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生导师制存在的不足及其改进措施

2012-04-13 15:18齐敏菊孙淮宁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2年2期
关键词:导师制职责专业课

齐敏菊,孙淮宁

(淮南师范学院 计算机与信息工程系,安徽 淮南 232038)

本科生导师制存在的不足及其改进措施

齐敏菊,孙淮宁

(淮南师范学院 计算机与信息工程系,安徽 淮南 232038)

本科生导师制是近年来我国高校开展教育工作的新载体,是高校推进学分制、进行个性化教育的一项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在深入分析现阶段高校本科生导师制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基础上,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分析认为:当前本科生导师制应明确本科生导师的职责及指导方式、规范导师制的配备方式及时间、建立健全本科生导师考核制度和激励机制。

高校教育;导师制;本科教育

一、引言

在高校扩招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高等院校本科生在校人数激增,生源层次发生巨大变化,就业竞争日趋激烈,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发生了变化。随着教育模式改革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高校建立了本科生导师制。本科生教育导师制,是一项新的学生教育管理制度,是高校推进学分制、进行个性化教育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是当前大学生管理体制、育人体制改革的重要突破口,其宗旨在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办学水平和人才质量,以适应高等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需要。本科生导师制使专业教育与思想教育相结合,强调了个性化教育,体现了因材施教的原则,丰富了学生思想教育的内涵。在本科生教育中实行导师制有利于帮助学生尽快适应大学学习生活,有利于合理构建学生知识结构,有利于充分发挥教师作为高校育人主体的作用,有利于因材施教[1,2]。

然而,虽然我国引入本科生导师制已有多年,但仍没有提升到制度层面来建设,带有较大的随意性[3],尚处于试行探索阶段[4],因而还面临着不少问题。本文在系统地分析现阶段本科生导师中实行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前提下,提出了若干解决措施。本科生导师制作为高校一种新的教育管理模式,还需要在教育实践中不断推进和完善。

二、现阶段本科生导师制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导师配备时间不合理和准备工作不充分

现阶段有许多高校的实行了本科生导师制,但其配备时间却不尽相同,有的高校在本科生大一入学开始就配备导师,有的却在学习专业课前才给学生等等。这说明这些高校对导师制有着不同的理解,也就是说对本科生导师的定位不同,甚至有的高校纯粹是形式上的模仿,而其导师的配备基本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一般来讲,本科生导师制与学分制应同步出现,导师的主要作用是根据学生自身的兴趣、特长以及本专业特点来帮助学生选取最适合他们的学习和专业发展方向,及时解决学生在学习中所遇到的相关问题。而事实上,在我国高校一般存在必修课,特别是在大一,此时基本所有的课程都为必修课程,学生并不需要进行专业上的选择,而且此时学生的特长、兴趣都没有表现出来,此时配备导师有很大的盲目性,因此并不适合此时实行导师制。另一方面,过晚地实行导师制也达不到预期的作用。所以,高校应该根据自身对本校本科生导师的定位以及本校各专业的课程设置及专业特点选择合适的配备时间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般来讲,高校教师特别是专业课教师在本科教育的前期基本没有与学生做足够的交流,同时低年级的学生也一般不了解专业课程老师,此时导师的配置具备很大的盲目性,很多高校是通过院系行政单位直接指定导师以及每个导师所指导的学生,而缺乏导师与学生之间的双向交流,这从本质上就偏离本科生导师制的原则和目的。因此,在本科生导师制实施前充分的准备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

2.导师职责不清

本科生导师制虽然在很多国内高校实行,但是其中大部分只是在形式上实施,很少有高校在这方面制定健全的制度,因而对于导师的职责缺乏明确的书面的规定。本科生导师职责不清可导致三个方面的问题:首先,对于导师来讲,由于职责不清其很难将自己明确的定位,以至于很难进行有效的指导,从而导致导师制流于形式;其次,对于学生来讲,由于不清楚导师的职责,因此在压力较大、时间较紧的学习生活中,一般情况很少主动与导师进行交流,从而大大地的降低了导师制的效果;最后,对于学校来讲,由于导师职责不清,学校很难对导师进行考核,从而不能够开展本科生导师制方面更进一步的工作。

