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红
(集美大学文学院,福建 厦门 361021)
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深化大学语文教学改革
张晓红
(集美大学文学院,福建 厦门 361021)
普通高中实施语文新课程标准,大学语文教学也应相应改革。在观念上要明确学科性质,并举人文性与工具性;在态度上要足够重视,提升课程地位,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深化课程研究;在课程设置上应增设选修课,给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空间;在具体教学方法上要灵活机动,且兼顾学生专业特点。
大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教学改革
大学语文,这门曾在建国前各大院校普遍开设,后受苏联做法影响而中断20余年,20世纪80年代起经有识之士的倡导而又陆续在高校开设的课程,近年来由于国家教育主管部门的特别关注而基本成为高校的公共必修课之一。然而近30年的教学实践,教学效果并不尽如人意。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课程定位不确定,性质不明,地位不尊;学生不够重视,兴趣不高;教师不愿教,方法相对单一等。近年来对大学语文教学改革从教学目标、内容,到教学模式、方法,都有较多探讨,有些观点值得借鉴。但由于不少大学语文教师不太熟悉、也没有关注过中学语文教学,所以在进行教学改革时会忽视与高中语文的衔接,容易脱离实际。近十余年来,中学语文教学不断进行着改革,自2003年起进行试验的新课程标准,去年在全国推行。这次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力度很大。在此背景下,高校的语文教学怎样相应地进行教学改革,这是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笔者近年一直从事大学语文教学,也曾从事中学语文教学十年,一直非常关注语文教改,对中学与大学语文的异同也较一般人多一些切身感受,故拟对此问题做一粗浅的探讨,以就教于学界同仁。
《全日制普通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认为“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大学语文是在此基础上的进一步深化。教育部高教司《大学语文教学大纲 (征求意见稿)》指出:“在全日制高校设置大学语文课程,其根本目的在于: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基础性特点,适应当代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日益交叉渗透的发展趋势,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具有全面素质的高质量人才。”这些表述是全面的,但实际上,教育界对语文性质的认识并不统一,工具论曾一度极为盛行,造成了人文教育的缺失;近年来,人文性被凸显,而工具性又被忽视了。相应地,对大学语文的理解也存在分歧。普通高校大多强调人文性,认为“大学语文教学本质上应是一种以审美教育为主的教学,应以培养学生发现美、思辨美、创造美作为自己的主要功能,同时兼顾其遣词造句、谋划篇章的工具性功能”[1];而职业技术类院校则更强调其工具性,认为应当注重实用写作的训练。对语文性质认识的差异性和模糊性,直接影响了大学语文的教学目的和课程内容的设置。
笔者以为,我国当代语文教育长时期只重视“工具性”而使得教育走进了科学化、技术化的误区,并导致了人文精神的失落,这当然是错误的;然而近几年来又过分强调人文性,忽略工具性,同样是片面的。无论古今中外,语文的工具性不容忽视。中国古代选拔人才,科举考试是非常注重考察读写能力的。国外也不例外,成功的人士,都要求有良好的阅读写作能力。薛涌认为,“根据对120位美国大企业人事部的负责人的调查,写作水平一直是高工资、高技术的标签,是成功者的基本特征。那些写作不行的人不容易被录用,也很难获得提升。2/3的美国大企业的雇员,许多日常工作要通过写作来进行。80%以上的金融、保险、房地产等服务业中的公司,在雇用员工时要考察写作。40%的公司要特别培训写作技能不足的员工。美国公司在这方面的投资,一年估计达31亿美元”[2]。可见,具备良好的语文能力是每一个人走向成功必备的素质和技能。在就业难的今天,大学生为将来工作着想,更应具备相应的语文能力。大学语文教育如果忽视语文能力的训练,尤其是缺少基本的实用写作训练 (诸如基本的求职信、调查报告、论文写作、申请、总结等),在完成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求职过程和将来的工作中都会遇到很多困难和麻烦。因此,我们认为,高校虽然走向专业化教育,然而语文也不当只偏重人文性教育,或单纯地理解为实用工具,必须兼顾语文教育的人文性与工具性,全面提升大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好的审美能力和良好的语文应用能力。
在中小学教育阶段,语文是核心课程之一,因其牵涉高考,关系到学生的前途和命运,故而得到各级教育管理部门、语文教师、学生及其家长的高度重视;而大学阶段,尽管语文也被大多数高校确定为公共基础课程,但由于受到大学教育专业化的影响,其地位被边缘化了。从大学语文课程开设情况看,有的学校领导重视,早被纳入了正常轨道;有些学校则不重视,或缩减课时,或不开,或停开,还存在着某种随意性和不稳定性;从课时来看,大多数高校的大学语文课总课时仅为36或54学时;从教师配备来说,大学语文课的教师或为兼职教师,或为年轻教师,或为科研能力较弱的教师,师资力量相对薄弱;有些学校在计算课时量时还要打折扣,也打击了从业教师的积极性,影响到教学质量。
