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茗珠
(山东英才学院外语学院, 山东 济南 250104)
E时代促使国际交往日益频繁,使交际成为人们生活和工作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学外语、教外语、用外语的人与日俱增。尤其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人们更是意识到了全球化交往的时代走进了家门,越来越多的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纷纷把孩子送入各式各样的英语学校。然而,他们忽视了孩子的年龄,使中介语中不可避免的石化现象过早地出现到孩子英语学习中。本文将简要介绍中介语对儿童英语学习的影响,以便引起更多研究者和教育者的关注。
中介语(Interlanguage)是美国语言学家Larry Selinker在1966年“Language Transfer”一文中创造的英文词汇[1]。后又于1972年“Interlanguage”一文中全面地阐明了中介语的概念,并为大多数语言研究者所接受。他认为中介语是第二语言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建构的一种独立的语言系统,此系统既不同于母语也不同于目标语。认为中介语是两种或几种语言同时发展时各种语言习得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是一种过渡语言,是母语与目标语这一连续体上的一个点,而语言正是会在到达该点后停止不前,这就是Selinker所说的石化现象(fossilization)。引起这一现象的原因很多,仍在继续研究中。在此,举两例加以说明:
1.Schumann(1978b)认为社会距离(social distance)和心理距离(psychological distance)是使语言石化的原因;
2.心理语言学家从母语迁移论出发,指出“负迁移”也可引起语言石化,也就是说母语对第二语言学习的干扰作用也不容忽视。
就年龄过小的儿童群体(3-5岁)而言,存在的社会距离和心理距离造成语言石化现象这一原因是非常明显的,在此不加讨论。但是从语言的负迁移角度来研究儿童英语石化现象的研究却很少,在此着重从语言负迁移引起石化现象的角度入手分析儿童过早学习英语的弊端。
语言迁移指母语知识对外语学习产生的影响。其中,积极的一面被称为语言正迁移;消极的一面被称为负迁移。从大量研究来看,语言迁移是学习者学习新知识的一种手段。例如,孩子在学习英语时会经常标上自己认识的汉字或是拼音;在学句子时按照汉语大的句序来表达,用自己国家的风俗习惯看待外文体现的文化。然而,这就是语言的负迁移,这种迁移对儿童英语学习所起的阻碍作用长期以来却被忽视了。无论学习者得到多少有关目的语的解释和指导,在中介语系统中总会出现其母语的一些表达形式,即对母语的过度依赖,进而形成“中国式英语”,例如:
Although it rains today,but I still go to school。
很明显,句中“although”与“but”同时出现是错误的,这正是由于对汉语常用句型“虽然……但是……”的过度依赖造成的。
任何外语学习者都会犯类似错误,儿童更不例外。
基于工作经验,并根据自己的观察,笔者发现由其生理和心理的自身特征决定,儿童(3-5岁)在学习中存在着的很多问题对其英语学习不利,例如,其注意力不够集中,理解力不够充分,语言意识能力较差。就后者而言,从目前外语教学理论的发展趋势来看,人们越来越强调语法意识和跨文化意识的培养,但儿童其自身特征及语言环境阻碍了这方面意识的养成。
我们认为,人脑中的“语言习得机制”在青春期后不可能消失,而只可能以另一种形式表现出来。因此,Lenneberg的“潜在语言结构”论是符合逻辑的,站得住脚的。再者,许多成人习得二语的事实表明,并非要从小就开始学英语,并不存在什么“关键期”。相反,儿童的大脑就像一块白板,一旦受到蹩脚画家涂抹,便再难以开发了,严重地说,不良习惯一旦形成,便会影响终身。不少研究也曾在儿童英语学习可行性方面提出见解,但都忽视了语言负迁移所造成的不良后果。
Bloomfield在他的“Outline Guide for the Practical Study of Foreign Language”(1942)中提出的“视听法”(The Audiolingual Method)似乎可以用于儿童英语学习中,行为主义心理学家鼓吹这是一种通过大量格式操练(pattern drills)和大量练习而形成语言新习惯的方法。但笔者认为这仍是他们“刺激-反映”(stimulus-response)白板论的一种延续,由于儿童大脑储存着大量母语规则,尚不具备足够外语知识,这种刺激不符合他们已具备的知识,旧的习惯(母语知识)必然会对新习惯(目标语知识)学习产生影响,对外语知识的“反映”也是消极的,因此其习得外语的效果不佳,进而使英语过早石化,不利于英语的学习。
