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以蔚,龚国胜
(湖北省十堰市西苑医院康复科,湖北 十堰 442004)
颈性眩晕是指颈椎及有关软组织(关节囊、韧带、神经、血管、肌肉)发生器质性或功能性变化所引起的一种继发性眩晕,亦称Barre-Lieon综合征,是由于来自上颈椎本体感受器的不正常冲动传入前庭核所致。我院采用陈氏整脊推拿治疗寰枢关节错位所致眩晕患者85例,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全组均为2008-06-2011-07我院康复科就诊的门诊和住院患者,共计85例,其中女49例,男36例,年龄27~68岁,30岁以下7例,30~39岁 38例,40~49岁 21例,50~68岁19例。病程1 d~3年,其中1个月以内42例,1~6个月29例,6个月~1年9例,1年以上5例。症状均以头晕为主,颈部活动时诱发或加重,其中伴有头痛18例,恶心、呕吐23例,颈肩部不适16例,视物模糊9例,失眠12例,心悸7例。
1.2 诊断标准 所有患者均根据病史、症状和颈椎张口位、正侧位X线片及触诊进行诊断。
1.2.1 病史及症状 伏案工作者多见,有慢性颈痛史;症状以眩晕为主,晨起发病多见,眩晕的发作和缓解往往与颈部活动有关,突然转头及后伸时眩晕加重,恢复中立位后眩晕可减轻。
1.2.2 体征 双侧寰椎横突和枢椎关节突左右不对称,枢椎棘突偏歪,枕下肌群痉挛,局部压痛;体检可见引颈或旋颈试验阳性。
1.2.3 X线片 颈椎张口位片可见寰枢关节半脱位,即枢椎齿状突不居中;齿状突中轴线与寰椎底线的等分线不重叠,二轴线互成夹角或分离;两侧寰枢关节间隙不等宽;寰枢关节面不平行;寰椎两侧块不等大;寰椎两侧下关节突最外连线不在同一水平线。颈椎正侧位片:正位片可见棘突偏向一侧;钩突尖锐、密度增高;椎体倾斜,旋转。侧位片可见寰椎“四边征”、“三边征”;枢椎可见“双边征”或“双突征”;颈椎生理曲度改变,椎间隙变窄;骨赘增生,病变节段所在水平韧带出现钙化;椎间孔的形态改变及孔径减小。
所有患者均排除骨折、肿瘤、严重骨质疏松及内科病症所致眩晕(如:高血压眩晕、梅尼埃病等)。部分患者行经颅彩色多普勒超声、颈椎磁共振、椎动脉造影及五官、眼科相关检查[1]。
1.3 治疗方法 用滚法、拇指揉法和拿捏法操作于颈肩背部,以松解枕后小肌群及两侧与寰枢椎相连接的肌肉;用一指禅推法和鱼际揉法轻柔地操作于患者两颞及前额,以消除头面部症状;有交感神经症状者以轻巧的一指禅推法或拇指弹拨法操作于颈前气管两侧。约15 min左右,然后用陈氏“颈椎矢轴小角度四步整脊法”进行复位。
操作方法及要领:①患者座位,头颈略屈,医者一手拇指按压错位椎体的横突或关节突;②另一手托持患者下颌往前牵引;③在维持此姿势的同时,以鼻尖为轴心,沿矢轴顺向或反向旋转头面部10~15°;④趁患者不备,托持下颌的手往前上方抖动,同时按压患椎的手指向健侧推按,常可听到关节弹响声,手法完毕。
注:推按病损椎的方向与头面部沿矢轴旋转的方向相反,谓之“反向复位”;推按病损椎的方向与头面部沿矢轴旋转的方向相同,谓之“顺向复位”。
整脊复位结束后,重新触诊双侧横突或关节突,如关节复位不完全,可重复复位1次,然后带颈托固定,隔日复位1次,5次为1个疗程。
以上关节整脊复位的标准是:症状好转、消除,触诊颈椎横突、关节突对位正常。切勿追求响声,甚至以响声为复位标准,以避免发生矫形过正而伤及患者。
1.4 疗效评定 痊愈:眩晕症状消失,颈部活动正常,恢复发病前的劳动能力,随访3个月无发作;显效:眩晕症状基本消失,颈部活动基本正常,长时间劳累或颈部活动不当时诱发轻微头晕,可坚持日常工作;有效:症状减轻,治疗后症状消失,但颈部稍大幅度活动再次诱发头晕,对生活工作有影响;无效:治疗前后症状无改善。
