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 珍
(福建中医药大学思政部,福建 福州 350001)
和谐价值观视阈下的医学院校医德教育反思
林 珍
(福建中医药大学思政部,福建 福州 350001)
通过对医学院校医德教育与医学实践面临困境的批判与反思,来透视医学院校对和谐价值观的遮弊与缺失。揭示了和谐价值观的倡导与强化是医德教育领域现存种种矛盾的必然性理论回应,在解读其内蕴价值观的基础上,呼唤医德教有中引入和谐价值观的企盼与创新意义。并从注重生态伦理、加强关怀伦理及渗透境遇伦理价值及强化主体间性伦理道德层面上,凸显和谐价值观对医德教育的现实启示与价值追求。
和谐价值观;医德教育;理论回应;批判
现代医学道德教育肩负着医疗领域普及价值伦理道德、规范和谐医患关系的重要使命。和谐价值观是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视域下对其理念体系的思考,它强调涵盖了四种基本价值理念,身心关系、群已关系、人际关系、天人关系。具体包括:积极的人生心态、理性的道德判断,圆融的人格修养、合理尺度的义利观念,强烈的社会责任心道德感,和谐的人文生态意识和人际境遇的伦理关系。和谐价值观在医德领域的倡导与深化具有深厚的社会文化背景与医学实践基础,它暴露了医学院校医德教育所面临的诸多危机与挑战,因此和谐价值观的普适与构建,则是对医德实践中现存的本质矛盾、内在精神的理论回应[1]。
1.医德困境现状的不容忽视性与医德教育现实的低效性之间的矛盾。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社会变迁的加剧,医学生在价值取向、社会情感、道德准则、人际交往、职业发展等方面,都发生了一系列变化。这些变革所带来的一系列医学伦理难题及相关社会问题,都亟须规范有效的医德理论及制度,充分发挥其价值理性指导与约束功能来化解和合理消弭。但我们的现实医德教育效果远远不能满足医学实践对医德教育功能强烈需求:偏重于知识传授的专业化和技能的培养,缺乏学术视野与人文底蕴,忽视人格的养成、伦理行为的培养;在医德教育的微观体系无法实现“主—客”传统模式向“主—客—主”双主体的教育转变。和谐价值观对医德困境的突破有一定的价值。作为一种世界观、价值观它蕴含独特的方法论,涵盖了四种基本价值理念,身心关系、群已关系、人际关系、天人关系,关注点在于“生活化”的基础之上,寻求与时代精神相契合的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并以医者的人性本质特征及现实合理需求为落脚点,针对解决医患双方利与义的失衡与融合,保持一种对立统一的理想生存状态大有启发。这对解决医患双方权利与义务的失衡,使之保持一种对立统一融合的理想生存状态很有裨益。
2.医学教育体系的设置的片面性与和谐社会发展的社会诉求之间的矛盾。现行的医学院校实施的培育人文精神的人文课程,侧重对学生进行外在的理性行为,现实主义规则的灌输,而对人的德性、道德标准弱化。学生是重标准、重规范、重理性但缺失了作为一个“人”应充分体现的人文、感性的需求与体验、对患者情感性的关注与应对。和谐价值观体现了传统伦理的一个重要道德目的与归宿,在与“他者”相处的生命过程中,秉承高度的既对立且统一的和谐关系,处理好自然、生态、人文之间的伦理情感与交往方式,弱化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竞争法则,选择共存、共荣、共赢的伦理平衡方式。和谐价值观的引入可以改善单一理性规则伦理所带来的整体人文精神、价值取向的偏颇失落,在一定程度上化解医学本质要求与医德培养内容的矛盾。
3.医学发展与实践中各种矛盾的对峙性与社会主义和谐价值取向之间的矛盾。日愈剧烈与异化的医患关系现状与当前社会的和谐主题推进构成了深刻的相背与冲突。和谐价值观从本质上来看包括:理性的道德判断,积极的人生心态,圆融的人格修养、合理尺度的义利观念,强烈的社会责任心道德感,和谐的人文生态意识和人际境遇的伦理关系等。通过对和谐理念的实践与履行、和谐实践技能的培养,提高医学生的和谐道德能力;从硬性规范到自觉道德行为的内化,使其在日后医疗行为过程中始终以一种自觉理性的和谐态度督促,从社会学、医学伦理学自身的完善到面对现实日常生活中的医患、冲突的事件、技术问题,都是一种积极的回应与探索。