明确了大学语文的性质,就应当摆正大学语文的地位,学校教育管理部门应当重视大学语文的教学。具体而言,首先要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各个学校都要建立一支相对稳定、结构合理、师资力量较强的大学语文教师队伍。对大学语文课时的计算不应当打折,应与专业课同等对待,以提高任课教师的积极性。其次,要重视大学语文教学的研究和改革。大学语文的教学研究目前仍多停留在个人化零敲碎打的研究层面,团体合作研究很少。大学语文是面向所有非中文专业开设的,因为各专业都有自己的培养目标,故大学语文的教学内容和重点也应有所不同。教师们应当加强合作,共同探讨,进行多角度、多方位的综合研究。在研究的基础上进行试点改革,然后将成功的经验逐渐推向全校,甚至其他院校。当然,改革应当得到教育管理部门的支持,尤其是相应的经费支持。其三,可适当增加大学语文的课时与学分,以提高学生的重视程度,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
从不同的语文性质定位出发,目前高校的大学语文教学相应地表现为三种情况:一是以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养为目标,以欣赏文学作品为主,教材体例或以“人文话题作为结构方式,一个人文话题作为一个单元,单元之内古今中外杂陈”,或“以文学史为结构线索,古代、现代、外国各占一块”[3],或以体裁划分,如高雅杰主编的《新编大学语文》 (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年)围绕“处世励志”、“爱国思乡”、“父母师恩”和“友爱真情”四个主题选取古今中外的文学经典作品;徐中玉、齐森华主编的《大学语文》(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则以“仁者爱人”、 “和而不同”、“胸怀天下”、“浩然正气”等12个主题来编排;贾剑秋主编的《大学语文》 (四川大学出版社,2007年)以中国文学史为结构编排为六部分,王步高主编的《大学语文》(简编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则分得更细,31个单元涵盖了从《诗经》到现当代的诗、词、曲、赋、散文、小说、戏剧各大文体;二是以传授写作基础理论,提高写作能力为主,教材内容一般按文章构成的几大要素 (主题、材料、结构、表达方式、语言等)和常用文体来组织,如倪新生主编的《大学语文与写作》(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年),六个单元分别为写作与写作能力、议论文、记叙文、说明文、文学作品和财经写作常见文体范文;三是既有文学赏析的内容,又有应用文写作的内容,教材以阅读、写作为结构框架,如王志林主编的《大学语文》(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年)、裘汉康主编的《大学语文》(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皆分两部分,第一部分为作品,包括诗词曲赋、散文、戏剧小说几部分,第二部分为写作,介绍行政公文、经济应用、学术论文等的一般写作特点及写作技巧。
反观普通高中语文新课程,其由必修课和选修课两部分组成:必修课为五个模块,计10学分;选修课包括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文化论著研读等五个系列,共计14学分。目前,大多数中学由于受条件限制,选修课的开设尚有不少困难,有待进一步深化。在这种背景下,大学语文不妨借鉴中学教改的做法,或将课程分为必修和选修两部分,以原有的课程作为必修课,增设一系列选修课,或全部为选修课,如古代诗歌选读、散文选读、戏曲欣赏、小说欣赏、古代文化常识、中外文化论著选读、民俗文化专题、古典诗词创作、实用写作训练、普通话语音等,每门课设置2个学分,总计完成4或6学分。这样,可以给学生提供较多的选择空间,让他们按照自己的兴趣和需要作出选择,收效自然会好一些。必修部分的内容也要根据中学新课程的情况及时更新具体篇目和内容,以防简单重复。
目前高校开设的大学语文课多为公共必修课,在教学内容和考核方式上都执行统一的标准。大学语文开设的对象是非中文类专业学生,专业差异性很大,虽然各类教材为了达到提升大学生综合性民族文化素质和提高中国语文阅读与表达能力这一目标而侧重于选取文学名作,有时也选用优秀的历史、哲学、社会科学论文,以及阐明科学精神与研究自然科学的名家名作,从而起到文理贯通的作用,但这种选材方法不可能照顾到各个专业的知识特点,不利于因材施教;而统一的考核方式也限制了教师根据不同专业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不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因此,打破统一的教学内容和考核方式,增强灵活性和学生专业的针对性很有必要。如有人提出的音乐专业的学生,可侧重于音乐题材的文章,如《李凭箜篌引》之类,而美术专业的则可选王维的《使至塞上》等“诗中有画”类的作品[4],这是可行的。同一板块的内容,也应根据学生专业需求的不同而有所侧重和区别,比如实用文写作,有些是通用的,如启事、声明、书信、条据、计划、总结、调查报告、讲演稿、论文写作、实习报告、毕业设计之类,而财经类的招投标书、产品说明书、合同可行性研究报告,法律类的起诉状、上诉状、答辩状、刑事申诉书,新闻类的消息、通讯、专访、特写等则要根据专业而设。事实上,有些大学语文教材对此也有一些有益的尝试,如李漫天主编的《大学语文》(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年)是针对政法、财经类学生而编写的,其中选取了法学文选和散文名篇;刘国庚、苗双虎主编的《医用大学语文》(郑州大学出版社,2007年)、黄作阵主编的《大学语文与医古文》(学苑出版社,2008年)是针对医学类学生而编写的,前者在经典文学作品后有“中外医学典章”如《〈素问〉三则》、《华佗传》、《李时珍传》、《〈伤寒论〉序》、《良方》自序以及《希波克拉底誓言》、《胡佛兰德医德十二箴》、《南丁格尔誓言》等内容;后者第五部分专为传统文化与中医学。像这样的教学改革在广度和深度上都还须进一步深化。
