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着(zhe)”字句的语篇作用

2012-04-29 12:41罗够华
现代语文 2012年9期
关键词:语篇

摘 要:从语篇的角度看,“着”的语法意义在语篇中主要体现为一种描写性或描摹性,表示动作持续的“着1”和表示状态持续的“着2”在语篇中有不同的描写作用。“着1”在语篇中的主要作用是描写持续的动作行为。“着2”在语篇中的主要作用是描写事物的存在和人物的神情姿态。

关键词:着 持续义 语篇

一般认为“着(zhe)”的语法意义是表示动作或状态的持续(吕叔湘,1980;刘宁生,1985;陆俭明,1999)。动作的持续是一种动态的持续,状态的持续是一种静态的持续。动态的持续,包括两种情况:一是指处于行为动作从开始到结束的过程中,如“你在这儿等着”“你跟着他”;一是指从开始到结束的过程极短的行为动作反复进行,如“他大口大口地吃着”“他不停地扔着”。状态的持续也包括两种情况:一是指人或动物一直保持由某种行为动作所造成的姿态,如“你不用老站着”;一是指在某种行为动作的作用下,事物始终呈现某种状态,如“墙上挂着一幅画”(陆俭明,1999)。本文把表动作行为持续的“着”记作“着1”,把表状态持续的“着”记作“着2”。

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语篇的角度进一步讨论“着”字句的作用即语篇功能。这些特征都是“着”的语法意义在实际运用中所体现出来的语篇特征。其中的“着”字句式只限于常见的主谓句和存现句。“着”的持续义是“着”的语法意义,这种意义在语篇中主要体现为一种描写性或描摹性,这是“着”的语用意义或语篇功能。但表动作行为持续的“着”(即“着1”)与表状态持续的“着”(即“着2”)在语篇中有不同的描写功能。弄清“着”字句的语篇功能对“着”字句的语法意义及语用意义有重要的参考作用。

一、“着1”的语篇作用

由于“着1”表示一直持续的行为动作或反复发生的行为动作,所以在语用中,“着1”能描写那些同时发生的动作或交替进行的动作。又由于“着1”所附的动词是动态的行为动作,而这个动作是作主语的施事发出的,所以“着1”常出现在施事作主语的主谓句中,描写人物的动作行为。这明显地体现在几个“V着1”连用上,有两种情况。

(一)“V着1(O)”陈述动作的施事,描述正在持续的动作。如:

(1)牲口颠踬着,大车摇晃着,马蹄和车轮踏碾着寂寥的土路。我们几个就业人员跟在后面,默默无语。(张贤亮《绿化树》)

例(1)中的“颠踬着”“摇晃着”“踏碾着”分别描写了“牲口”“大车”“马蹄和车轮”的动作。

这个“着”经常和“一边”同现,表示几个正在同时发生的动作。如:

(2)吴艳辉、王艳一边呼喊着“快报警”,一边向暗门冲去。(《长江日报》1998年8月23日)

(二)几个“V着1O”连用共同陈述一个施事,形成句式“SV1着(O),V2着(O),V3着(O)”,描写几个动态的持续动作同时发生。如:

(3)海燕叫喊着,飞翔着,像黑色的闪电,箭一般地穿过乌云,翅膀掠起波浪的飞沫。(高尔基《海燕》)

例(3)中描写了“海燕”的几个动作。几个“着1”连用常见于书面语,口语中很少使用。原因是它带有很强的描写性、文学性和书面色彩。又如:

(4)观众们呼喊着,挥动着手臂,跺着脚,有些年轻人冲到马群边,一边躲闪着马匹一边为骑手们助威。(《人民日报》2002年5月17日)

(5)他们呼喊着,呻吟着,连上身也流淌着泪水、雨水和汗水,甜甜的,咸咸的,又是苦涩的。(于济源《何必再相逢》)

总之,“着1”在语篇中的主要作用是描写持续的动作行为。

二、“着2”的语篇作用

由于“着2”表示“在某种行为动作下,事物始终呈现某种状态”,所以在语篇中“着2”能介绍、描写事物的存在或空间事物的摆设;又由于“着2”指示人物“一直保持由某种行为动作所造成的姿态”,所以在语篇中“着2”又能描摹人物的神情姿态。“着2”在语篇中的主要作用是描写事物的存在和人物的神情姿态。

(一)描写事物的存在

“着2”出现在存在句中(即“处所词+存在动词+着+存在对象”),介绍在一定的处所中存在、出现的某种事物。出现的场合主要有以下四种情形:

1.用在记叙文中,叙述、描写事物的存现、摆设。如:

(6)放了学,潘老师走进王翔的家。那只有十平方米的房子里,挤着一张大床一张小床,靠墙还竖立着一张铺板。(李心田《永不忘记》)

这段话描写了“王翔的家”有哪些摆设,用了“挤着”“竖立着”,动词“挤”“竖立”突出了“家”的窄小和拥挤,形象生动。又如:

(7)这是一套两居室的单元,我先进去的那间摆着一张大床,摞着几只樟木箱……显然这是男女主人的卧室。(王朔《动物凶猛》)

(8)门口并没有挂什么“美国饭店”的招牌,和别人家一样,堆着一堆发黑的柴禾,拉着一根晾衣裳的绳子。(张贤亮《绿化树》)

上述两例分别描写了“卧室”“饭店”的场景摆设,都使用了“着2”。

2.用在说明文中,描写在一定的方位处所中存在的内容。如:

(9)在天安门右前方,巍然耸立着一座雄伟壮丽的大厦,这就是人民大会堂。(孙世恺《雄伟的人民大会堂》)

(10)走进大殿……每根大柱上盘绕着矫健的金龙……周围环绕着六颗小珠……龙身周围还衬托着流云火焰。(黄传惕《故宫博物院》)

这种双音节动词附“着”的“V着”描写性极强,文学色彩浓。

3.用在戏剧中,描写舞台的环境布置,即存在的内容。如老舍《茶馆》第一幕的舞台布置中有:

(11)屋子非常高,摆着长桌和方桌,长凳和小凳,都是茶座儿。

(12)各处都贴着“莫谈国事”的纸条。

在语篇中,这种含“着”的存在句常常和“是”字句、“有”字句一起使用,共同介绍、描写环境中出现的景物和存在的事物。如:

(13)这时候,我的脑里忽然闪出一幅神异的图画来: 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 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 项带银圈……(鲁迅《故乡》)

这是描写少年闰土的一幅图画,其中用了两个含“V着”的存在句(挂着、种着), 一个“是”字句, 一个“有”字句。又如:

(14)她的毛巾被是粉色的,床上还铺着凉席,床前放着一双精致的拖鞋,有一张三屉桌,桌上摆着一排书,一盏台灯……(王朔《痴人》)

从修辞上看,因为这种含“着”的存在句和“有”字句、“是”字句都属于存现句,所以在语篇中连续使用,可以构成排比句,增加描写的气势和句子的节奏感;在语篇中交叉使用,可以使句子错落有致、生动活泼。

(二)描写人物神情姿态

“V着”处在主谓句中,描写各自的主语,句式为“SV着(O)”或“SV1着(O),SV2着(O),SV3着(O)”;或几个含“V着”的分句共同描写同一个主语,句式为“SV1着(O),V2着(O),V3着(O)”,在语篇中描写人物神情姿态。

1.描写人物神情。如:

(15)火车开走了。潘老师含着泪,带着笑,望着那隆隆驶去火车。(李心田《永不忘记》)

(16)他不说话,皱着眉头,噘着嘴,在杯子边缘咝咝地吸茶,仿佛全神贯注地要品尝出茶的味道。(张贤亮《绿化树》)

2.描写人物姿态。如:

(17)有人来到我身后,我回过头,是阿眉。她穿着红色的雨靴,打着把红色尼龙伞,鬓上挂着晶亮的水珠。(王朔《空中小姐》)

(18)我们提着裤子趿着鞋,像一队俘虏被押着穿过熙熙攘攘的王府井大街,很多成年人驻步好奇地看我们。(王朔《动物凶猛》)

三、结语

“着”的语法意义在语篇中主要体现为一种描写性或描摹性,着1和着2在语篇中有不同的描写作用。“着”的语法意义和“着”的语篇功能(语用意义)是从不同的角度研究“着”的。动作或状态的持续是“着”的语法意义;而描摹动作、情状等是“着”的语法意义在语篇中的具体体现,是语用意义;它们一个属于句法平面,一个属于语用平面,我们应严格区分。不能只承认“着”的持续义而否认“着”的语用功能,也不能把“着”的语用意义当成语法意义从而否认“着”的持续义。“着1”和“着2”的差异还体现在一些句式和语篇中。在语篇中,“着1”和“着2”所构成的句式有不同语篇作用:“着1”字句在语篇中的主要作用是描写持续的动作行为,“着2”字句在语篇中的主要作用是描写事物的存在和人物的神情姿态。从这一点来看,“着1”和“着2”也应该相互区分。

参考文献:

[1]费春元.说“着”[J].语文研究,1992,(2).

[2]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3]刘宁生.论“着”及相关的两个动态范畴[J].语言研究,1985,

(2).

[4]陆俭明.八十年代中国语法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3.

[5]陆俭明.着(.zhe)字补议[J].中国语文,1999,(5).

[6]马希文.北京方言里的“着”[J].方言,1987,(1).

(罗够华长沙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410081)

猜你喜欢
语篇
中韩天气预报语篇的及物性分析
新闻语篇中被动化的认知话语分析
元文性:语篇的意义生成
“第七届望道修辞学论坛暨‘修辞与语篇’学术前沿工作坊”述评
学术语篇中模糊限制语的研究述评
指称在维吾尔语语篇中的衔接方式及其功能
新闻语篇①的社会行为性
存现句的语篇功能研究
从语篇构建与回指解决看语篇话题
语篇特征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