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育新,李忠文,刘威
摘要:在我国,高校是科技创新体制的重要主体,高校筹措的科研经费以及承担的科研项目正在逐年大幅度增长,但就其管理方式和国外发达国家相比较而言,不论是科研经费的来源、分配、数额、运作情况,还是管理制度,仍然存在着明显的差距。只有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积极借鉴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才能为我国高校在现有条件下实现科研经费来源多元化和科研经费管理模式优化提供有力保证。
关键词:高校;科研经费;管理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9.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4107(2012)09-0049-02
科研经费是高校资金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随着科教兴国战略的深入实施,国家加大了对高校科研经费的投入力度,高校科研经费规模越来越大,这为高校科研工作的顺利进行提供了物质保障,但由于部分高校准备不足,致使在管理和使用过程中衍生出一系列的问题,造成科研经费使用的低效率,这凸显出科研经费管理规范化的重要性。
一、中国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主要缺陷
伴随高校科研经费的大幅提高,科研经费管理工作越来越重要,难度越来越大,存在的问题也越来越多,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科研项目管理与科研经费管理两条线
高校科研活动的管理包括两方面:一是科研项目管理;二是科研经费管理。目前在高校,项目管理一般由科技部门负责,包括项目申报、立项、结题验收、成果鉴定等,重心是项目的等级,其工作中与科研经费相关的部分,往往只是项目经费到账的数额;财务部门负责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也只是简单的收支核算,谈不上参与科研项目前期、中期、后期的管理工作。
(二)经费预算的有效约束不足
1.预算编制不科学,科研管理中普遍存在着重立项、轻预算现象。实际工作中,项目负责人不了解预算制度存在的价值,认为其只是走形式,所以重视程度不够,更有甚者,有的申请人为了获得项目,直接根据提供科研经费单位的偏好来编制预算。项目负责人缺乏与财务部门共同探讨的主动性,本身又不懂财务知识,缺乏相关资料的积累,导致预算编制毫无科学依据,结果是项目开支比例结构不合理,与实际使用情况存有一定的差距,经费到位后无法严格按照预算来执行,导致预算编制工作成为科研管理中的“鸡肋”,严重影响科研管理的科学性。
2.财务管理部门难以发挥科研经费管理中的监督
作用。由于财务管理部门与科研管理部门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对项目运作具体过程不熟悉,财务管理部门难以监督预算计划的执行情况,从科研经费的角度看,财务管理部门只能是“出纳”。由于预算编制过于粗糙,或者一些纳入项目预算的支出在实际运行中并不需要,或者一些必需项目支出列支过少或根本未列支,在执行过程中要不断地调整内容,失去预算对支出应有的约束力。
(三)科研经费支出范围随意性
高校科研经费支出不合理,管理效益不高,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科研经费内部分配比例不合理。典型的表现就是非直接科研经费对直接科研经费的“挤出”。科研工作的前沿性决定其科研经费支出标准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人员经费、交通费、招待费、礼品费、通讯费等非直接科研经费无法确定比例控制,财务部门在账务处理时,只要票据合理就予以报销,造成这部分费用比重日益增加,在整体科研经费确定的前提下,这必然会挤占资源,降低真正用于科研研发的业务费、公务费的比例,严重的甚至会影响到科研项目难以完成。
2.高校教学资源经费支出未作为成本纳入科研项
经费管理。在高校,科研项目的负责人同时也承担教学工作,科研和教学“双肩挑”的工作性质决定其共享资源,即科研工作资源和教学工作资源共享,如实验室、仪器设备、图书文献、水、电以及实验材料等。这种共享实际上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但从财务管理角度来看,则应对于共享资源成本进行合理划分核算,并确定合理比例计入科研经费,但在实际工作中,却多将上述费用列入教育事业费中,或只是象征性地在科研经费中列支一点儿,导致科研经费计量不完全,或者可以直接说,低估了科研成本,影响高校科研工作的可持续性。
此外,科研经费用于个人和家庭消费的现象越来越多,违纪违规的现象时有发生。
(四)资产管理方式不科学
一方面,固定资产重复购置,大量浪费。一直以来,科研经费购置的固定资产都归属于课题组成员或项目负责人,没有进行统一管理,导致有些设备重复购置,或长期闲置,或物随人走,学校难以做到固定资产的合理配置。有的项目,为避开固定资产验收,将固定资产拆分成材料,开具多张发票,从而造成项目资产严重流失。
另一方面,无形资产流失严重。科研立项的成果是极具价值的无形资产,但学校未将这些无形资产纳入资产管理,成为科研管理中的空白,侵权事件屡有发生。
二、发达国家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及其主要经验
(一)美国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制度
1.政府是高校科研经费的主要来源。在美国,政府每年科研经费支出在100亿美元以上,占全国高校科研经费总额的60%左右。这些经费主要来源于国防部、国家宇航局、能源部、农业部、卫生部、商业部和国家科学基金会等七个部门以及联邦政府各部门。除政府拨款外,工业企业、慈善捐赠、成果转让等也是科研经费的重要来源。
