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燕玲
(合肥学院 生物与环境工程系,安徽 合肥 230022)
浅析当代大学生责任意识的缺失与构建
蒋燕玲
(合肥学院 生物与环境工程系,安徽 合肥 230022)
大学生被社会赋予了厚望,责任意识在当代大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中有着重要的意义,加强当代大学生的责任意识教育迫在眉睫。分析大学生责任意识缺失的现状、原因,探讨大学生责任意识的构建。
大学生;责任意识教育;体系构建
责任意识是指“社会成员对自己所应承担的社会职责任务和使命的自觉意识,它要求社会成员除对自身负责外,还必须对他所处的集体及社会负责,正确处理与集体、社会、他人的关系”。[1]每个人都生活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扮演着一定的社会角色,都对自身、对他人、对集体、对国家和社会负有一定的责任。“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鞠躬尽瘁,死而后己”等体现了中国历代仁人志士对人民、对国家、对社会的责任意识。
当前高校面对的教育对象是以独身子女占多数的群体,由于受到过分呵护,他们的独立性、自理能力往往得不到锻炼,意志较薄弱。虽然当前大学生责任意识的整体状况是良好的,但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在一些大学生身上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价值取向偏颇、人生观模糊、责任意识缺失等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一些方面。
在当前激烈的社会竞争带来的压力下,一些大学生意识到唯有通过自身的努力才可以实现理想、获得成功,这种进取精神和成就欲望固然可贵,但将目光仅仅定格在个人努力、拼搏上,凡事从“我”出发,片面追求自我实现、自我价值,就会造成历史使命感的缺乏,个人意识逐步增强而社会责任意识却在淡化。
由于独生子女占多数,家长对孩子倾注了较多的关爱,让孩子一心只管学习,放松了责任教育。在经历高考的洗礼之后,孩子们基本上都远离了父母,独自在外求学。大部分学生能领悟到来自家庭的呵护,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然而仍有一部分大学生对来自父母的关爱熟视无睹,习惯了家长的给予,不知道感恩和回报。
在大学里努力学习,完成学业是大学生的主要任务,也是应尽的责任。然而现实生活中,却有部分大学生降低了对自身的要求,过分放纵自己,不讲社会公德,学习不努力,考试作弊,法纪观念不强,一些大学生痴迷于网络游戏,醉心于玩乐享受,对时事政治和社会发展漠不关心。
当代大学生集体主义价值观的主流是积极健康的,但部分大学生过份强调个性发展,始终把自己的利益放在第一位,行为做事很少为他人着想,不愿意为他人服务,也不愿意承担社会责任。一部分学生不愿意参加集体活动,集体观念相对淡薄,有的甚至漠不关心,缺乏团队协作意识。大学生的这些利益观体现出极端性,不利于他们自身的健康发展。
大学生责任意识的缺失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主要有于家庭、社会、学校和大学生自身等方面。
家庭是学生的第一课堂,家庭对学生的价值观的形成具有长期、深刻的影响。从家庭教育来看,以独生子女为大众群体,家长把孩子看做家庭的核心,普遍溺爱。父母在培养孩子时,有的只是一味呵护,过分关注孩子智力的发展,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却没有把健全人格作为首要目标。而且,多数学生是在优越的物质条件中成长起来的,家长对孩子的物质要求也是百依百顺;家务从不让孩子插手,大事小事包揽,过多地承担了本该由孩了自己承担的责任,使孩子从小就养成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习惯;孩子认为家长所做的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只知道索取,不知道感恩,只满足父母为他们设定的目标,而没有想过将来怎样被社会所接受,责任意识淡化。
大学生责任意识的缺失与他们所生活的社会环境密切相关,很多大学生的生活经历基本上是从校门到校门,涉世不深,缺乏明辨是非和适应社会的能力;他们的思维模式较为简单、片面,容易以偏概全,不能全面正确看待社会问题。当前我国正处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历史时期,市场经济在促进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也产生了许多负面效应,改变着社会价值取向,特别是对于人生观、价值观尚未成熟的大学生来说,灵魂更容易受到侵蚀。这些负面影响使一部分大学生盲目追求个人价值的实现,人生观和价值观模糊,在现实生活中“事不关己,高高挂起”,遇到问题总是把自己当作局外人,不能正确认识社会赋予他们的历史使命,社会主人翁意识淡漠。
