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晓勇
[摘要]国家利益是现代民族国家对外行为的内在决定性因素,对国家利益的维护和追求是国家的基本对外职能。国家利益的内容及形式随着客观条件的变化而变化,也随着国家决策层主观认识的变化而相应变动。如何认识国家利益和判断国家利益,深刻影响着一个国家对本国利益的维护和拓展。近代以来中国屡遭外强侵略。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政府在对外关系中积极维护国家安全利益。
[关键词]国家利益;安全利益;国家利益观
[中图分类号]D8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2426(2012)09-0022-03
国家利益是“一个民族国家生存和发展的总体利益,包括一切能满足民族国家全体人民物质与精神需要的东西。”[1]对国家利益的维护和追求是国家的基本职能。国家利益的内容及形式随着客观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同时深受国内国外因素的制约。如何认识和判断国家利益,深刻影响着一个国家对本国利益的维护和拓展。近代以来中国屡遭外强侵略。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政府在对外关系中积极维护国家安全利益。本文分析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安全利益的演变以及中国政府对国家安全利益的维护与扩展。
一、新中国成立后到改革开放前国家安全利益的内容与分析
20世纪50年代,为了遏制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美国对新中国采取了经济封锁、政治孤立和军事包围的政策。新中国成立后的安全利益主要是防止美国的军事入侵和美国支持下占据台湾的国民党反动派对大陆的武装袭扰。60年代,中苏关系恶化,苏联的扩张主义严重威胁中国的北方安全,所以中国的安全利益之重点是防御苏联的军事攻击和入侵。可以说,新中国成立后的20多年是中国安全利益最为复杂和严峻的时期,且明显的分为与美国斗争维护国家安全利益和与苏联斗争维护国家安全利益两个阶段,其间在1962年中国与印度就领土问题也发生了安全利益的斗争。
新中国建立时,绝大部分边界尚未正式划定,同大多数邻国都有边界争议,而与苏联、印度等重要邻国的边界问题尤其严重,长期得不到解决;同一些海上邻国也存在着岛屿归属之争和海权争端。这些争端是中印、中苏边境战争的重要起因,也导致了一些同东南亚国家的海上冲突。台湾问题的存在意味着国家统一的未完成和领土主权的不完整,也成为美国威胁中国大陆安全、消耗中国国力的一个重要筹码。
中美间的对抗持续了20年,既有热战也有冷战。它构成了朝鲜战争、越南战争和台海冲突的主要原因和背景之一。美国构筑了反华包围圈,由美国在西太平洋的驻军岛屿、日本、韩国、南越等东南亚国家和中国的台湾省等组成。整个西方对中国在政治、经济和军事上的孤立、制裁和封锁,也可以视为中美对抗的组成部分和直接后果。中苏之间持续30年(1960-1989)的冷战,成为中国面临的最严重的安全威胁之一。从20世纪50年代末起,苏联开始沿中国周边构筑包围圈,蒙古、印度是这一包围圈的重要环节。
在同时与两个超级大国对抗的20世纪60年代,中国国土安全受到的威胁无疑是新中国历史上最严重的,也是二战后所有大国中最严重的。这一时期中国安全面临的威胁是传统意义和严格意义上的国土安全,即中国人民和政府在自己国土上的和平生活有被外敌入侵所破坏的危险,并且这种危险是真实存在的,而绝非近现代特别是二战后西方国家所时常感受到的源于海外军事和经济利益的可能受到损害而产生的不安全感,更非霸权国家因霸权利益受到影响而产生的所谓“安全问题”。这更凸显了中国安全问题的严重性。
在面临安全利益长期受到严峻威胁的情况下,中国采取了诸多措施来加以应对。中国利用制度的特殊优势,采取非常措施加速实现工业化,重点是发展为国防服务的重工业,逐步建立起全面的现代国民经济体系,从而达到了战略意义上的自给自足。在此基础上,建立起各兵种齐全、从常规武器到核武器、拥有初步战略威慑能力的现代化国防力量,有效地威慑了对中国的侵略企图。
中国在事关国家安全大局上不向强权低头,敢于碰硬。国家意志与民心士气是综合国力的重要部分,甚至可以部分弥补物质国力之不足,中美数次较量的历史证明了这一真理。中国在朝鲜战爭中与美国直接交战,在越南战争中与美国间接交战,均有效地维护了国家的边境安全。对中国国力有了数次领教后,美国认识到中国的实力和捍卫国家利益的决心。在苏联成为对中国安全的头号威胁的情况下,毛泽东果断地抛弃意识形态分歧,同美国达成“和解”,中美两国结成抗苏战略同盟,此举极大地缓解了中国安全上“两面受敌”的困难局面。
