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专题点拨

2012-04-29 00:44张明睿
地理教育 2012年9期
关键词:雪线纬度要素

张明睿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是地理学核心理论之一,是对高中自然地理部分学习的总结,是正确处理人地关系的基础。自然地理环境要素之间的联系、自然带的分布规律、地表景观特征是高考重点内容。考查形式多以图表来呈现相关地理信息;考查自然带的分布规律及特点。在2012年的高考中,对自然地理环境差异性的考查仍然是重点,对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考查,依然会侧重于运用整体性规律来分析各自然要素之间的动态联系。在考查形式上,可能会出现形式新颖、信息丰富的示意图、坐标图,对读图能力要求较高。

一、考点点击

1.考点解读

考点1: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

★图解生物进化对环境变迁及环境变迁后对生物灭绝的影响(图1)

★以某自然地理要素(生物)为例说明其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生物循环对三大圈层的改造作用)

植物光合作用的意义:将无机物转化为有机物,把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光合作用方程式如下。

大气圈:改变大气成分(使原始大气成为以氮气和氧气为主的现代大气)。

水圈:新陈代谢作用吸收一些化学分子,并转化为另一些化学分子参与水循环,改造陆地的水分状况。

岩石圈:加快岩石的风化;参与沉积岩的形成;促进土壤的形成。

绿色植物在改造自然、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等方面也有重要作用。如山区——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干旱地区——防风固沙,保护农田;城市——吸烟除尘,净化空气,减弱噪声,美化环境 。

★生物循环

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是生物循环。绿色植物有选择地吸收母质、水体和大气中的养分元素,并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质,然后以枯枝落叶和残体的形式,将有机养分再归还给地表。

★生物在土壤形成过程中的作用(图2)

★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的新功能

平衡功能:自然地理各要素通过物质和能量交换(即相互作用),使自然地理要素的性质保持稳定的能力, 这就是自然地理环境的平衡功能。

生产功能:是自然环境的整体功能而非单个地理要素的功能,主要依赖于光合作用,所以,生产功能是指自然地理环境具有合成有机物的能力。

考点2:自然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自然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图3)

★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

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特征及其原理的分析,关键是对自然地理环境组成要素(地貌、大气、水文、生物、土壤)的分析,自然地理环境组成要素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和相互渗透,不断进行着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从而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

考点3: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表3)

2.高频考点

★预测趋势

从形式看,选择题和非选择题都有,多以区域图为背景材料,考查区域中各要素之间的联系。

从内容看,注重考查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表现以及不同区域的差异。

从能力看,注重考查综合能力、空间思维想象能力。

本部分内容考查,侧重对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认识,这是我国在不断发展中的重要课题之一;考查中主要从区域差异入手,分析各自然地理要素的空间差异。当今社会众多的环境问题和资源问题,如水土流失、荒漠化、资源浪费和枯竭等都是忽视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今后对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考查可能会进一步加强。

★结合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分析

组成的整体性:即各组成要素是整体的一部分,而非孤立存在的。

影响的整体性:掌握各要素间的相互影响是理解的关键。结合实例分析如表4。

变化的整体性:①自然地理环境要素之间相互制约,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它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状态的变化,即“牵一发而动全身”,如大量使用化石燃料、滥伐森林会引起整个生态环境失调(图4);②不同区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一个区域的变化不可避免地影响到其它区域。例如,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对黄河下游地区的影响(图5)。

★主要陆地自然带

(1)自然带是在气候、水文、地貌、生物等地理环境各要素共同作用下形成的。植物是自然带最明显的标志,自然带的名称多用植物名称命名,因而有热带雨林带—热带雨林气候—热带雨林,热带荒漠带—热带沙漠气候—热带荒漠等,注意区分热带雨林带与热带雨林的差别,不要将二者混淆。

(2)应注意几种特殊情况。①气候类型不同、自然带相同——温带季风气候和温带海洋性气候均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带;②气候类型相同、自然带不同——热带季风气候区,迎风坡为热带季雨林带,背风坡为热带草原带;温带大陆性气候区根据水分多少,又分为温带草原带和温带荒漠带。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与因地制宜(图6)

二、知识网络

1.知识图解(图7)

2.知识拓展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地域差异规律与我国三大自然区及其内部差异的有机结合

在东部季风区,热量条件的变化是造成南北差异的主要原因。其次,在本区北部地区,由于山地的阻挡、距海远近等条件的影响,水分条件的差异也是形成区域内部差异的一个重要原因。

在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水分条件从东到西随距太平洋距离的增加而减少,这是该地区域分异的主要原因。