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更要注意教学方法的探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首先,要根据教学内容选取适宜的教学方法。如诗歌要重视诵读,说理文要注重分析;教学内容难,则可多讲析;内涵丰富,则可开展讨论。如讲授《史记·刺客列传》,文字的理解必然要花费一些时间,在此基础上,方可讨论荆轲等的形象,感受人物精神之美,语言文字之妙。高中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如果说高中阶段学生由于学业紧张而难以有很多的精力花费在语文的阅读写作中从而使这一学习方式比较难以落实的话,大学则具备了较好的条件。大学语文教学要帮助学生树立主体意识,根据各自的特点和需要,探寻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途径,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从课内引向课外。其次,要因材施教。要根据学生的语文程度来处理教学内容,并以其专业、喜好等来寻找学生的兴奋点。同一篇作品,可能因学生程度差异及专业有别而制定不同的导语、难点和重点,如《楚辞·渔父》,对语文程度较好的学生,在文字疏通上无需花费太多的时间;但对语文程度相对较差的学生,还得注意字句讲解以准确理解文意,这是教学重难点的区别。而对“渔父”文化内涵的理解,除了联系大量诗词作品中的“渔父”来理解外,对美术专业的学生,还可联系有关“渔父”的绘画作品来理解,音乐专业的学生,则可联系《渔舟唱晚》等音乐作品来理解。学生因专业特长,理解就会更深入一些。另外,要发挥教师的专业特长。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的兴趣爱好和专长,在教学中要发挥其专业特长,深层次地处理好教学内容;同时也要发挥其技能特长,构建生动和谐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现今由于多媒体手段的运用,不少教师不注重板书、诵读能力的训练,即便有特长的老师也较少自我表现,有些教师过分依赖多媒体,上课由原来的一言堂变为幻灯片放映加讲述,也让学生感到单调乏味。在诗词等教学中,有诵读专长的老师,完全可以自己朗诵,让学生零距离感受教师的魅力,这比运用多媒体更能活跃课堂气氛,增进师生互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1]李喜民.大学语文:行走在审美教育的大道上 [J].新闻爱好者:理论版,2008(1):45-46.
[2]薛涌.如何拯救大学语文 [J].学园,2010(1):13-14.
[3]王建华,西渡.大学语文[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8:3.
[4]陈俊.关于大学语文教学的几点思考 [J].丽水学院学报,2010(1):97-98.
How to Deepen the Reform of College Chinese Teaching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New Curriculum
ZHANG Xiao-hong
(Chinese Language College,Jimei University,Xiamen 361021,China)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implementation of Chinese new curriculum standard in ordinary high school,College Chinese teaching should also be reformed accordingly.In the concept to definitude the College Chinese is a unity of practicability and humanism;in the attitude to pay enough attention,promote course position,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teaching faculty and deepening the curriculum research;the curriculum should add elective courses to provide students with more choices space;the specific teaching methods should be flexible,and give consideration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tudents’specialty.
College Chinese Language;new curriculum standard;teaching reform
G 642.0
A
1671-6493(2012)01-0047-04
2010-11-26
张晓红 (1971—),女,甘肃通渭人,集美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文学、文化研究。
(责任编辑:上官林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