1.人文生态的大爱精神。现代化发展给人类带来的双重效应,一是财富的增加,二是环境的破坏,在经济增长、GDP提升的同时付出牺牲生态平衡、环境和谐的代价。处在工业化快速发展阶段的中国,也遭遇到发达国家曾经经历过的环境治理的困惑和难题。和谐价值观强调用一种敬畏、低熵的人文伦理态度和生态意识,用知识和智慧规范人的思想行为。它关注的是人类整体利益和持续发展,破解的是在大生态系统中人与自然的重要矛盾与冲突。直指成为社会的人必须肩负道义、克服现代人超越自私和浅近的视野,克制贪欲,对自然采取人道主义态度,推已及人,爱人及物,弘扬一种大爱精神。优化人文生态环境,实现人文生态环境与自然生态环境的良性互动,从宏观到中观到微观的不同层面,全方位地缓解经济与社会、人口增长与环境约束的突出矛盾。
2.生命和谐的自我超越。医学从本质来说是一门热爱生命至发展生命进而完善价值实现的科学技艺。它要求医务人员对生命存在保持一种正确的态度与深刻的理解与敬畏。对生命和谐存在的全面理解是医者开展适宜有效有医疗活动的认识前提与价值基础。和谐价值观强调用完整的“和谐理念”来关注自我与他人的生命及生命之间的内外交往关系,它认为“和谐”是“人对于内在生命和外在环境变化相交识的深刻体验,是对人生、生命的尊严、价值和意义的领悟。”[2]它的价值体系的实现目的是让医学生完善自我,实现对生命整体的和谐领悟,实现生命自我的超越、学会热爱生命、感恩生命、尊重生命进而敬重万物的存在,开创自已的生命认知,领悟天、人、物、和谐的存在、融合与互动,彼此相存相依,培养学生“和谐”的生命整体观以创造良好的医患价值体系。
3.人道功利主义的合理平衡。现代医疗生活中呈现出的大量的人道、功利主义之争,使得医学伦理学、生命伦理学进退维谷,人道主义与功利主义的对立不可避免。和谐价值观的本质体现一种典型的整体的辩证的思维取向与价值向度,在看待普遍的对抗与冲突的认知上,做出独特的认知体现:首先,肯定两者各自的合理存在性。“医乃仁术”是医学的精神,是医学一以贯之的人文精神与属性;而功利主义在社会经济大背景下体现了时代强烈的效益性与自我性,这是商品本性与人的自然本性真实的反映与融合。其次,和谐价值观在承认并包容性的平衡了两者,使之共存共进。在现代医学伦理学或生命伦理学坚持人道主义思想、用伦理学的智慧,在对抗中寻找“合理平衡”。把握合理义利的尺度,具备强烈的社会责任心和道德感,提升和谐的生态伦理意识和人际关系,客观公正合理的处理与自然、社会以及其他个体的关系,这就是最大的人道主义及最优的功利主义。
4.医学医患关怀的和谐指向。和谐价值观本身蕴含着指导医患关系复归和谐的根本要旨。首先,和谐是一种关系,和谐的本质是对生命意义的体悟,如何平衡三者关系,即:人与自然外在生物的平衡;人与社会关系的平衡;人与自我身心的平衡,成为当下社会群体追求衡量的认识基础与行为评判标准。当前的医患危机从深层次来说是人性的危机、信仰的危机,它缺失一种人、生命、权利、外物的真正统一。适宜而有效的和谐价值观教育能有效的克制和平衡日益深化的精神空虚与异化。其次,和谐价值观的理解与深入能有效地参与医疗事件的解决与协调。它注重平等、交往、对话、互敬互重、宽容且有弹性的商榷方式,做到最大限度地保护双方的情感和利益,对于当前的激化与强烈对立的医患矛盾,有着较为正确合理的思路。
1.和谐价值观的形成为促进时代发展与医学传统模式转变,回归人文教育基点提供更加坚实的现实基础。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医学科学和进步,传统医学模式的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要求医务工作人员综合考虑人类的疾病和健康。这对医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有了更加全新现代的界定。这就要求我国医学教学模式必须实现医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并举的发展道路。和谐价值观强调了做为医学生应该具有的坚定信念、坚守理想、内省自我、优化自我、善待他人、关爱社会、宽容沟通以及利他奉献的人文品格。这是当代社会医学人才在市场经济中判断行为得失、价值标准、义利取向的基本准则。与此同时,也为医学生回归人文教育、倡导人文精神,提升医德修养得供了一个充分坚实的社会基础。
