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 静
(泉州师范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福建 泉州 362000)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以下简称《公约》),极大地促进了世界各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我国在这方面的工作也很有成效。但许多非物质文化原生环境已经不存,对其传承保护困难重重。基于此,发挥教育的传承功能不妨为一良策,但是,目前我们做得很不够。单就舞蹈而言,若把舞蹈教学改革放到保护非物质文化的语境中来考虑,采用合理的措施,无疑会促进舞蹈教学和民族民间舞蹈文化传承二者相辅相成的发展。
按照《公约》第一章第二条中的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口头传统和表现形式,表演艺术,社会实践、仪式、节庆活动,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
自从有了人类历史以来,就有民间舞蹈。它甚至于早于人类的语言。民族民间舞蹈的涵盖面非常的广泛,包括人类从古到今生活的各个领域。仅就上述“非物质文化遗产”定义的涵义而论,它首先是表演艺术中相当重要的一部分,民间有大量的用于表演的舞蹈艺术;但是,它更依附于人类的生活,作为宗教仪式、人生礼仪和人类节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另外,它还是人类用于解释自然和宇宙知识的重要手段。按照上述的定义,民间民族舞蹈无疑是非物质文化当中相当重要的一部分。
在人类生活中,民族民间舞蹈曾经到处都是,福建也不例外。福建古称“东越”、“闽越”,在一万年前,已有古人类居住。跨越漫漫的历史长河,舞蹈文化是居民们的伟大创造,不少出土文物能够证明:闽侯南屿的南朝基础的飞天纹,福清渝溪的唐墓花纹砖的舞人纹,福州宋墓石俑的舞俑;莆田南山广化寺佛的宋代的遗物——八副乐舞雕像亦为一例。⑴“据有关专家考察统计,目前已发现的福建民间舞蹈约160多种,节目达700多个。⑵福建民间舞蹈存在着诸多原始舞蹈的因素,如:模拟原始狩猎场面的《扛猫》,畲族的《猎捕舞》;描写远古氏族部落战争的《铃刀舞》《盾牌舞》《被舞》;反映原始农耕祈望丰收的,龙岩客家的《犁春牛》、畲族的《击竹跳杆舞》《穿担舞》《筛茶舞》;再现高山族生产生活场景的,在节日、婚礼中跳的《拉手舞》,表现舂米劳动的《杵舞》,在祭礼中运用的《祭舞》《酒舞》;源于古代“龙”“蛇”图腾的种类繁多的《龙舞》《蛇舞》,像《龙灯》《草龙》《布龙》《板凳龙》《香龙》,南平市樟湖坂的《游蛇灯》,闽侯县永丰村的《蛇灯舞》,平潭的《灯牌蛇》等;有古代雩礼的残余,像建阳崇鵻乡的“求雨舞”,关于傩祭风习的《傩舞》等等。⑶流传于近现代的民族民间舞蹈也颇为丰富,诸如:闽北的《竹林刀花》《茶灯舞》,南平峡阳的《战台鼓》,邵武大阜岗乡的宗教舞蹈“跳八杩”;闽东连江城关一带的《茶篮鼓舞》;闽西长汀的《高跷扑蝶舞》;闽南泉州一带的《甩球舞》《拍胸舞》,漳州和龙海的《大鼓凉伞》⑷,闽南地区的《戏灯》,《采莲》《车鼓舞》《竹马灯》《火鼎公火鼎婆》等等,不胜枚举。
它们都属于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然而,尽管我们采取了众多的保护措施,但就目前我们所能实行的措施的保护力度和范围来看,还是相当有限的,可以讲是十分薄弱的,而民族民间舞蹈的消亡却日益迅速。由此可见,对它们的保护很具迫切感。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常重视教育的保护传承功能,在《公约》之《第十四条:教育、宣传和能力培养》中,明确地提出了向青少年和有关社区、群体的“宣传”“教育和培训计划”,当然,也应该包含学校的教育和培训。因此,舞蹈教学是民族民间舞蹈传承保护最有效的措施之一。这是无容置疑的,也是势在必行的。
然而,我们目前的舞蹈教学的情况又是怎样呢?
