论。

3.疑点解析

疑点一:水半球和陆半球的划分。水半球和陆半球的划分不是沿赤道或经线圈将地球分为相等的两半,而是沿一个与地轴斜交的大圆,将陆地最集中的半球和海洋最集中的半球等分。疑点二:大陆和岛屿的区分。世界最小的大陆是澳大利亚大陆,面积小于澳大利亚大陆的陆地均为岛屿。

四、教学建议

1.优化组合方法

(1)海陆面积比例。单纯告诉学生全球海陆面积比例的数据,容易造成学生死记硬背知识,也很枯燥乏味。将地理教学与数学教学结合,既可增强趣味性,又可加深学生对地理数据的理解记忆。具体做法如下:先设计一个游戏,让学生闭上眼睛转动地球仪,用食指将地球仪停住,看看食指按住的部分是陆地还是海洋。反复做20次,统计按住海洋和陆地的百分比。再结合教材(人教版七年级上册,下同)图2.2“世界海陆面积比较”,得出“海洋面积占全球面积的71%,陆地占29%”这一结论。

(2)全球海陆分布特点。该部分教学应通过引导学生充分围绕地图展开探究活动。首先,为学生提供极地为中心的北半球和南半球地图,比较“陆地集中在北半球还是南半球?海洋呢?”“北极点周围是海洋还是陆地?南极点呢?”等问题,引导归纳出“陆地集中分布在北半球,但北极周围是一片海洋;海洋集中分布在南半球,但南极周围是一片陆地”这一特点。然后,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图2.4“水半球和陆半球”,分析陆半球中陆地所占比例,得出“无论怎样划分两个相等半球,海洋面积总是大于陆地面积”这一特点。最后,学生归纳得出地球上的海陆分布是很不均匀的。

(3)七大洲和四大洋分布。“七大洲和四大洋分布”是初中学生首次接触的地理事物空间分布知识,通过该部分的学习,可帮助学生掌握学习、记忆地理事物空间分布的方法,为今后地理学习打下坚实基础。该部分教学首先可围绕东西两半球地图展示并设计一系列探究问题:主要位于东半球的大洲有哪些?西半球呢?跨南、北半球的大洲有哪些?全部在北半球或南半球的大洲有哪些?亚洲的北、东、南三个方向分别是什么大洋?大西洋的东、西两岸分别有哪些大洲?然后,训练学生在不同类型的世界地图上(如教材图2.1、教材后的世界政区附图、极地为中心的地图等)分别找出七大洲和四大洋的位置,进一步巩固对七大洲、四大洋分布的掌握,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认识大洲大洋的能力。

2.合理使用图像

地理图像是地理的“第二语言”,教材中该部分地理图像共有24幅(组),占该部分教材篇幅的2/3以上。教学中应充分围绕教材图像系统展开教学,通过设计系列读图析图问题,引导学生获取地理知识,形成地理能力。如教材图2.19为“六大板块与主要火山、地震带的分布图”,探究问题如下:全球分哪六大板块?观察地图,各板块是静止还是运动的?选择一个板块,说出其运动的主要方向。世界有哪两大火山地震带?其分布与板块分布有何关系?阅读教材后的世界地形附图,指出世界主要山脉,对照板块分布图,说出山脉分布与板块分布的关系。

3.教学活动建议

教材中的活动设计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可根据学生和教学实际需要进行取舍和补充。如教材第31页活动3是关于大陆轮廓和分布特征的讨论,由于出现了极地投影地图,对学生空间思维能力要求高;活动4要求学生在有经纬网的地图上用简单几何图形绘出亚洲等五大洲轮廓,学生需要掌握各大洲轮廓特征和经纬度定位,这对刚刚接触地理的初一学生来说要求很高。因此,建议根据各自学校学生实际对这两个活动进行取舍和补充,学生能力水平较低的学校可用“一笔画世界”等活动来代替。

猜你喜欢
七大洲大洲陆地
二月羽坛:各大洲赛独秀
谁在推着陆地跑
陆地开来“宙斯盾”
大洲与大洋
七大洲
地球七巧板
买遍“全球”说爱你
不讲
《第一节大洲和大洋》教学设计
爬爬爬,以水中冲向陆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