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靖
【摘 要】问题解决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又称应用题教学,是数学学习的重点也是难点。本文先分析了目前小学数学问题解决教学所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同时提出了提高小学数学问题解决教学水平的实践策略。
【关键词】小学数学;问题解决; 教学策略
“问题解决”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因其能有效检测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知识灵活运用能力以及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被受数学考试大纲的喜爱。新课程标准针对“问题解决”教学作了明确的教学目标要求: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的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同时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也证明了“问题解决”是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有效方式之一。抽象的数学知识和数学原理,通过“问题解决”教学帮助学生认识到数学知识对于生活的重要意义。
一、小学数学问题解决教学所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问题解决”教学是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但由于小学学生个性以及问题解决教学实践的难度等等因素,在小学数学问题解决教学中还面临着一些困难和问题。
(1)小学生的个性难以引导。小学生大多还没有形成一定的自我管束能力,而且大多好动注意力不集中,在数学思维方面几乎没什么基础。让这些活跃可爱的小学生安静的思考分析数学应用题本身就是一件比较有难度的教学工作。另外,一些低年级学生的理解能力还是比较有限,在阅读数学应用题方面有一定困难,增加了“问题解决”教学的困难。
(2)教学策略不当。在走访了一些小学问题实践教学的课堂,发现一些教师在教学策略方面还存在问题。一方面,一些教师对问题教学仅限于答案正确与否的讲解,而对解题的思路分析过程讲解的很少,很多学生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另一方面,一些教师在教学中不注意“问题解决”应用题内容的选择,列举一些学生接触不到的情景出题,学生理解起来很困难。最后,由于感觉到学习中的困难一些学生对“问题解决”教学内容产生排斥甚至恐惧,不利于教学的开展。
二、提高小学数学问题解决教学水平的实践策略
现在的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为主要教学目标。数学知识的学生最终也还是要回归到生活问题的解决中,因此不断提高小学数学“问题解决”教学的水平是势在必行。在“问题解决”教学中除了要关注学生个体,教学内容要生活化之外,还要关注教学的策略。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1)常规思维的“问题解决”教学实践策略。所谓常规思维是指一些待解决的问题所涉及的内容只是生活中比较简单的数量关系呈现,学生只需要依据生活经验分析综合处理就可以解决的问题。对这方面问题的教学可以从引导学生发现分析生活中的数学原理即可。
例如:爸爸带小明去游泳池游泳,看见一个长方形的游泳池附件标牌上写着游泳池长50米,宽20米。请问小明如果沿着游泳池游一圈共游了多少米?第一步:将该问题中的问题情境生活化,引导学生回忆生活中的长方形,结合数学知识分析出长方形周长=(长+宽)×2。第二步:引导学生找出问题中数字,并将数字与第一步中的分析对上位。即长=50米,宽=20米。第三步,用数学解决问题,得出小明共游了140米。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以将问题发散开来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比如小明游了一圈半则游了多少米?
(2)较高难度思维的“问题解决”教学实践策略。在问题解决教学中还有一些较高难度思维的教学内容,一方面是问题的数学关系比较复杂,另一方面是学生要通过特殊的解题策略才能找到问题的突破口。在小学数学学习阶段,比较容易让学生接受的教学策略有:画图分析策略,列表分析策略,转化分析策略,假设分析策略,逆推分析策略。这些教学策略在小学人教版教材中都有涉及和应用,下面就以画图分析策略为例。
例如:小明有5个苹果,小亮有2个苹果1梨,小王有4个梨。小明给用一个苹果换了小王2个梨,小亮用1个苹果了小王的梨,请问小明,小亮,小王最后还要几个苹果几个梨?第一步:先让学生自己思考解决,再提示学生把交换水果的过程画下来。画图的过程可以帮学生模拟水果交换的过程,找到其中的数学关系。第二步:让学生用数学的语言描述自己画的图画的内容。第三:让学生用数学计算式计算出数学结果。第四步:和学生一些分析总结。一些较高难度的问题其难度就在于问题中的数学关系比较复杂,教学的重点应该在于如何教会学生应用问题分析工具找出潜伏在问题中的数学关系。
小学数学阶段的问题解决教学能有效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分析问题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因此在教学中因给予重视。同时从学生成长的角度来说,学习最终还是以学生的知识应用为主要目标。知识的学习与能力获得的学习相比,后者需要投入更多的精力,还要以更有效的教学策略传授之。虽然该部分的实践是教学的难点,但只要教师们能不断的实践总结不断提升,相信还是能收获到一个比较好的教学成果的。
参考文献:
[1]李许鹏.数学教学中学生参与问题的调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
[2]蔡金菲.浅析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策略[J].新课程学习(上),2011(01).
[3]雷美颖.基于当前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探讨[J].科教新报(教育科研),201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