学习是大学生的首要任务,但一些自控能力较差的大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后却失去了奋斗目标和学习的动力,表现出厌学情绪,表现为迟到、旷课、作弊等。大学生在校期间面临的压力主要来自就业、学习和经济等方面,在激烈的竞争压力下,不少大学生认为理想可望而不可及,只有现实才是具体的,他们更多关心的是自己眼前的利益,没有形成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另外,网络就像一把“双刃剑”,它既有积极作用,又带有负面影响。网络为大学生获取信息、了解社会动态、开阔眼界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条件,但网络信息在内容上还存在着不科学、不健康的因素,使一些大学生产生迷茫,沉溺于虚拟的游戏世界或网聊之中不能自拔,甚至丧失了学业,导致与他人、与社会隔阂,造成人际关系的淡漠。
当前,高校在教学上基本上都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往往只注重对学生知识的传输和智力的培养。一些高校对思想政治教育重视不够,没有把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摆在首位,而且对社会实践也不够重视,学生缺乏到社会中去亲身体验,对社会责任的理解仅局限于书本和课堂上,使大学生很难独立做出责任选择的能力。
大学生拥有较高的专业理论知识和认知能力,是国家的宝贵人才资源,他们所担负的特殊使命要求大学生必须具备正确的责任意识。然而当今社会中,大学生使命感的弱化和责任意识的缺失等现象却日益加剧。如何构建有效提高大学生责任意识的有效途径,是当前急需解决的社会课题,可通过以下途径去努力:
高校应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通过“两课”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断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改革和创新课堂教育教学模式,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堂教学活动,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与学的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学生的思路。另外还可以采用纪录片、历史题材影视作品等替代课本教学,让学生对理论问题有更深刻的认识,加深对所学知识的印象,使“两课”教学成为大学生喜爱的课程。
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提高大学生的政治修养水平,不断激发大学生求知和创新的动力,充分发挥他们在学习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把“自我成才、自我实现”的人生理想与振兴中华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意识有机统一起来,引导他们勇敢承担起社会责任;在激烈的竞争中经得住磨练,不断提高思想境界和责任感。
社会实践是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最好学校,是大学生责任意识形成的重要环节,也是培养大学生责任意识的“第二课堂”。实践有利于知识结构的弥补,有利于公关和社交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培养敬业精神。[2]高校应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社会实践机会,鼓励大学生通过“三下乡”、“四进社区”、社会调查、公益活动、生产实习、志愿者活动等形式,让大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校园,融入到社会中,这样不仅可以调动大学生的激情,开阔大学生的视野,而且还可以让大学生了解社会、认识国情,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在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中锤炼大学生的意志,使大学生认识到自己所肩负的历史使命,有效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另外,高校还可以与工厂、企业、科研机构等建立专业实习实验基地,与革命圣地、历史纪念馆等建立思想教育活动基地,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开展教育活动,组织大学生到基地去参观考察,使他们从中得到教育和启迪,加深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坚定理想信念,磨练意志。
重视校园文化的载体功能。校园文化是全体师生共同的精神价值取向,时刻在影响着师生校内外学习生活工作等各个环节,对大学生的思想品质、文化修养、行为规范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渗透力,使大学生在学习中感悟,在理解中净化灵魂,陶冶情操、完善自我。[3]校园文化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也是高校对大学生进行责任意识培养的重要渠道,它对生活于其中的大学生有着指导、陶冶与规范的作用。高校应充分发挥学生社团的作用,可结合各种节庆活动,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各种思想教育、科技创新、文娱等活动,这些活动既能丰富大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又可以营造大学生健康成长的良好文化氛围,使大学生在校园中能全方位熏陶思想,提高责任意识。充分利用校园网络、报刊、广播、宣传栏等宣传阵地,对大学生进行正确人生观、价值观教育,通过典型人物的先进事迹进行示范教育,表彰先进,激励大学生努力进取。还可以聘请专家定期举办专题讲座,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明确自身应该承担的责任,发掘自身的潜能,树立无私奉献、感恩社会的责任心。
