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化”背景下工科院校经管类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12-04-21 03:37曾德高关方方
现代商贸工业 2012年1期
关键词:两化两化融合工科院校

曾德高 关方方

摘 要: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的背景下,高等教育将会出现一些新的趋势和变化,对人才培养提出新的要求。工科院校在借鉴各大学办学模式的基础上,更要结合自身的学校背景和社会发展的需求,寻找一种有一定特色的经管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分析各类院校现行的人才培养模式,找出工科院校优势和不足之处,取长补短,寻求一种既适合自己又符合两化融合的新型经济管理专业的高素质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两化融合;工科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2)01-0126-02

0 引言

现阶段必须要促进并解决前期融合的基础上已经体现出来的工业化和信息化的相互依存、补充、引导和渗透的问题。工业产品从设计、制造、集成到控制、管理、服务等环节的全面信息化,以及产品本身对信息技术发展的支持和促进作用,正是这些问题的突出体现。未来的发展趋势已经是信息化和工业化的完全融合,很难再区分出是信息技术在工业产品上体现还是工业产品体现信息技术。高校在两化融合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以重庆邮电大学为例,其专业领域覆盖了通信、电子、计算机、自动化等工科专业,数学、生物技术等理科专业,以及经济、管理、法律、传媒艺术、外语等文科专业。从目前高校的专业部署来看,其将在工业化与信息化的深度融合中的科学研究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培养出适应“两化”深度融合阶段所需要的各类人才,既是高等院校的根本任务,又是高等院校作为人才培养和科学技术研究的重要基地能够发挥重要作用的最重要体现。

1 两化融合对人才提出的新的要求

在两化融合的背景下,企业和社会对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这就要求高等院校必须适时调整自己的人才培养模式以适应新的变化。新的要求具体可以分为以下两点:具体分为以下两点:

(1)两化融合需要创新型人才。

工业化与信息化的深度融合阶段,需要一大批符合中国工业化与信息化发展需要、具有中国自身特色的创新型人才,主要包括以下几类创新型人才:①开发和运用信息技术能力强、具备专业工业生产的知识、既懂信息化又懂相关领域工业化的复合型人才;②以计算机科学、IT信息技术技术、软件等专业为代表的学术创新型人才;③以工程技术专家、工程师和技术开发人才为主要代表的工程技术型人才;④能够将信息技术应用于相关领域的工业应用型人才;⑤具有组织协调、产业发展与经营管理能力和相关工科专业基础知识的管理型人才;⑥有国际沟通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国际化人才;⑦具有操作虚拟经济和工业实体经济能力的技术管理类人才两化融合需要创新型人才。

(2)两化融合背景下的工业经济发展,需要具有工科知识和技能的复合型管理人才。

传统制造业的人才与信息技术产业人才难以有效融合,正是影响两化融合成 效的关键因素,人才融合的落脚点又在人才培养上,因此,真正的实现两化融合必须从人才培养上抓起,培养管理人才不仅需要管理技能,而且需要有技术技能。现代工业实现了其追求其不断增长的经济效益的同时,是以牺牲一定的社会成本为代价的,实现工业事业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和解决工业经济发展中产生的相关问题的关键是科学合理的工业管理,而工科院校开办经济管理专业的目标正是培养具有工业知识和技能的复合型管理人才。

2 各类大学培养经济管理类人才的模式

因为各个学校的定位、师资和所处的地方人才需求等因素的影响,所以各大学培养经济管理专业人才的模式是不同的,通过分析聚类,可以把我国高校的经济管理专业的培养模式分以下四类:

(1)财经类高校的“专业核心型”培养模式。

财经类高校的“专业核心型”培养模式财经类院校在经济管理类人才培养中,往往比较强调传统的课堂教学及知识传授,在经管类专业的教学和科研上有丰富的经验和优质的师资力量,理论研究能力比较强,但对企业经营运作以及管理决策方面缺乏足够的训练和实践。课程的安排上,一般都结合了所在学校其他财经管理类专业的课程,过多的安排了专业理论课程,实践课程较少。这就导致了学生专业知识掌握的较为扎实,而实践和动手操作能力欠缺。