在政治安全方面,中美关系的缓和带来了与西方关系的普遍解冻,也打开了中国同发展中国家关系的新局面,从而瓦解了西方构筑的反华战略包围圈。中国真诚地宣布永远不称霸、永远不做超级大国,不谋求任何势力范围;实事求是地将自己定位为第三世界的一员,在发展中世界广交朋友。这一政策对于曾深受殖民主义之害的发展中国家极富吸引力,特别是在与中国没有边界争端的发展中国家中取得了巨大成功,改善了中国的政治安全局面。20世纪50年代中期、60年代中期和70年代上半叶这三个时段,中国与发展中国家的关系取得了重大突破。1971年中国在发展中国家的支持下重返联合国。这一重要成功对于缓解中国的周边安全形势,有着直接而重要的意义。中国恢复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以及同时期的中美接近,使70年代中国的安全形势较60年代有了明显改善。
二、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的安全利益与分析
新中国成立后,安全利益一直是重中之重,对安全的忧虑始终强烈影响着中国政府的利益政策。到了20世纪80年代,国际形势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中国政府把握住了这种变化,对中国的安全状况作了及时、准确的判断。邓小平在1983年提出:“以前总是担心打仗,每年总要说一次。现在看,担心的过分了,我看至少十年打不起来。”[2]他还指出:“争取较长时期的和平是可能的,战争是可以避免的”。[3]基于国际局势趋向和平的判断,中国政府将主要维护安全利益转向扩大国家经济利益。上世纪70年代末,中国开始改革开放政策,这一时期中国的国际地位有了明显的增强。中美两国在1979年建立了外交关系,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扩大,中美两国在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领域的交流日益活跃。虽然双方在台湾问题、贸易平衡和其他一些问题上斗争不断,但在冷战大背景下,中美之间巨大的战略利益为中美关系的长期稳定和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因此,在80年代,中美之间基本不存在互相威胁对方安全的问题。同时,80年代上半期,中国调整了外交战略,实行更加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中国在发展同美国关系的同时,改善了同苏联的关系,使得中国在“大三角”战略关系中处于有利的位置,中国的战略回旋余地扩大,摆脱了60年代美苏两方都可能威胁中国国家安全的不利局面。另外一个客观因素是,中国虽然综合国力在迅速增长,但中国作为落后国家的状况没有根本改变,当时并没有哪个战略力量视中国为主要竞争对手或敌人。20世纪80年代,国际社会也没有出现象90年代后期甚嚣尘上的“中国威胁论”等诋毁中国的国际舆论。
台湾局势在80年代整体缓和,海峡两岸都在调整政策,争取以和平方式处理两岸关系,在交流中寻求统一是中国政府的公开政策和台湾当局的默认政策。因此,台湾海峡的局势是和平稳定的,不存在台湾独立而导致战争,从而威胁中国国家安全的危险。
上世纪70年代末,由于越南对中国领土的侵犯,中国和越南之间爆发了军事冲突并一直持续到20世纪80年代后期,但除了1979年的自卫反击战和1984年的老山战役,其他时间基本上是零星冲突。中国对越南的反击捍卫了中国领土,维护了中国的安全利益以及东南亚的安全和稳定。中越边境军事冲突是整个80年代唯一影响中国国家安全的事件。整体上看,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的国家安全利益得到了很好的维护。
三、改革深化时期安全利益的内容与分析
冷战后,中国的国家安全保障明显提高。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苏联的解体和中俄战略性伙伴关系的建立,自60年代以来一直消耗大量国防资源的北方威胁渐渐消失。至此,中国面临大规模外敌入侵的可能性越来越小。从军事力量对比看,中国的军事力量足以保卫本国领土不受侵犯,其他国家对中国不构成直接的军事威胁,没有对中国发动大规模的军事入侵的可能。同时,中国奉行“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原则来处理与周边国家的关系,通过加强交流与合作培育共同利益,维持了与邻国的和平与稳定关系。整体上来看,中国周边安全环境90年代以后处在历史最好的时期。