就现行高等师范院校本科舞蹈教学的整体来看,其课程设置一般为普修课和主修课两大板块。这两个板块,因不同学校开课时间有所差异,一般情况是前两个学年为全体学生的普修课,第三、第四学年的上学期为舞蹈主修课。在普修课开设的课程有舞蹈的基本知识、基本音乐理论知识,视唱练耳,也有芭蕾舞和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等基本知识及其基本技能的训练等。⑸在主修课则是根据学生不同的主修方向进行专项的训练,即所谓的专业课,诸如:芭蕾基本功训练、中国民族民间舞、外国民族民间舞、中国古典舞、现代舞等。当然也有一些公共的课程,即所谓的专业理论课,诸如:中国舞蹈史、外国舞蹈史、舞蹈运动生理学、舞蹈人体解剖学、舞蹈教学法、舞蹈编导、舞蹈剧目赏析、舞蹈评论等课程等等。其中,中国民族民间舞蹈课包含有秧歌舞、藏族舞、花灯舞、傣族舞、蒙古族舞⑹等。
从常规的眼光来看,上述课程设置的包容面是比较全面的,其中有基础的知识,也有比较拔尖的训练;有普遍上运用于面的课程,也有针对性的用于点的课程;这些课程的设置自然有它的优势,也在实践中培养过无数的舞蹈人才,其成功性自然无可置疑。但是,若是放到保护民族民间舞蹈文化语境中重新审视一下,我们发现尚有下列不足:
第一,中国民族民间舞蹈在整个课程结构中含量较少。它只是在20来项课程中,占据基本训练和主修课两个科目,算起来就是十分之一的比例。如果加上英语、政治等公共课程,实际上,不到十分之一。并且主修课只是面向部分同学的,这样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受教育面就更加狭窄。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对民间舞蹈的轻视,以中国民族民间舞蹈为主修的学生为数甚少。据笔者对三所大学进行的一次调查统计,选修芭蕾舞的占32%,现代舞的占45%,外国民间舞蹈得占11%,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占12%。这种情况,很不令人乐观。
第二,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的课程内容已经条块化。由于多年来的教学,已经形成一定的思维定式,绝大多数教材,一代又一代地因袭下来,已形成了一定的条条块块。一提到民族民间舞蹈,大约就是秧歌舞、藏族舞、花灯舞、傣族舞、蒙古族舞等等几大块,局限在这几块当中教学。其教学方法也出现条块化,把一些书面上的动作分解,然后再组装起来,就算完成了教学任务。所谓的舞蹈编导课程也同样走的是条块的组合程序。
第三,绝大多数的舞蹈教师,都是在上述的条块化的课程按条块化的教法下培养出来的,他们接受的是那些条条块块,在他们的教学中,自然也是传授那些条块。不仅是教学内容上和教学方法上脱离不了那些条块,在思维上也难以超越出来。
第四,基于上述的舞蹈教育方式,在教育中的那些中国民族民间舞蹈实际上已经离开民族和民间很远,只是一些没有实在内容,或者是只是一些强加了一些与其不相关的内容的一些空洞的动作和程序罢了,只是一个空的架子而已。它们离民族民间鲜活的内容和形式已经很远。如果要讲它们是民族民间舞蹈的话,那也只是雅化了的民族民间舞蹈了。
总之,目前舞蹈的教学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民间舞蹈距离很远,难以起到传承民族民间舞蹈的作用。如果要使舞蹈起到传承保护民族民间舞蹈的作用的话,对舞蹈教学进行改革就是当务之急了。