3.导师配备方式不合理

一般来讲,每个导师都有各自的研究方向和各自的教学指导风格,对于学生来说,他们都有各自的特长和兴趣,让最合适的导师指导最合适的学生是最大程度上发挥本科生导师制的理想结果,而现阶段通过学校或院系指定导师及其指导的学生很难达到这个效果,首先,学生如果对指定导师的研究方向和指导风格不感兴趣甚至反感,很难让他主动与导师进行沟通交流,此时导师制对于他来讲就是一个形式,很难起到应有的作用;其次,有的导师如果在指导过程中发现其指导的学生在其研究方向上没有特长,或者适合学生的特长发展的方向并不是自己所擅长的,此时导师很难给学生有效的指导。

4.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

随着高校本科生的扩招,高校教师资源相对较少,这势必导致教师的教学工作量的增加,另一方面,随着科技的发展,国家对科研方面的投入也逐年增加,从而导致高校专业课教师的科研任务加重,同时,研究生的扩招导致很大一部分作为硕士生导师或博士生导师的教师的工作量增加,因此,对于专业课教师来讲,能够较好的完成这些工作已是比较困难。此时,如果没有相应地激励机制督促本科生导师制的实行,很难让老师重视它,从而使之流于形式。因此,建立相应的适当的激励机制是有效推行本科生导师制的一种必要的手段。

三、针对上述问题的几点对策

1.明确本科生导师的职责及指导方式

从制度层面上规范本科生导师制是导师制走向规范化的重要标志,在所有此类管理制度中,本科生导师责任制是其核心制度,而科学定位本科生导师制、明确本科生导师的基本职责是该责任制的核心内容。只有明确导师的职责,我们才能相应地建立其它相关的制度和措施。这里必须要明确几个问题:首先,本科生导师制的概念,本科生导师制实行的背景、意义及目的;其次,本科生导师的义务、权利;第三,所指导学生的义务、权利。

本科生导师的指导方式也需要做相应的规范。事实上,一般的专业课教师很少涉及教学管理,对于刚引进不久的本科生导师制基本上不熟悉,如果学校对导师的指导方式或指导原则不做相应的规定,则会出现以下几种情况:对于一般教师而言,很可能普通教学答疑的方式指导学生,即将本科生导师视为全面辅导的“家教”;对于硕导或博导来讲,很可能以指导研究生的方式来指导本科生。这些指导方式一般来讲都不适合于本科生导师对其学生的指导。此时就需要学校或院系管理人员根据自身专业特点和参考相关国内外的管理经验对指导方式做一些规范型的要求。

2.规范导师制的配备方式及时间

从上述分析可知,本科生导师的配备时间对导师制实施的最终效果有较大的影响,事实上,本科生导师的配备时间与导师的基本职责的规定相关,一般地,导师是负责对学生专业课程选择、专业发展方向以及相关的学生学习生活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答疑和指导,尽可能使发挥自身的长处,达到其个性化的发展。以高校理工科专业为例,其本科生导师的配备时间可从以下方面考虑:

(1)大学一年级不是适合配备本科生导师的最优时间。首先,对于刚刚进入大学校园的学生来讲,其首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尽快的适应大学的集体生活和学习方式,此时,学生对专业了解并不深入,同时对专业课老师也基本不了解,因此,此时给本科生配备导师并不适宜;其次,对于导师来讲,绝大部分本科生导师是专业课教师,其对如何管理学生和如何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等学生工作并不熟悉,而且,此时学生很少有较深入的专业问题咨询,所以此时配备导师根本起不到应有的作用;第三,刚入学的本科生的特长及兴趣很难明显的表现出来,此时进行导师分配,不管是从学生角度还是从导师角度上都存在一定的盲目性,所以此时配备导师并不利于本科生导师制的顺利实施。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对于刚入校的本科生来讲,能够解决学生心理咨询的专业管理人员和能够初步解决其学习方法问题的教师才是此时最需要的,因此,此时给学生配备班主任是相对最合适的选择。

(2)从大学四年级开学开始配备导师不合理。首先,此时专业课已经学习了很大一部分了,学生的专业方向和今后的发展方向基本确定,导师的作用在很大程度上被削弱了;其次,由于现阶段大学生找工作的压力很大,很多学生在课外时间都忙于找工作和考研准备等等,导师指导的时间和空间被大大缩小,此时才实行导师制很难达到预期效果。