当然,安全利益的全面改善并不意味着中国的安全状况就可以高枕无忧。随着中国国家利益的拓展,中国融入世界,卷入世界事务的概率也日渐增加,安全利益在扩展,相应地许多新的安全问题正在出现。首先,虽然中国安全环境得到全面改善,外敌直接入侵的危险没有了,但从长远来看,中国被迫卷入战争的可能性依然存在。中国的国家统一尚未实现,而且局面日益复杂和急迫,国家统一再度成为安全利益的焦点。20世纪80年代大陆与台湾之间建立在“互信”基础上的稳定与和平状态,在90年代中期以后遭到台湾当局的破坏。90年代中期以后,台湾当局推行的一系列政策,破坏了两岸的互信,台湾走向“独立”和大陆诉诸武力的可能性增多。民进党“执政”后,进一步推行“去中国化”,走渐进式台独。由于担忧台湾宣布“独立”和“以拖变独”,中国大陆被迫进行和平统一之外的另外一手准备。台湾当局的错误政策使得海峡两岸互信基础愈来愈脆弱,台海和平空间越来越狭窄,一旦台湾当局铤而走险,在有外来力量干涉的情况下,中国大陆将被迫以武力解决。战争必将危及两岸和整个亚太地区的稳定与安全。
中国与周边国家还存在领土、岛屿与海洋权益的争端,虽然中国提出在海洋权益上“搁置争议,共同开发”,但不能排除由于突发事件引起中国与争议国家的军事冲突。另外,周边热点地区的紧张局势尚未化解,尤其是中国的近邻地区——朝鲜半岛依然是不稳定的热点。朝核问题、朝日紧张关系都有可能引发军事冲突从而影响中国的边境安全与稳定。
民族分裂势力结合恐怖主义势力给中国边疆地区制造的安全隐患有所凸显。“9·11事件”后,恐怖主义成为对世界安全的重大威胁。虽然民族分裂主义、宗教极端主义和恐怖主义对中国尚不构成重大安全威胁,但这些威胁也在一定程度上给中国西部地区的安定带来不稳定因素。此外,非传统安全问题的重要性日益突出。有组织国际犯罪、恐怖主义、走私、贩毒、非法移民等非传统安全问题对中国的影响呈现增大之势。在应对非传统安全威胁方面,中国面临的局面复杂、任务繁多、经验不足,与国际上的合作机制尚处于完善之中。
针对国家安全利益面临的诸多新难题,中国政府积极应对,构建维护国家安全利益的新战略。中国的对策是:①加快自身建设,使中国的综合国力进一步提升。②在台湾问题上,中国政府在坚持对台工作基本方针、原则和政策主张基础上,体现出新的灵活性,提出了一系列具有重大指导意义的对台工作新思路、新政策。例如:促进两岸春节包机直航以扩大交流,争取台湾社会各阶层民心;制定《反国家分裂法》,以法理反对台独;邀请台湾各政党领导人访问大陆等。③积极建立集体安全保障体系来应对非传统威胁。中国倡导建立了上海合作组织,加强周边各国在安全上的合作。同时,中国大力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启动了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计划,使周边地区国家间的利益相关性增大,培育了共同安全利益。④中国积极参与国际和地区安全事务,以积极的姿态参与并调节地区争端,力争将地区冲突的诱因及时化解。例如:中国积极调解朝核问题,主持朝核问题六方会谈。⑤拓展多边友好合作关系,与周边国家、东盟、欧盟、非洲、南美等地区的重要国家和地区组织建立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四、结语
综观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国家安全利益的演变,随着国际局势的变化以及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中国国家安全利益的内涵不断扩大。防止外敌入侵、捍卫领土完整和实现国家统一等传统意义上的安全仍然是中国国家安全利益的中心。
同时,除了上述传统安全利益外,安全利益不断扩大,出现了防止恐怖主义、分裂主义和宗教极端主义“三股势力”影响边疆地区的安全与稳定等新的问题。在可预见的未来,世界发展的大势决定着中国将面临越来越多的非传统安全问题,包括经济安全、金融安全、能源安全、食品安全、公共卫生安全、环境安全等范围广泛的非传统安全的问题。这些非传统安全的解决与维护往往与强大的国防力量没有直接的关系,将考验着中国政府维护国家安全利益的智慧與能力。
参考文献:
[1]阎学通.中国国家利益分析[M].天津人民出版社,1996:10.
[2][3]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5,233.
责任编辑宋桂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