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 红
(集美大学政法学院,福建 厦门 361021)
消费主义思潮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及对策
向 红
(集美大学政法学院,福建 厦门 361021)
消费主义思潮伴随着经济全球化浪潮席卷全世界。消费主义思潮试图改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性质和方向,腐蚀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基础,使部分大学生对消费价值观认知模糊,使他们的生存模式出现世俗化倾向。应对消费主义思潮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新挑战,需改进创新马克思主义“灌输论”的具体方式,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齐心协力,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消费教育价值取向;学校、家庭和社会形成合力,以节俭为核心价值理念引领大学生树立科学的消费观,抓紧建设高校和谐文化。
消费主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经济全球化
中国深度融入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消费主义等西方社会思潮对“80后”“90后”大学生思想产生影响,进而对改进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产生冲击。应对消费主义思潮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挑战,必须改进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内容和方法,这是当前和今后高校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过程中的一项必要和有益的工作。
消费主义萌生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美国。它奉行这样一种价值观,认为只有尽可能多地赚钱和尽可能快地占有财富,人们的欲望才能得到充分满足,这样的生活才算幸福。在其价值哲学里,人们消费的不是商品的使用价值,而是文化商品外化的一种符号象征价值,人们的自身价值通过消费商品的档次以及获得的商业性服务的层次展现出来,人们进行不同的价值选择本身并没有崇高与庸俗之别。这种思潮在西方的蔓延不是偶然的,而是有其深刻的历史和现实根源。
消费主义产生的经济根源主要源自资本的内在逻辑。资本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资本的利己性和破坏性促使它试图按照自己的面貌创造出一个新世界。在创建世界市场的过程中,资本全球化像一个魔法师一样支配着世界文明的进程。在资本购买、生产、出卖等阶段中,西方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往往依赖第三世界国家提供生产性原材料、能源和资源,然后在其全球性生产体系中组织生产,最后通过遍及全球的销售网络进行销售。这种资本的国际循环形成了资本流向世界,利润流回西方的单行道式的产出链。为了掩盖资本进行跨国剥削的秘密,维系资本的利润,西方发达国家有意割裂生产和消费的内在关联,片面强调消费之于消费者的意义。
消费主义的产生与个人主义和享乐主义在西方流行有密切联系。在当今资本主义社会,个人主义和享乐主义沆瀣一气,维系着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个人主义主要蕴含了以下价值,如,个人尊严至上、个人的内在价值至上、个人自由至上等等。个人主义已经成为西方社会主流价值观的核心内容之一。而享乐主义将人生的价值定位在单纯追求物质生活的享受上,结果必然导致消费主义。在现代消费社会,消费的自由成了个人自由的首要表现形式。“我消费故我在”、“我消费,我快乐”等等都成了流行西方社会的口号。个人主义和享乐主义衍生在利己主义的温床中,它们都认同诸如追求个人利益、满足个人贪欲等等相似的价值观。
消费主义的产生还有着深刻的认识根源。西方将自然界看成是人类“消费”的对象。自然界被看成是人类的资源和能源储存库。对人类而言,地球可以支撑起消费型的社会发展模式,自然界仅停留在“我用故它在”的意境之中。这种短视的自然观往往使得自然界与生俱来的丰富多样性被人类人为地加以破坏甚至毁灭。西方过于自信的科技观也是消费主义衍生的助燃剂。西方人相信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一定可以在地球上建立人间天堂,为此,人类疯狂地开垦荒地、拦截河流、滥伐森林、滥捕动物、开采石油……西方人深信科技能够给人类带来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并能有效地满足人的一切消费欲望。这样,科学技术的威力一方面维系“消费享乐”的理念,另一方面传播着人类中心主义的神话。
消费主义一经产生,便随着全球化浪潮席卷世界。二十世纪最后二十年来,经济全球化,特别是主要由西方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推动的全球化进程席卷全球,消费主义的世界性影响也凸显出来。消费主义文化搭乘跨国公司缔造的文化“航空母舰”肆虐全球,对那些全球化的后来国家和地区产生巨大影响。从亚洲到非洲,从拉丁美洲到苏联东欧地区,消费主义思潮到处催生一批批消费和思想同样自由的新一代。其全球影响正如一位美国环保主义理论家精辟指出的那样:“消费主义是到目前为止最强有力的意识形态——现在,地球上已经没有任何一个地方能够逃脱我们的良好生活愿望的魔法。”[1]
中国实行对外开放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西方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凭借雄厚的经济实力,倚仗其所控制的媒体巨无霸的科技优势,凭借其超强的文化商品的品牌优势正深刻改变着青年一代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令人忧虑的是,这些改变往往悄无声息地出现在我们司空见惯的日常学习和生活当中,以至于人们似乎早已习以为常了。中国改革开放的成果鼓舞着年轻一代,同时,消费主义文化意识形态对他们的影响和渗透也越来越深远。消费主义在东方的传播对“80后”“90后”大学生的价值观产生至少两方面的影响。一方面,消费主义思潮开拓了大学生的视野,开启了汲取外来文化丰富营养的窗口,另一方面消费主义思潮也撼动了他们对中国主流价值观的认同感,出现了排斥甚至否定文化传统的倾向。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分化、价值观功利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了负面影响。