(3)一般最佳的导师制实施时间应从大二或大三开始。首先,在此期间学生已经逐渐适应大学生活,对本专业的发展方向及社会定位也有一定了解,能够独立的理解和分析解决问题,此时,学生具备自主选择自己的专业发展方向和兴趣的能力,能够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导师;其次,导师也可以根据学生在前期的学习情况和表现等选择最适合自己研究方向的学生;第三,事实上,本科生导师制是伴随“学分制”实施的,而在国内高校中,专业课程分为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程,其中必修课即专业基础课程是每个本专业学生必选的课程,此时导师制效果不明显,根据导师制本身的内涵,结合上述的分析可知,最佳导师制实施的初始时间为专业基础课即将结束而专业选修课还未进行的学期,一般根据每个学校和每个专业的专业培养计划来选择。

本科生导师制中导师的配备方式包括师生的双向互选、导师的选用等。一般来讲,本科生导师都为本专业的专业教师或科研人员。师生的双向互选可以分以下几个步骤或方面进行:首先,学校或院系将每个导师详细的个人资料公布或发给每个学生,然后每个导师对学生做一个简短的个人专业介绍,让学生最大程度上深入全面地了解导师,从而选择自己的导师;其次,管理单位当学生的成绩、相关活动及班主任和辅导员对学生的评价等资料发给相应的导师,导师根据自身和学生的情况选择学生;最后,在校或院系的协调下给每个导师安排其指导的学生。

3.健全本科生导师考核制度和激励机制

本科生导师制要取得良好的成效,必须要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导师评价与考核制度,从制度上确立导师制的正式地位。在本科生导师责任制的基础上,建立导师的选派程序和原则,明确导师的责任、权利和义务,把教师是否担任学生导师以及导师工作的实际效果作为教师考核的重要内容。导师工作更多的是靠自觉与奉献,奉献应当鼓励,故应当更多地采用以激励为主的导师评价与考核制度,建立健全激励机制,精神激励与物质激励相结合。另外,在实施激励措施的同时应制定完善的考核制度为,通过完善的制度保障使本科生导师制发挥其最大的效应[4]。

四、结论

本文对当前本科生导师制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地分析,结果表明主要存在导师配备时间不合理和准备工作不充分、导师职责不清、导师配备方式不合理、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四个方面的问题。并针对此四个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明确本科生导师的职责及指导方式、规范导师制的配备方式及时间、健全本科生导师考核制度和激励机制,并对其进行详细的阐述。论文对于高校特别理工科高校实行本科生导师制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1]靖国安.本科生导师制:高校教师育人的制度创新[J].高等教育研究,2005,26(5):80-84

[2]丁丽莉,徐放,韩东.高校实行导师制取代班主任制的可行性分析[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4,24(8):17-20

[3]严燕,耿华萍.论我国本科生导师制制度的建立[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30(6):144-146

[4]吴益民.试论开放性教育中的本科生导师制[J].开放教育研究,2010,16(6):68-73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the undergraduate tutorial system

QI Min-ju,SUN Huai-ning

The undergraduate tutorial system is a new educational management system for higher education in recent years,which is a new cultivating mode of advancing credit system and developing individualized education.Based on analyzing the questionsin the implementation processofthe undergraduate tutorial system at present,some countermeasures were proposed.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tutorial system must achieve the following three points:firstly, the official duties and guidance methods should be definitely provided; secondly, the allocating pattern and time of the tutors should be normalized; finally, the appraisal system and the incentive mechanism should be established.

higher education;tutorial system;undergraduate education

G640

A

1009-9530(2012)02-0143-03

2011-11-18

安徽省教育厅高等学校省级优秀青年人才基金(2010SQRL164)

齐敏菊(1978-),女,淮南师范学院计算机与信息工程系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计算机在安全工程中的应用。

猜你喜欢
导师制职责专业课
践行“三全育人”理念,推行本科生导师制——营养与食品卫生学专业导师制的实践与探索
LNG安全监管职责的探讨
满腔热血尽职责 直面疫情写忠诚
“导入课”在高校专业课实施“课程思政”的实践与思考
徐钲淇:“引进来”“走出去”,都是我们的职责
开放大学“导师制”培养模式的探索与思考——以软件工程专业为例
服务学习在高职社会工作专业课内实践教学中的探索
各级老促会的新职责
一主多辅的导师制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的应用
研究生专业课学分制教学改革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