2.和谐价值观实现了高校医德教育工作的理论创新,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的彰显。和谐价值观从人与外物和谐共处的四种维度出发,概括出身心、群已、人际、自然共存共容的规范与标准,从思想意识上有效防范和杜绝了各种错误观念对医学生在学习实践中的干扰,从而树立正确理想的医德医风。与此同时和谐价值观反映了中国传统的文化精髓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的共同理想、民族精神、社会荣辱、道德选择等人格要求,拓展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的理论视野,彰显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强大凝聚力与吸引力,实现了社会医德医风教育的理论创新,表现了强大生命力与创造力。
3.和谐价值观教育有效协调了医德教育中各种思想矛盾,弘扬社会主义和谐思想,成为培育“大医”人格的重要精神力量。和谐价值观中针对当代医学生中出现的知识结构不合理、人文素养缺乏,淡化职业道德、怀疑奉献精神、缺乏医患之间的平等、仁爱、尊重的现象,并由此引发的各种医患冲突问题,强调自我身心的平和宽厚,对待周遭的感恩体恤,对自然,对人类、对社会一切生物的有仁有爱,和谐平衡,发扬社会主义互助合作、互利互惠、互促互补、共同发展的和谐思想。孙思邈著有《大医精诚》,所描述的德艺兼优的医生,不仅医术精湛、且医德高尚的大医形象。因此,在当今社会中我们更要培养出具有仁爱之心,诚意之心、宽宏之心,无私之心且医术精湛的“大医”人格精神。
在一个多元文化和多元价值观不断交融与碰撞的时代中,人们在道德发展和价值选择上都面着多元的选择。和谐价值观的形成为促进时代发展与医学传统模式转变,回归人文教育基点提供更加坚实的现实基础。它结合了教育的本质做出了时代的企盼与创新,集中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有效协调了医德教育中各种思想矛盾。作为一种新型医学伦理学教育思想,和谐价值观在医德教育体系中的普适性与实效性正处于探索阶段。
1.注重生态伦理的培养。生态伦理即“最大限度的 (长远的、普遍的)自我实现”是生态智慧的终极性规范,即“普遍的共生”或 “(大)自我实现”,人类应该“让共生现象最大化”。 (奈斯)其实与人类未来的生存问题关系最为密切的就是生态伦理。当前医学生表现出不容忽视的极端人类中心主义的作风,在生态意识、社会责任、道德水平存在着自私、冷漠、功利的倾向。可以说,生态伦理培养是现代医德教育中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忽视了在人类的一切自然生态活动看似只反映出人与自然的关系,实质中又蕴藏着人与人的关系,表达出特定的伦理价值理念与价值关系。当人们认识到关注自然、善待自然,就是关爱人类、关爱自我与未来时,一种在人类能够和谐处理自然生态、人文生态、社会进步与人伦关系的伦理道德的态度准则最终将成为人的内在自觉。
2.加强关怀伦理的实现。市场经济引发的社会竞争日益激烈,引起了人际关系日渐紧张化、功利化。因此,对于人际关怀的需求,就成为社会文明发展与社会稳定过程中出现的重要道德需求,而关怀伦理理论也就应运而生。在当前的医德教育中加强关怀伦理的教育对改善医德困境,缓和医学伦理冲突,弥补医疗实践自主原则的缺陷与不足等,起到了不可代替的作用。和谐价值观中涉及到以关注、责任、能力和宽容为特征的现代美德范畴,正为当代医学道德伦理所关注,恰恰合理消弭了在医患之间强调主导关系、从属关系而导致疏离、失衡、隔阂等不和谐等状况的频现。正是当下医学学生需要强化的道德伦理素质,积极地倡导仁爱的道德心;人与人交流上的默契和融洽,愉快地接纳他人。关怀道德情感完整地体现了人们相互之间所存在的爱与社会责任,它的回归也是当前和谐社会、和谐心理构建中所稀缺的一种重要伦理特征。
3.渗透境遇伦理的价值。在现代社会人们的道德活动中,道德境遇问题频频出现。境遇伦理学是新时代和谐价值观,和谐的医德教育体系中应当特别关注的一种现代伦理思想体系。其一,强调“境遇”,在道德主体面前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道德行为选择,它们都是有价值的,正当的,而且是必须从中选择一个的。我们强调伦理规范的相对性,强调人的主动选择权“当下的行为”。置身于事中的为患者生命、利益和健康考虑与选择,这样和谐的医患关系才能得以可能。其二、强调了“爱是唯一的规范”的理念。“境遇论者在所在社会及其传统的道德准则的武装下,进入每个道德决断的境遇。他尊重这些原则,视之为解决难题的探照灯。他也随时准备在任何境遇中放弃这些原则,或者在某一境遇下把它们搁在一边,如果这样看来能较好地实现爱的话。”[3]