消费主义在高校的扩散对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对青年人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形成挑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社会主义制度在价值层面的本质规定,它统领和支配着其他社会主义价值目标,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对塑造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起着导航作用。但是,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消费主义作为一种消费文化,如今已在中国呈蔓延之势,它诱使中国部分“80后”“90后”开始向往西方的生活方式和教育方式,它正在展开一场静悄悄的革命,试图将我们的青年一代变成稻草人。而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物质生活条件的巨大改善,以及多数中国父母“再苦也不能苦孩子”的心理诉求致使消费主义得以在大江南北蔓延。
消费主义思潮试图改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性质和方向。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是动摇不得的。马克思主义仍然是解读当今资本全球化现实的利器。只有马克思主义反映和代表着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利益和要求并指导工人阶级实现自身解放。大学生作为工人阶级的一部分,需要借助马克思主义了解自己的历史使命。而消费主义思潮的出现,恰恰阻碍了马克思主义进入大学生的头脑。以马克思的生产和消费理论为例。马克思强调生产和消费的同一性:“消费,作为必需,作为需要,本身就是生产活动的一个内在要素。”[2]而消费主义通过割裂生产和消费的辩证关系来达到误导消费者的目的。消费主义诱导消费者只关心消费而忽视生产中暗藏的各种剥削。当消费者走进麦当劳快餐厅时,不知不觉中数目可观的钞票报销于谈笑间。他们当中极少有人会思考其中多少消费被用来促进社会再生产了。至于麦当劳生产过程中对全世界的工人进行了多大程度的剥削,就更少有人去问津了。调查发现,我校大学生持“我消费,这和你又有什么关系呢?”消费观念的人约占五分之一,而当问及“您在消费时多大程度上想到被剥削?”这一问题时,超过五分之四的同学“很少去想”,这充分说明大学生对商品消费过程的关注远胜过对商品生产过程的关注。
消费主义思潮腐蚀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基础。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解决的是人们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时的行为规范问题。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对于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确立行为的价值尺度,对于整个社会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密切相关。大学生奉行发展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要求的价值准则和道德要求,形成和睦的人际关系和褒荣贬辱的社会风尚,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建设的基本要求。但是,消费主义文化的蔓延尤其给各类学校加强勤俭自强等道德规范的教育和引导造成负面影响。在高校,因为看上了同学的一个别致手机,乘人不备顺手牵羊者有之;大手大脚的“月光族”有之;买不起正版买盗版者有之;考试时愿意给他人当“枪手”者有之;骗贷逃贷者有之;恶意拖欠学费者有之……总之,消费主义思潮在一定程度上造成部分大学生道德水平庸俗化、诚信意识淡化,这与高校思想道德建设的目标格格不入。
消费主义思潮使部分大学生出现了精神危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它们解决的是中华民族奋进需要什么样的精神动力的问题。共同理想是个人理想的凝聚和升华,需要包括大学生群体在内的每个社会成员在为之奋斗的过程中展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而消费主义思潮恰恰鼓吹个人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仅仅追求个人物质利益的最大化,至于个人所承续的历史文化传统和理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则是缺位的。消费主义思潮还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功利化,以“有用就是真理”这样的实用主义来衡量人生意义。调查发现,我校大学生持“我消费故我在”这种消费价值观的人最多。我校大学生多数人没有远大的理想,他们头脑中充斥的是各种实用的短期目标。人生价值的错位使得部分大学生开始出现精神危机。
消费主义思潮使部分大学生对消费价值观认知模糊。西方发达国家利用他们在经济、文化和科技方面的优势,对外输出以崇尚物质消费,追求享乐主义为典型特征的消费价值观,这已诱使部分大学生的消费价值观取向出现了偏差。在我校进行的“消费行为在多大程度上反映了您的消费价值观?”这项问卷中,回答“不能反映”和“较大程度上能反映”的学生数十分接近,足见他们漂移不定的消费价值观。思想观念上出现误区,在实践层面就容易出现一些不良消费行为。以学生购买自行车为例,集美大学诚毅学院、海外教育学院、工商学院、体育学院的学生越来越把能够支配的有限资金花销到那些视觉效果良好的商品上,而不是实惠耐用的商品上,他们购买的自行车多数是知名品牌,而外观一般的中低档自行车很少进入这些家境良好的学生消费群体的视野中。大学生乐于接受新事物、求时尚、赶潮流本无可厚非,但是受消费主义思潮的影响,他们的消费行为与“节俭”这一传统消费行为出现了某种程度的背离,这不能不引起高度重视。