20世纪60、70年代盛行的Noam Chomsky第一语言习得的心灵理论(mentalist theory)逐渐取代了行为主义的“刺激-反映”论,并成了中介语概念的源头[3]。Chomsky提出语言习得机制(LAD)告诉我们儿童是通过反复模仿父母及其所在语言社区人们得语言习得母语的,这一机制可能有利于第二外语的习得,但未经证实。同时,他指出,儿童倾向于把母语的特征转移到英语学习上,笔者认为这一点便意味着儿童对母语的过度依赖,从而导致语言过早的被石化,不利于孩子以后的英语学习。
Krashen在其语言控制调节理论(The Monitor Model)中提出“语言输入假设”(The Input Hypothesis),指出“能被学习者理解的语言输入对学习者的第二语言获得最适合”,即只能是“The I+1 level”,而不能大于 1,否则便不能习得[2]。笔者在几年的助教工作中发现年龄过小的儿童具备的英语知识有限,这就使外教的语言输入相对大于1,这时多数孩子只能按照外教的口形说出某些词语,而全然不知句子意思,语言的功能意义也就丧失了。久而久之,孩子的语言便停留在了母语与目标语连续体的一个点上,造成语言石化现象过早发生,笔者认为这极不利于孩子的英语学习。
Ellis(1986)[4]指出,有两个非语言因素对母语知识何时会干扰外语习得过程起着决定作用:一是环境,二是学习的阶段。大多数儿童在学习英语时都缺少习得环境,他们对母语过渡依赖,这种情况下母语的负迁移影响很大,很容易造成语言过早石化,影响英语学习。从学习阶段来看,在初学阶段,儿童由于缺少足够的目标语知识因而往往更多的依赖于母语知识,因此在这一阶段有可能较多地出现母语知识地负迁移,对英语学习非常不利。
总之,根据笔者的观察,诸多原理可以证明由于受刚学会的母语的负迁移,儿童过早地学习英语,会引起中介语过早形成,从而扰乱大脑中的语言习得机制,影响将来的英语学习。
综上所述,石化是中介语系统中不可避免的语言现象,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外语学习,笔者认为语言负迁移是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之一。分析儿童过早学习英语的不利因素,这为我们对儿童英语学习的再认识提出了理由,也得到了一些启示。
学习者的认知能力、思维能力和记忆能力都会影响他们的英语学习,进而过早形成中介语中石化现象,不利于将来的英语学习。家长不应盲目追赶时代潮流,急于求成,以免造成不良影响,而应该先让孩子充分完善其大脑中存有普遍语法的语言习得机制,获得更多的文化以提高英语学习的效率。
外语教学最终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为此,我们应研究针对3-5岁儿童开设何种英语课,才不会导致石化现象过早地发生。若安排不慎将不利于外语学习,更不利于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
中介语石化现象是二语习得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其研究对儿童英语教学具有积极的启发和指导作用。外语研究者应该重新认识儿童的英语学习,提出合理的方法,以进一步引起大家对儿童英语学习的关注和研究。
[1]Selinker,L.,Interlanguage[J].International Review of Applied Linguistics,1972(10):36-46.
[2]Krashen.S,The Input Hypothesis:Issues and Implications[M],London:Longman,1985.
[3]胡壮麟.语言学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1:433-453.
[4]Ellis,R.,Understanding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Oxford:Oxford UniversityPress,1985.
[5]Rebecca,L.,Anxiety and The Language Learner:New Insights[M],Oxford:Oxford University,1999.
[6]刘金花.儿童发展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