痊愈70例,显效13例,有效2例,最短疗程1次,最长2个疗程,治愈率82.4%,显效率97.6%;有效率100%。
虽然目前对于颈性眩晕的致病机制尚不完全明了,国内学者对其发病机制尚未形成统一的认识,但多数认为主要是:①颈椎横突孔增生狭窄、上关节明显增生肥大,直接刺激或压迫椎动脉;②颈椎稳定性降低,包括寰枢关节不稳、下颈椎不稳,在颈部活动时椎间关节产生过度移动而牵拉椎动脉;③颈交感神经兴奋反射引起椎动脉痉挛[2]。综上述,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颈交感神经机能亢进目前被认为是颈性眩晕发生的重要机制。所有患者均根据病史、症状行颈椎张口位和正侧位x线片及触诊进行诊断,最终确定为寰枢关节错位导致的眩晕,经陈氏“颈椎矢轴小角度四步整脊法”进行复位后有效率达100%。
寰枢关节结构及生物力学的特点使其容易发生位置改变,解剖上与椎动脉及颈交感神经关系密切,这些因素决定了其与眩晕发作密切相关。寰枢关节为颈椎活动的枢纽,颈椎旋转运动的50%由其来完成,屈伸运动的一半左右与寰枢关节有关[3]。当寰枢关节周围软组织受到长期静力性或累积性的慢性损伤,其组织便发生变性、机化,形成粘连、瘢痕甚至挛缩,致使寰枢关节双侧肌力不平衡,从而造成关节错位。椎动脉自寰椎横突孔穿出后,绕过寰椎侧块后方,跨过寰椎后弓的椎动脉沟,转向上方,自枕骨大孔上方绕至延髓前方偏内侧上行,约在桥脑下缘,椎动脉汇成椎—基底动脉,此段椎动脉走行复杂,弯曲较多,当寰枢关节解剖位置发生改变,可牵拉椎动脉,导致椎动脉发生痉挛、扭曲而影响供血[4]。
颈部交感神经分布相当广泛而又复杂,颈上神经节位于第2颈椎横突前方,易受寰枢关节错位或炎症刺激的影响,其发出节后纤维外侧支中有部分分布于寰枢关节滑膜囊及其周围组织,部分参与形成了椎动脉周围神经丛,这些交感纤维互相交通,寰枢关节炎症可因此影响椎动脉丛,使椎动脉收缩痉挛,从而导致眩晕的产生。
由于部分患者体质较瘦弱,颈部肌肉相对松弛,或者患者错位时间较长,局部劳损,手法复位后,当患者头颈部正常活动时易再次出现寰枢关节错位,我们在治疗过程中针对这些患者采用整脊推拿配合理疗、牵引及颈部肌群(尤其是伸颈肌)的等长收缩锻炼,可改善颈部周围软组织的微循环状态,促进营养代谢,提高肌群的肌力,恢复或增强颈椎的动力平衡,从而进一步稳定颈椎。整脊治疗后颈托固定虽然有利于炎症的消退和缓解临床症状,但不利于颈椎力学平衡的恢复和重建,因此,颈托使用时间不宜过长,一般不超过1个月。
陈氏“颈椎矢轴小角度四步整脊法”是由广西中医学院骨伤科研究所陈忠和教授自创的,它以中国传统医学中的伤科正骨与现代脊柱生理解剖学、生物力学相结合,进行革新形成的一套治疗颈椎关节错位、关节滑膜嵌顿、颈椎软组织损伤、颈椎间盘突出症等病症的整脊推拿手法。该手法沿矢轴旋转(冠状面),整复的角度小,安全系数高;针对性强,极少连动其他椎体;一般不受环境、体位的限制(必要时站立位也可施复位手法)。因此具有规范、安全、有效、易学等特点,值得在临床推广。
[1] 孙建峰,段俊峰.龙氏手法治疗环枢关节错位所致颈性眩晕72例观察[J].临床军医杂志,2009,37(3):473.
[2] 蔡皓伟,张凯,蒋戈利.颈性眩晕治疗特点与疗效评价[J]. 甘肃中医,2010,23(1):68.
[3] 杨克勤,张之虎.颈椎病[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65.
[4] 钟士元.脊柱相关疾病治疗学[M].第二版,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2003.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