消费主义思潮把个人的自我满足和快乐放到第一位,不断追求新的消费品,以满足自己的精神快乐,使部分大学生的生存模式出现世俗化倾向。追求时尚在大学校园内渐成风景,在“外面的世界很精彩”、“跟着感觉走”这样的潜意识中,赶时髦便成为一部分大学生的消费目标。在我校进行的调查结果显示,75.7%的“80后” “90后”的消费资金主要是从家里拿钱,靠自己挣钱再消费的人并不多。我校大学生的消费冲动还容易受人情消费的驱使,如,名目繁多的请客吃饭比例高达72.7%,远高于炫耀性消费4.3%、攀比性消费3.7%、超前消费15.5%所占比例之和。他们追求眼前消费带给他们“过把瘾”式的快乐,很少顾及赶时髦式消费可能给家庭带来多大的经济负担,更无暇他顾这种消费可能危及当代人之间的“代内消费公平”以及当代人与后代人之间的“代际消费公平”。总之,在这种消费行为中,消费的他者价值被遮蔽,消费的社会价值被大大削弱。长此以往,大学生的公平意识以及社会责任感会在无形中被销蚀。因此,在当前思想政治教育中,各高校应高度重视这一问题,从对消费主义的遏制与引导入手,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1.改进创新马克思主义“灌输论”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具体形式,这是当务之急。经过历代马克思主义者艰辛努力形成的“灌输论”,仍是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宝贵财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不能因为“80后” “90后”不喜欢“填鸭式教学”方法就轻易放弃马克思主义“灌输论”。相反,坚持马克思主义“灌输论”,这是低潮中奋进的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抗衡处于竞争优势的资本主义的客观要求,更是中国深度融入经济全球化过程中与西方进行博弈的客观需要。改进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关键,在于思想政治课教师是否真正汲取了马克思主义“灌输论”的相关思想,是否善于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灌输方法。例如,列宁曾主张:“阶级政治意识只能从外面灌输给工人,即只能从经济斗争范围外面,从工人同厂主的关系范围外面灌输给工人。”[3]这启示我们在高校抗御消费主义意识思潮对大学生产生的影响时,不宜正面批评或评价他们的消费方式,可行的办法宜或是从侧面进行疏导。既要强调马克思主义消费观的宗旨不是压抑人们的消费欲望,又要因势利导,说服大学生认识到理性消费之于实现个人成长、家庭和谐乃至国家可持续发展等不同目标的意义。根据我们的教学经验,精选教学案例进行“旁敲侧击”式疏导不失为一种有效方法。
2.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抵御消费主义思潮的关键所在。在大学生中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的现实要求,也是高校巩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阵地的客观要求。抓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个根本,才能在高校形成奋发向上、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只要抓住这个根本,高校抗御消费主义文化意识形态就可做到有的放矢。这要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讲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建设时,敏锐地将社会主义价值目标植入大学生思想深处。还要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在抗御当前这场国际金融危机的过程中理直气壮地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别是要从中国抗御金融危机所取得的成就入手,多从社会主义本质、价值和制度的统一中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只有积极进行正面引导,才能帮助大学生看清实用主义消费观的现实危害,从而摆脱消费主义思潮的负面影响。
3.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齐心协力,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消费价值取向。大学生的消费价值取向决定了他们的消费意志和消费过程。大学生消费行为是他们价值取向和人生态度的外化,因而需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师将消费价值取向的引导工作列入教学效果的考量中。对大学生进行消费教育,在一定意义上也是大学生学会如何做人的一个必要环节。通过消费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的消费价值观,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目标之一。调查发现,我校多数大学生的消费价值观模糊。据此,我们认为当前可以考虑在经济比较发达地区的高校进行试点,开设《消费文化学》、《消费心理学》等等选修课程;在《形式与政策》课上,教师可运用比较法对大学生进行消费教育,让大学生明白西方消费主义的现实危害;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上,教师可追根溯源,重点讲解“节俭”是如何内化为中华民族的价值规范的;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上,教师在讲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时,要重点解答大学生关于传统文化之于西方文化的困惑;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上,教师宜重点阐述消费主义意识形态的实质,即,由西方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特别是美国的跨国公司掌控和宣传的消费主义实质都是为了维护资本在全球的收益,最终目标是维系资本主义在全球的统治。