4.强化主体间性伦理的教育。主体间性伦理思想直指现代财富与文明对人类价值与关怀的忽视。在对待自然、人类与社会交往关系上,视之为自身达到目的的工具与手段,物的关系凌驾于类的关系之上,人被边缘化及生活世界的断裂。主体间性伦理思想体现了对单一主体的“唯我性”的超越,走向了交互主体性,回到了具体的生活世界,重归一个生动的现实的实践主体。它对如今孤立、单一、自我的抽象的医患矛盾,做出了生动全方位深层次的危机自觉。它深刻地指向人与人交往世界的工具性、唯我性、占有性与孤立性。主体间性伦理的特征体现人的相互沟通、相互对话与开放,在交往主体之间获得普遍的意见一致,达到“相到理解、彼此信任、相相符合的主体之际相互依存。”[4]它保留主体选择性、创造性、又突破主体间视界的融合与爱的意义。正是借鉴此交互作用去指导医疗实践行为,认真履行医生天职与责任,为患者带来最佳的健康效果,跨出困境、实现共享,做出有益的指导。
[1]尹瑞法,陈士福,刘均民.和谐医德教育:基于时代价值的一种解读及建构[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9(3):146-156.
[2]张立文.中国文化的和合精神与21世纪 [J].学术月刊,1995(9):6-7.
[3]约瑟夫·弗莱彻.境遇伦理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1989:17.
[4]尤根尔·哈贝马斯.交往与社会进化 [M].张博树,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89:3.
Criticism and Expectation:Reflection on Medical Ethnic Education on the Basis of Harmonious Values
LIN Zhen
(Fujia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Fuzhou,350001,China)
By criticizing and reflecting on the ethnic education of medical universities and the dilemma confronting medical practice,the paper investigates the inadequacy of education on harmonious values in medical schools and demonstrates that enhancing harmonious values is a definite theoretical response to the various contradictions existing in the field of medical ethnic education.On the basis of analyzing its connotation,it calls for the introduction of harmonious values and explores its significance.By putting emphasis on the ecological ethnics,promoting considerate ethnics,incorporating circumstantial ethics and strengthening inter-subject ethnic,it protrudes the importance of harmonious concept in medical ethnic education.
harmonious values;medical ethnic education;theoretical response;criticism
G 641
A
1671-6493(2012)01-0061-04
2011-06-13
林珍 (1979—),女,福建莆田人,福建中医药大学思政部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医学伦理学。
(责任编辑:孙永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