2.在美国,科研项目实行公开竞标制,申请人将项目必需的费用一一列入预算;中标项目负责人应提供具体的实施步骤以及支出的详细计划,经直接主管部门审批后,签订具有法律效应的执行合同,而详细具体的预算是合同执行的根本依据;项目主管部门将经费汇到高校,由负责人所在单位的财务统一管理,但依托单位不得从项目费中提取任何费用。
3.成本管理是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重点。美国通过经费成本分类的方式来控制科研成本,其将经费预算分成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直接成本包括工资、福利津贴、材料费、设备费等,间接成本则主要指设施成本和管理成本,其提取比例由主管部门视具体情况自行决定,一般为直接成本的50—70%。
(二)英国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制度
1.高校科研经费来源多元化。从研究理事会、慈善机构等民间组织,到政府部门和欧共体等官方机构,还有工业企业等均有科研费用方面的投入。
2.双重科研拨款制度。一是政府通过高等教育基金会下拨的用于学校经常费用中的科研拨款,这部分主要用于大学自身的科研投入;二是各大研究理事会的科研项目拨款,这部分主要用于科研项目的直接开支。双重科研拨款制度实际上是政府内部在科研经费财政责任上的一种分工机制,保证科研经费的有效使用。
(三)英美两国科研经费管理的主要经验
通过上面对美英两国高校科研经费来源、分配以及管理制度方面的了解,将其先进的管理经验归纳如下。
1.科研经费财务管理细节化。英美等发达国家在高校科研经费管理上,注重对科研经费财务管理上的具体细节规定,特别是在项目申请时,强制要求申请人对经费支出进行详细论证。
2.在科研经费预算管理上,经费成本差别化。将经费成本分为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高校因承担项目而发生的共享性开支可通过间接费用纳入项目预算,全面地反映科研活动的费用开支情况。
3.课题经费执行管理专业化。国外高校大多有专门财务人员具体负责科研预算的中期检查和决算报表,财务及科研人员的职责明确,减轻了科研人员的负担,使其能够专心科研工作。
4.固定资产利用共享化。大型科研仪器重复购置、闲置不用的现象较少,科研平台得到有效的利用,很多仪器设备和固定资产是共享的,防止科研资产的浪费现象。
三、高校科研经费管理模式创新的主要内容
科研经费的有效使用是科研工作顺利进行的资金保证,进行高校科研经费财务现代化管理模式创新是高校科研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创新环节。
(一)高校科研经费来源创新
经费来源创新主要是实现经费来源的多样化,即以政府拨款为主,多渠道筹集科研经费。在扩大政府投入力度的同时,鼓励和支持高校多渠道筹措科研资金。例如,鼓励高校与科研机构、企事业单位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横向联系,加强自身科技转化能力,增加科研经费的投入比例。
(二)高校科研经费预算管理制度创新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科研项目经费管理的有效手段就是预算管理。预算制度是国际通用的制度,实行根据计划任务书来编制全额预算,并经过审批、评估来确定经费,加强科研项目的预算管理。项目申请时,由财务管理部门协助课题申请人编制项目预算,以保证项目经费开支的科学、合理与确切;项目审核时,科研管理部门不仅要确定申请人的学历、职称、项目研究方向等,更要审核预算编制,拒绝接受预算编制不科学的课题组;项目执行时,一旦经费到位,科研管理部门、财务管理部门和审计部门要密切配合,以预算为依据,协同监督经费的使用情况,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和科研管理水平。
(三)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组织制度创新
明确高校各部门在科研经费管理中的责任,强化固定资产管理,有效防止科研资产闲置浪费。学校管理部门要制定大型设备购买报告制度,科研管理部门、固定资产管理部门、财务管理部门和各相关学院应协同对仪器设备的必要性进行可行性论证,由学校来统一政府采购,真正做到学校资源共享。
(四)高校科研经费使用范围创新
详细确定科研经费的使用范围,并形成文件发到每个研究人员手中。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可以参考其他国家的办法,将科研中发生的费用划分为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将消耗的直接材料、直接人工、仪器设备及房屋的折旧、图书资料等作为直接成本,将为科研服务的管理费用等公用经费支出列为间接成本,合理确定出比例,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区别开来进行账务处理,这样就可以达到提高科研效益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邹贤良.国外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特点及几点启示[J].中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5).
[2]贺德方.美国、英国、日本三国政府科研机构经费管理比较研究[J].科技与经济,2007,(6).
[3]美国政府科研经费划拨及启示[J].科技管理研究,2007,(6).
[4]黄雪飞.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初探[J].财会通讯·综合,2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