4.学校、家庭和社会要形成合力,以节俭为核心价值理念引领大学生树立科学的消费观。调查发现,大学生中既有占主流的“量财而出”者(有44.5%的调查者认为他们的月消费“刚刚好”),又不乏用完每月可支配收入的“月光族”(有39.6%的调查者认为他们“月不敷出”)。这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绝不能单纯靠说服教育,要利用榜样的力量去引导“负翁”和“月光公主”们的消费价值观。在当前和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高校必须采取措施帮助大学生树立起以“俭”为核心价值理念的消费观。这些措施包括:以史为鉴,强化大学生对“成由勤俭败由奢”的认识;以学生暑期社会实践为契机,将节俭消费观列入学生德行考评范围之列;以文艺晚会为平台,鼓励大学生以“节俭”为主题创作他们喜闻乐见的艺术表现形式,学校择优进行适当的物质和精神奖励。家庭方面,父母要做好勤俭持家的榜样,要经常教育自己的孩子学会“怎么用钱”。社会方面,主流媒体要多从正面宣传中国传统节日所赋含的深厚文化意蕴,引导大学生明了春节、端午节、清明节等等传统节日绝不只是吃喝玩乐;主流媒体对洋节的报道不宜捕风捉影,要注意从西方文化史乃至人类文明的视角进行报道。
5.抓紧建设高校和谐文化,这是抵御消费主义文化意识形态的应急之策。高校建立和谐文化的努力是在消费主义文化意识形态处于上风的背景下展开的。为此,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要让大学生明了中国文化在哪些地方优于西方文化。如,围绕“全球化背景下中华文化如何走出去?”等主题举办辩论会,在各种论坛上宣讲中华文化,让大学生明了中华文化本身具有兼容并蓄的特性,包含着博大的普世伦理关怀、天下国家的政治理念和士者弘毅的道德使命:“仁者爱人”、“唯人为贵”、“推己及人”、“民贵君轻”、“自强不息”、“四海一家”……这些颇具生命力的具有普世价值的文化内生力量,经历过长达五千多年悠悠历史的熏陶,这些是现今西方国家的文化形态所难以比拟的。同时,高校构建和谐文化必须依照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观来进行,即,“只有确切地了解人类全部发展过程所创造的文化,只有对这种文化加以改造才能建设无产阶级的文化。”[4]高校建设和谐文化要以人为本而不是以个人为本位;坚持科学发展观而不是唯利是图观。只有创生这种既具民族特色,也具有与时俱进的时代风范的中华文化,才能维护我国的文化安全,扩大中华文化的世界影响力,从而早日实现文化强国这一目标。
[1]比尔·麦克基本.自然的终结[M].孙晓春,马树林,译.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14.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2.
[3]列宁.列宁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93.
[4]列宁.列宁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85.
Both Challenge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University Students’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ssued by the Trend of Consumerism
XIANG Hong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 College of Jimei University,Xiamen 361021,China)
The trend of consumerism spreads worldwide in the economic globalization tide.The trend of consumerism tries to change the nature and direction of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 system,which erodes the bases of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 system so that some university students’consuming viewpoint of value appears fuzzy and their survival pattern presents secularization tendency.To meet these new challenges,the concrete method of Marxist“infusion theory”need to be improved and created,the socialist core value system need to be adhered to,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ers are collectively required to guide university students to form the correct value orientation of consumer education,university,family and society are required to collectively make university students establish a scientific view of consumption which guided by the core value of thrift,and close attention need to be paid to build harmonious culture at universities.
consumerism;university students’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economic globalization
G 641
A
1671-6493(2012)01-0069-05
2011-11-26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后危机’时代中国深度融入经济全球化的挑战和对策”(11YJA710059);福建省教育厅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西方社会思潮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与对策研究”(JA10384S)
向红 (1971—),男,湖北当阳人,集美大学政法学院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全球化与当代世界资本主义。
(责任编辑:孙永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