青藏高寒区的垂直分异是由于本区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加上北部山地呈东西走向,东南部山地呈南北走向,受印度洋和太平洋暖温气流的影响,青藏高原有东南暖湿、西北寒冷干旱的地域分异,这是青藏高原大致的水平地域分异;受地势高低不同的影响,山地自然景观随海拔的升高而发生明显的变化,即形成垂直地域分异。

★图形记忆自然带和气候类型的分布(以北半球为例,如图8)

★世界自然带与典型植被、典型动物和典型土壤的分布(注意与气候类型分布的异同,以气候类型定自然带,如表5)

三、重点升华

1.要点突破

地球圈层之间的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是地理环境整体发展演化的基础,也是圈层间相互联系的纽带。

★图解自然带的分布规律和成因(图9)

★地理环境整体性(图10)

★垂直分异规律总结

(1)山地自然带垂直分异是从山麓到山顶的水分和热量状况的差异共同作用的结果。根据气温的垂直递减率,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下降0.6 ℃。据此可知,从山麓到山顶的垂直分异类似于从赤道向两极的纬度地带分异(图11),但并不完全一致。

从山麓到山顶的水分状况差异明显。一般来说,从山麓到山顶的降水量呈“少—多—少”变化。因此,在有些基带是草原或荒漠的高山,由于山地降水增多,可能出现森林带,如天山北坡。

(2)山地自然带的垂直分异是在水平自然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山麓的自然带(基带)基本与当地水平自然带相一致。如喜马拉雅山南麓的自然带谱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而北坡的自然带谱为高山草甸草原带。

(3)影响山地垂直自然带谱复杂程度的因素有三个。①山体所在纬度:纬度越低越复杂,纬度越高越简单(天山和乞力马扎罗山进行比较);②山体海拔:海拔越高越复杂(有极限),海拔越低越简单,甚至无。③跟山顶与山麓之间相对高度有关,相对高度大则复杂,相对高度小则简单(珠穆朗玛峰南、北坡比较)。

(4)影响山体同一自然带海拔高度因素有二个。①山体所在纬度:纬度低,海拔高;纬度高,海拔低。如针阔混交林,在亚热带(台湾玉山)海拔可达2 800米,到暖温带(五台山)只能到2 000米,而到了中温带(长白山)仅到1 200米,具体如图11所示。②坡向;同一山体,阳坡高,阴坡低。

★雪线高度问题

夏季气温小于0 ℃的地方有永久性积雪,即夏季气温0 ℃线为山体的雪线。雪线是冰雪带的下限,其高度与纬度、坡向和坡度有关。一般来说,低纬雪线高,高纬雪线低;阳坡雪线高,阴坡雪线低;迎风坡雪线低,背风坡雪线高;陡坡雪线高,缓坡雪线低(图12)。

影响雪线的因素,从本质上讲是蒸发融化与降雪积雪的对比关系,具体因素有三个。①山体所在纬度:纬度低,雪线海拔高;纬度高,雪线海拔低(四图比较)。一般气温由低纬向两极降低,所以雪线高度大致由赤道向两极降低,如赤道非洲雪线为4 500~5 000 m,阿尔卑斯山为2 500~3 000 m,挪威在1 540 m左右,南北极圈内雪线已低达海平面附近。但雪线位置最高的地方,不在赤道附近,而在副热带高压带降水量比赤道附近少的地区(乞力马扎罗山和珠穆朗玛峰比较)。②坡向:阳坡雪线海拔高,阴坡雪线海拔低(乞力马扎罗山、天山、阿尔卑斯山均如此);迎风坡雪线海拔低,背风坡雪线海拔高,即迎风坡雪线下界要低于背风坡雪线(珠穆朗玛峰最明显,乞力马扎罗山、阿尔卑斯山、天山都有此特点)。两种条件矛盾时,一般是看主导因素降水(迎风坡)。如珠穆朗玛峰的山地自然带,该山地南坡既是迎风坡又是阳坡,那么除积雪冰川带外,其它的山地垂直自然带,阳坡要比阴坡的高,而该坡的雪线可能比阴坡要低。③季节:夏季雪线高,冬季雪线低。

★典型山地垂直自然带谱及雪线的分布(图13)

★非地带性现象

(1)地带性和非地带性判断方法。依据该现象所处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和海拔高度,按地带性规律判断是哪种自然带,然后将实际环境与理论上的自然带相比较,如果一致就是地带性现象,如果不一致就是非地带性现象。

(2)非地带性现象分类。①“缺失”:由于海陆分布差异的原因,使得某些地区缺失某种陆地自然带,如南半球缺失亚寒带针叶林带和苔原带。②“改变”:由于地形的影响使某些陆地自然带的分布发生变化,如南美洲安第斯山脉南段,西侧是温带森林带,东侧是温带荒漠带。③“约束”:如南美洲西部沿海地区,受安第斯山脉的约束,自然带分布狭长。④“块状”:位于热带荒漠和温带荒漠中的绿洲,如我国新疆天山山麓的绿洲。