优化校园环境。大学校园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主要场所,优雅的环境、良好的秩序、多彩的文化可以净化心灵、启迪智慧,塑造学生健康的人格,引导学生勤奋学习、乐于实践,促进学校良好学风的形成。高校应重视人文环境的建设,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观,努力营造关爱学生成长、关爱学生学习、关注学生发展的良好育人环境,帮助学生解决学习困难、经济困难、心理困惑、就业困难,为其实现人生目标打下基础。
营造学校、家庭、社会协作教育体系。家庭、社会应共同营造责任教育的良好环境。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教师,父母的一言一行对大学生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对家长而言,应改变一切包办代替的做法,使孩子从小养成良好的责任感和责任心,良好的家庭教育,可以培养大学生独立、坚强、有责任感的良好性格。报纸、传媒、网络等各种传播媒体作为宣传渠道,应该担负起相应的社会责任,加强舆论导向的作用,加大责任教育的宣传力度,创造积极向上,健康进取的社会舆论,抵制庸俗的价值观。剔除网络上的不良信息,使网络成为大学生接受健康文化信息的窗日,有利于大学生日常责任行为习惯的养成。
责任意识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后天习得的。提高大学生的责任意识必需与一定的制度约束相结合。建立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如学生学籍管理、学生管理规定、学生违纪处分规定、寝室管理规定、学生行为准则等制度,并建立奖惩激励机制,在一定的规章制度约束下,严格按规章制度办事。通过完善制度管理,抓好大学生的日常管理,注重行为管理与思想教育的紧密结合,从日常生活的点滴小事中培养其责任意识,增强学生遵纪守法的自觉性,以诚信教育和严格的考风考纪相结合,不断提高大学生的自律意识,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强化自我教育。当代大学生自强意识、创新意识、成才意识较强,充分发挥学生的自身优势,让他们参与到学生工作的管理中,以达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日标。引导学生把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党团组织、学生会和学生社团的作用,起好带头示范作用,使管理学生为学生自主管理,要求学生学习为学生自主学习,并在各种活动中培养大学生的团队精神,增强凝聚力和集体荣誉感。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实现人的自我教育,大学生要从自身做起,学会关心他人和社会,学会关心家庭,学会做人和做事,自觉地担当起对他人、对社会、对国家的责任。
教师是人类文化的传播者,在人类文化的继承发展中起着桥梁纽带作用。学生的成长中凝结着教师的辛勤劳动。高校要强化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就应该造就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树立全员育人的意识。“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传道、授业、解惑”,是社会对教师的要求和期待。作为高校教师,不仅要传授专业知识和技能,更要具有强烈的育人意识,注意对学生情感的教育,“以情感人”、“以情育人”,在专业上引领学生进入智慧的殿堂,同时用人格魅力影响和感染学生。每一位教师都应当身体力行,在日常生活中给学生树立榜样,寓思想政治教育于各专业教学过程中,切实履行教书育人的责任,做好教育教学的每一项工作。
总之,责任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加强大学生责任意识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学校、家庭和个人等方面的共同努力,形成育人合力。高校应将责任意识教育渗透到各门课程和各项工作中,重视大学生责任意识的培养,为国家培养出更多德才兼备的人才。
[1]蓝超英.大学生责任意识的培养[J].高教论坛,2007,(3):8-11
[2]曾庆璋.试论大学生责任意识的培养与教育[J].南方论刊,2006,(7):40
[3]陈定樑.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推进高职思想政治教育[J].中国高等教育,2011,(10):52
G641
A
1009-9530(2012)02-0140-03
2012-01-15
蒋燕玲(1964-),女,江苏连云港人,合肥学院生物与环境工程系高级政工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及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