(2)综合型大学“宽口径、厚基础、重理论、高素质”的人才培养模式。

所谓“厚基础、宽口径、重理论、高素质”就是要求人才具有厚实的基础理论知识体系,宽阔的专业方向口径,扎实的理论知识和较高的职业素质。综合型大学重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注重学生的理论知识的培养,不仅要求学生掌握经济管理中的定性和定量的分析方法,使其具备分析和解决社会经济问题的基本能力,还要求学生掌握经济管理中的法律违法和监管的相关知识。在课程的安排上,综合型大学一般涉及的课程门类比较宽泛,课程的信息量大。

(3)理工类高校的“实践技能型”培养模式理工类高校比较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

在课程设置上都体现了学校专业背景,提倡传统的经济管理类课程和理工基础类课程并举,要求学生不仅要有专业能力还要掌握一定的工科基础知识。例如重庆邮电大学经濟管理学院开设的电信服务企业治理结构研究、通信运营管理和通信经济学等。这些高校尤其重视实践教学,学校在实验室建设方面的投入较大,引入了大量先进的经济管理模拟教学软件和实验室的虚拟现实技术,例如ERP沙盘模拟实验室,电子商务教学模拟系统软件等。

(4)高职高专类院校的“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

以就业为导向,以校企紧密合作为载体,根据企业对用人需求,开展针对性的人才培养工作,从而实现学生就业与企业需求的零距离对接的人才培养模式,是“订单式”培养是高职教育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重要形式。在“订单式”培养的实践过程中,通过不断总结经验,健全校企合作体制,逐步形成了“双向选择、联合培养、灵活组班、课程嵌入、平行推进”的组织实施模式与运行机制,成为“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一大亮点和创新。

3 工科院校培养经济管理类专业人才的模式改进建议

一般工科院校多采用第二种“实践技能型”培养模式,但在人才培养定位方面趋同化严重,工科院校应该选择符合自己实际又能突出本身优势和特色的模式。

(1)借鉴各类大学的培养模式,突出工科特色的培养模式。

工科院校应该吸收“实践技能型”和“专业核心型”的优点,采取以“宽口径、厚基础、重理论、高素质”为主的综合模式。这样,既可突出自己的特色,又可培养高素质的经济管理专业人才。

采取综合兼容模式即以“宽口径、厚基础、重理论、高素质”为主导的模式,可以解决工科院校的文科力量相对较弱的问题。理工科大学作为以理工科专业为主的学科背景的条件下,相对于综合性大学和财经类大学来说,又有自己自身的优势,即有一些较有特色的理工科课程,适合本校经济管理专业的学生学习。如数学、会计、通信技术、计算机等,学校应该制定鼓励措施,鼓励经济管理专业的学生在学习经济管理类课程的同时,多选择一些理工科的课程,鼓励学生修双学位。

(2)深化工科院校经济管理专业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

在课程内容安排上,长期形成的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这三种类型的课程以及必修课、限定选修课、任意选修课这三种修课方式不会有多大变化,我们要鼓励工科院校多开设新的、反映学科发展方向的、更贴近实际的选修课,以满足学生对不断变动的社会实践的学习要求。努力做到把理论学习作为主线,把实验室作为试验基地;同时进行相关实践教学,例如学校与企业建立校外实训实习基地,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紧贴社会需求,增加社会亟需的知识,满足企业不断发展的需要,在教学环节上,强调实践教学环节,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尽可能地缩短毕业后的就业适应期。

在课程设置过程中,在考虑文理知识兼容型,双专业交叉型、綜合能力培养型模式的基础上,开设如科技概论、通信运营管理学、工业经济学、计算机编程等课程,并且把这些课程进行设计,在高校课程学分制度改革的前提下,作为经济管理专业的专业选修课学分,既可以保证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学习热情,又能体现经济管理专业的工科特色。