2.学法指导

★景观图

在景观图中,既有表现某区域的综合景观,也有局部单要素的景观。展示自然带综合特色的自然景观,如热带雨林带(图14),表现了植物以高大的乔木为主,参差错落的分层结构,植物种类繁多,粗大的树干被藤本植物盘绕,反映了这一地区在终年高温多雨的气候条件下,植物繁茂,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由于食物丰富,大型食草类动物应运而生。大象在密林中,为适应湿热的气候具有皮厚的特征;林间阴暗潮湿,善攀援的动物猩猩、猿猴,只得筑巢栖息于树上。通过景观图,表现了气候与植物、动物之间的联系。诸如热带草原带、热带荒漠带、温带草原带、温带阔叶林带、亚寒带针叶林带、苔原带、冰原带等自然带的自然景观图,也同样具有综合特色。

★“理想大陆”自然带分布图(图15)

突出“理想大陆”的自然带分布图综合反映了各大陆自然带分布的一般规律,它不是实际大陆自然带的分布,但比实际分布更典型。“理想大陆”是参照各大陆的轮廓特征绘制的,与斯查勒的“理想大陆气候分布图”很相似。所谓“理想大陆自然带”,它有两个假设条件,一是大陆海岸线比较平直,没有海湾、半岛;二是大陆地表平坦,没有起伏很大的高原和盆地,也不受垂直地带性规律的制约,所反映的是纬度地带性和经度地带性规律。只有在这样假设的大陆上,才有可能在干扰较少的条件下研究自然带水平地带性分布规律。指导读图15,从整体到局部逐步深入,首先从全球看规律:①低中高纬度自然带的分界线,大致呈东西向延伸,基本符合纬度地带性,反映了热量条件随纬度而变化的一般规律。②低高纬的纬度地带性最为明显。低纬地区处于赤道低气压带,降水普遍丰沛,水分条件沿经度方向变化的差异较小;高纬地区气温低,蒸发量小,湿度大,水分条件的经向差异也很小。③中纬地区,由于水分条件的东西差异,自然带大致按经线方向南北延伸,由沿海向内陆显示出经度地带性。

“理想大陆”自然带分布图

*A亚寒带针叶林带;B、G温带落叶阔叶林带;C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D热带荒漠带;E热带草原带;F热带雨林带;H温带草原带;K温带荒漠带;I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自然带G—H—K的更替,反映了陆地自然带的经度地带性分布规律。

*自然带F—E—D—C—B—A的更替,反映了陆地自然带的纬度地带性分布规律。

四、实战演练

1.典题精讲

例1:图16为我国某山体不同坡向垂直带谱示意图。某校地理兴趣小组通过对该山体垂直带谱的分析,提出了不同的看法。读图回答(1)~(2)题。

(1)关于垂直带谱的看法,正确的是(双选):

A.东坡、南坡的带谱比北坡、西坡复杂,是因为山麓地面高度不同

B.西坡的高山灌丛草甸带比东坡的高而窄,是因为西坡比较湿润

C.北坡积雪冰川带的下限比南坡低是坡向造成的

D.东坡积雪冰川带的下限比西坡低是地形造成的

(2)对山体位置的判断,正确的是(双选):

A.地处南方湿润地区 B.地处西北干旱地区

C.位于湿润河谷一侧 D.位于干热河谷一侧

解题思路:(1)对应选项和坐标图可知:北坡、西坡缺失某一高度以下的自然带,显然是山麓高度造成的;东坡雪线比西坡低,说明东坡为迎风坡,降水多,故西坡高山灌丛草甸带比东部高而窄,应是因为西坡更干燥造成的;北坡雪线比南坡低是由于北坡是阴坡。(2)该山体2 500米以下分布有常绿阔叶林带,故该山体应位于南方湿润地区;该山体1 500米以下分布着干旱河谷灌丛,说明其位于干热河谷一侧。

答案:(1)AC(2)AD

例2:几千万年前,恐龙称霸全球,但不知什么原因,恐龙突然灭绝。一种学说认为是小行星撞击地球所致;另一种学说认为是地球的气候发生剧变所致。据此回答(1)~(2)题。

(1)使恐龙生存环境更加恶劣的要素,下列最准确的是:

A.气候变化 B.植物变化

C.水的变化 D.各自然要素都发生了变化

(2)恐龙绝灭后,地球上其它动物得以生存和繁衍下来,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的:

A.光合作用 B.生产功能

C.分解功能 D.平衡功能

解题思路:地理环境的各要素是相互关联的,共同形成了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构成地理环境的每个自然地理要素均拥有自己独特的功能,各功能不同的地理要素共同作用,产生了地理要素自身所没有的功能,主要是平衡功能、生产功能。由恐龙时代到恐龙灭绝,说明这期间地理环境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而地理环境是由众多地理要素构成的,因而可以推断使环境恶化的不是气候或植物等单个要素,而是组成地理环境的各自然要素都发生了明显变化。地理环境具有生产功能和平衡功能,在无人类活动干扰时,生态系统得以持续和动态发展,这反映了地理环境具有平衡功能。

答案:(1)D (2)D

例3:读“长江源区环境恶化过程示意图”(图17)。试从自然和人类活动两个方面概述长江源区环境恶化的原因,并提出防治建议。

解题思路:陆地环境各要素并不是孤立存在和发展的,而是作为整体的一部分发展变化着;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它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状态的改变。本题的立意在于考查学生推断、评价及创造性地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具体考查了长江源区环境恶化的原因和防治建议。解题时,首先要审清题意,明确试题要回答的内容(问题)。其次要认真阅读长江源区环境恶化过程图,弄清其含义及各部分的因果关系。第三,根据图示线索从自然和人类活动两个方面概述其成因,最后根据环境恶化的成因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

长江源区环境恶化的直接现象是河流干涸、草场沙化。根据图示进行归类分析:河流干涸的根本原因是全球变暖,属自然原因;草场退化的根本原因是人口增多、人口压力增大,属人类活动的影响。分析时应沿着图示所提供的网络,解答更方便。

答案:从自然条件方面看,全球变暖是主要原因。由此导致蒸发增加和地温上升,使河流补给(冰川融水、土壤水)减少,导致部分河段干涸,环境恶化。在人类活动中,滥捕滥猎野生动物,使得生态平衡破坏,鼠害日益严重,再加上过度放牧,是破坏植被和最终造成草场沙化的两大因素。制止对有益野生动物的滥捕滥猎,加强草场建设,提高畜牧业管理水平,是防止该地区环境进一步恶化的主要措施。

2.仿真模拟

图18示意第四纪中国重大环境演变事件关系,读图,回答(1)~(3)题。

(1)图中Ⅰ、Ⅱ、Ⅲ代表的地理事件分别是:

A.海退与海进、青藏高原大幅度隆起、区域干旱化趋向

B.海退与海进、区域干旱化趋向、青藏高原大幅度隆起

C.青藏高原大幅度隆起、海进与海退、区域干旱化趋向

D.区域干旱化趋向、海进与海退、青藏高原大幅度隆起

(2)气候冷暖交替对我国地理事物变化的影响是:

A.气候暖湿有利于黄土堆积

B.气候冷干有利于黄土侵蚀

C.最暖时期海平面显著上升

D.最冷时期温度带显著北移

(3)青藏高原是否隆起与地理环境变化不吻合的是:

A.青藏高原隆起导致内部出现干旱化

B.青藏高原隆起加剧西北地区干旱化

C.若青藏高原移走,东亚季风将增强

D.青藏高原隆起,与黄土高原堆积无关

读“甲、乙、丙、丁四幅山地垂直自然带分布图”(图19),已知甲地位于南半球,乙、丙、丁三地位于我国。据此完成(4)~(5)题。

(4)当甲地西坡山麓植被一片枯黄时,甲、乙、丙、丁四地昼长由长到短的正确排序是:

A.丁>丙>乙>甲 B.丁>乙>丙>甲

C.乙>丁>丙>甲 D.丁>丙>乙>甲

(5)若乙表示的是我国天山,则其南坡缺少森林带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A.地形 B.土壤 C.水分 D.热量

依据图文资料及所学知识,完成(6)~(7)题。

材料一:图20为某国简图,该国总人口7 004.9万人(2006年),面积约163.6万平方千米。

材料二:卡伦河是该国最长河流,也是惟一的可通航河流。下游从阿瓦士到河口,是良好的水运航道。

(6)试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原理,分析卡维尔盐沼的成因。

(7)评价卡伦河下游通航的有利条件。

答案:(1)B(2)C(3)D (4)B (5)C

(6)地势四周高中间低;山脉阻挡海洋水汽深入,气候干旱;多内流河,河水在低洼处汇集;泥沼洼地,地表水难下渗;蒸发量较大,易形成盐沼(任答四点即可);(7)位于迎风坡,降水相对较多;有支流汇入,水量相对较大;下游流经平原,水流平稳;可通航里程长;流经石油开采和炼油中心,航运价值高(任答四点即可)。

猜你喜欢
雪线纬度要素
掌握这6点要素,让肥水更高效
雪线上的金刚
观赏植物的色彩要素在家居设计中的应用
论美术中“七大要素”的辩证关系
纬度
也谈做人的要素
天上的事情
雪线高度分布规律及成因分析
基于时空纬度的国内农民工创业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