针对舞蹈教育的现状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民族民间舞蹈的亟待保护的境况,我们必须对舞蹈教学实行改革,使它能够担任其传承民族民间舞蹈的历史使命。要改革就要提高我们的认识。各相关部门要充分认识到学校教育乃是保护和传承民族民间舞蹈的最重要的、也是最有效的手段之一。特别是舞蹈老师要提高认识,认识到民族民间舞蹈的重要价值,认识到舞蹈教学所肩负的传承保护的责任,认识到舞蹈教学所存在的弊端以及改革这些弊端的紧迫感。其次,各相关部门身体力行采取相应的措施,迅速地行动起来。
第一,在课程设置上,增加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份量,做到在课时量上有一定的保证。最好使这门课程成为普遍的必修课,以扩大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受教育面。
第二,教材内容要突破已经僵化的条块,把原来条块化的东西作为知识点放入基础知识的层面上进行教学,增加本土教材和校本教材,把民间活生生的舞蹈进行归纳整理,作为教材内容的重要部分。就福建而论,下列舞蹈均可作为教学内容。诸如:福清渔溪镇一带描写戚家军抗击倭寇的《光饼舞》中的“奔袭”、“烤饼”、“犒军”等情节,老百姓点火、烤炉、贴饼、烘饼、铲饼、犒军等细节;连江城关元宵节《茶篮鼓舞》中,少女托起茶篮,表演的观花、比花、选花、插花等动作;长汀《高跷扑蝶舞》的“丑公”、“丑婆”两相对舞,丑公以蝴蝶逗引丑婆,上下左右前后翻飞,逗引得丑婆前来“望蝶”、“戏蝶”、“追蝶”、“扑蝶”,丑婆左蹲右转、前俯后仰、眉开眼笑歪嘴眨眼的动作⑺;畲族的《猎捕舞》《铃刀舞》《击竹跳杆舞》《穿担舞》《筛茶舞》的动作和程序;高山族的《拉手舞》《杵舞》《祭舞》《酒舞》中,众人“挽手合围”或“连臂踏歌”的动作;福建各地的《龙舞》和《蛇灯》的姿态⑻;闽南地区的《戏灯》,《采莲》《车鼓舞》《竹马灯》等舞蹈动作;等等,都可以通过整理提炼,成为最鲜活的本土教材或者是校本教材。
第三,在教学方法上必须消除僵化的教条。基于目前舞蹈教师在民族民间舞蹈方面的知识结构上的偏差,可以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进行教学,把课堂与民族民间舞蹈的现场结合起来,与民间舞蹈艺人结合起来。可以聘请民间艺人作为舞蹈教师,也可以走出舞蹈练功房狭隘的天地,到民间的舞蹈现场进行教学,去吸取丰富的营养。
通过这些改革,一座沟通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与舞蹈教育的桥梁就一定能够搭建起来,它们两者之间建立联系,且产生相互作用,既能把舞蹈教学从僵化的条块状况下解放出来,又能反作用于民族民间舞蹈。这样,舞蹈教学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新局面的出现,就指日可待了。
注释:
1林松伟.福建民间舞蹈的当代生存之路[J].艺苑,2009,(10):15.
2宋姚.闽南民间舞蹈的民俗性特征[J].艺苑,2006,(10):41.
3翁郑琦.试论福建民间舞蹈的文化属性[J].福建艺术,2009,(02):30.
4林松伟.福建民间舞蹈的当代生存之路[J].艺苑,2009,(10):15.
5姬英涛.高师音乐教育舞蹈专业课程的改革[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0,(6):67—68.
6姬英涛.高师音乐教育舞蹈专业课程的改革[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0,(6):67—68.
7林松伟.福建民间舞蹈的当代生存之路[J].艺苑,2009,(10):15.
8翁郑琦.试论福建民间舞蹈的文化属性[J].福建艺术,2009,(02):30.
[1]张姝.探析高校舞蹈教学策略[J].戏剧之家,2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