(3)实践教学体系特色化。

在专业课程实习中应该不同程度地安排通信技术、网络技术和工具软件的教学,例如Excel、Mindmanager、SPSS等在管理中应用的内容,以及团队管理软件、工作计划安排软件等的使用,管理信息系统、ERP系统、项目管理软件应用等综合性的信息技术应用实践性课程。充分利用工科性院校的背景,借助诸如通信学院、计算机学院等专业的师资,开设技术普及性实践课程,如网页设计、数字处理、图像处理技术、现代信息处理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及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的维护等。

开设以人力资源管理模拟实训、销售模拟实训、证券炒作模拟实训等为主的专项训练,以工商企业管理实训模拟训练、ERP沙盘实战模拟训练以及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等为主的综合训练,实现专项训练和综合训练的有机结合。

(4)实践教学模式多样化。

实现教学模式的多样化,行至有效的方法就是建立立体的、多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比如,一方面构建起由“教师、专家、企业家、职业经理人”共享知识的学习平台,另一方面则是由“情境体验、沙盘演练、软件模拟、顶岗实习、案例分析、演讲辩论”等构建实践平台,从而使课上与课下、校内与校外、现实与虚拟、理论与实践密切配合,相互融合,相互推进。

(5)实践教学内容职业化。

实践教学内容职业化,适当调整、完善教学体系和教学内容,使得专业培养目标与社会上有一定影响力的“资格证书”认定的要求对接。如与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职业技能鉴定中心推出的“通用管理能力认证证书”、“会计从业资格证,会计师”、“注册会计师”等对接的实验课主要有“管理学”、“管理技能开发训练”“会计学”、“审计学”、“经济法”等;与“国家教育部考试中心”和“中国市场学会”推出的“市场营销经理助理资格证书”、“市场营销师”、“人力资源师”对接的实验课主要有“市场营销管理”和“销售实务”“人力资源的培训与开发”等课程;与信息产业部和用友软件联合颁发的“全国信息化工程师-ERP应用资格证书”对接的实验课主要是“物流与供应链管理”和“ERP系统应用实训”等课程。

(6)实践教学资源共享化。

所谓“教学资源共享化”就是充分利用工管结合的优势,合理利用校内的现有资源,使不同的专业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实现共赢。一方面,为经济管理专业学生可以充分利用工科专业各学院实验中心的师资和实验条件,来学习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以及对高新技术产品的认识和了解;另一方面,管理学院的教师和实验中心也可以为全校开设公共选修类实践性课程作为一个强有力的支持,如经济管理专业管理实训模拟等。通过这种方式,不仅可以使经济管理专业的“管理与技术”的特色得以较好地体现,也可以使工科学生了解基本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技能的训练,成为一个既懂专业技术,又懂管理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王丽芹,刘风先.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路径及其制度创新[J].科技与教育,2009,(2):94-100.

[2]喻靖文.高职经管类专业“订单式”“321”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探索——以湖北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湖北广播电视大掌学报,2010,(12):20-21.

[3]曾小彬.深化实验实践教学改革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2):1-3.

[4]王柏玲.经管类专业学生就业素质与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航海教育研究,2009,(1):51-54.

[5]张甲勇,徐国君.基于未来诉求的经管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煤炭高等教育,2008,(5):98-100.

[6]梁凤霞.面向市场培养有特色的创新型人才[J].教育管理,2009,(1):112-113.

[7]磨玉峰,王文辉.工科院校经管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09,(2):224-225.

猜你喜欢
两化两化融合工科院校
小学英语教学中课堂评价的“两化”“两性”
基于信息化的中小企业供应链管理研究
基于两化深度融合的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研究
工科院校《概率统计》课程的几点教学体会
“两化”融合促进制造业迈向中高端
体育美学对工科院校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工科院校设计类专业实践教育的反思与出路
泉州市民营企业“两化”融合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