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文进,李用俊
(淮南师范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安徽淮南 232038)
跨国公司对华技术转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张文进,李用俊
(淮南师范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安徽淮南 232038)
长期以来,我国一直采取“以市场换技术”的策略,希望利用跨国公司对华技术转移所产生的技术溢出效应来提升国家整体的技术水平。但是经过多年的实践,并没有取得理想的效果,反而让跨国公司对国内企业形成了市场挤出效应和抢占了我国的研发资源,也使得某些国内企业陷入了技术依赖的瓶颈。因此,需要对跨国公司对华技术转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对策建议
技术转移;技术依赖性;寡占效应;自主创新
以技术垄断和利润最大化为目的的技术转移,是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跨国公司实施其全球化战略的重要手段之一。中国加入WTO后,跨国公司对华掀起了大规模的技术转移的浪潮。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经济体,人口众多,经济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市场潜力巨大,跨国公司在实行技术转移的过程中呈现出新的特征。
技术是跨国公司垄断优势的核心,保持了技术优势就保持了跨国公司的竞争优势,因此,跨国公司对其技术转移进行严格的控制。技术转移内部化可以防止先进技术的外泄。
跨国公司对华技术转移的内部化倾向,具体表现在:(1)先进技术和关键技术转移给独资或控股子公司,成熟技术和外围技术转让给非控股合资企业或外部企业。(2)R&D机构的设立独资化倾向进一步加剧。中国加入WTO之后,市场日益开放,对外资企业的许多限制政策也逐渐放开,如行业限制、股权限制等政策的相继取消或放开等,都有利于跨国公司在华设立独资的R&D机构。据商务部调查显示,有46%的跨国公司倾向于建立独资的研发中心,首要目的就是要牢牢控制住研发活动,避免技术外溢,确立自己的技术垄断优势。即便是合资形式,外方也注重控股权,或把中方的相关机构置于附属地位。(3)FDI中独资企业所占比重稳步上升,由2000年的54.14%持续上升为2010年的80.58%,独资企业的设立更有利于跨国公司进行技术转移内部化,跨国公司将技术优势保持在企业内部,不让东道国企业有直接学习和模仿的机会,限制技术转移的外溢效应。
在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跨国公司把技术转移到国外是为了利用其优势打垮竞争对手,保护其市场的垄断地位,从新产品和新技术中获得垄断利润。随着跨国公司纷纷落户中国,想只凭借转移已经处于生命周期成熟或衰落阶段的技术占领中国市场获取利润已不可能。所以,跨国公司为了保持自身的竞争优势,就必须针对中国市场对转移过来的技术进行改进或者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创新,使之处于行业领先地位。
跨国公司对在华R&D活动日益重视,具体表现在:(1)跨国公司纷纷将地区R&D总部或中心落户中国。据商务部统计,2010年在华设立的各类“研发中心”超过1200家。摩托罗拉公司在华研发投资达8亿美元,在北京、天津、上海、南京和杭州等6个城市建立了18个研发中心和实验室,研发人员总数已接近3000人。(2)R&D机构的职能也在不断提升。跨国公司在我国早期的R&D机构主要为技术转移型和本土技术研究型,其任务主要是针对中国市场进行适用性和应用型的低层次开发,而针对国际市场和核心技术的高层次研发非常少。但随着中国自身经济和技术水平的发展。一些原本直接服务于跨国公司在华市场或生产部门的R&D机构开始确立新的目标,逐步从事服务于国际市场的基础性、核心性技术的高层次研发,部分研发机构甚至已经发展成为跨国公司在亚洲地区甚至全球研发的中心。(3)与中国高新技术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开展技术合作或建立技术战略同盟。一方面,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的R&D资源的稀缺状况逐渐得到改善,企业的技术水平也实现了跨越式的提高,涌现出了很多高新技术企业,有些技术已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另一方面,企业研发新技术的成本和风险越来越高,企业不愿意单独承担,急需寻找合作伙伴,分担高额的成本和市场风险。这些都为跨国公司与国内企业或科研机构合作共赢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如:微软中国研发集团积极开展与我国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学术交流,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重视在华进行R&D投资一方面能够更加迅速地把技术转移出去,从而更加有效地控制市场,另一方面,当跨国公司选择以R&D方式转出技术时,也意味着对在外的公司能够进行更加有效的管理,对东道国的资源配置能产生更加广泛的影响。对我国而言,引进跨国公司的R&D机构,既意味着技术水平差距明显缩小,也对培育我国本身的技术创新能力有更好的促进作用。
跨国公司对华技术转移速度加快表现在:(1)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量总体上升。如图1所示,从2003年的2296亿元持续上升到2008年的7575亿元,2009年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量略有下降,但仍然达到了6867亿元。随着我国对外贸易状况的好转,预计高新技术进出口贸易将会继续保持增长的态势。(2)技术引进数量和费用持续增加。国内企业提升技术水平的意识越来越强,通过正确的技术引进途径可以实现技术赶超。全国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引进费用从2000年的245.4亿元持续增长到2008年的466.9亿元,2009年虽然有所下降,但仍然达到了422.2亿元,技术引进将会继续成为国内企业实现技术更新升级的最佳途径之一。(3)外商直接投资增加,从2000年的407.72亿美元持续增长到2010年的1088.21亿美元。外商直接投资加快了技术转移,反过来,技术转移也促进了外商直接投资。(4)国际技术交流与合作频繁,这些都加快了跨国公司的对华技术转移。
图1 2003-2009年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贸易总额
档次提高表现在:转移的技术越来越向技术创新的上游发展、增加在中国的R&D活动投入、提高中国在其全球R&D体系中的地位、扩大在华原始技术创新及基础研发在R&D活动总投入中的比重。据上海社科院的专家分析认为,2002年以来,外资进入中国的产品和技术基本上已经是其在母国最先进或比较先进的产品和技术,较早时期投资的企业在不断向高端延伸。这一方面是由于中国整体技术水平的提高,与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进一步缩小;另一方面是由于我国越来越多地对跨国公司提出R&D方面的要求,如:在考虑对跨国公司提供政策上的优惠时,要以是否有R&D活动进入本国为准.
跨国公司对华技术转移实行梯度战略,针对技术所处的不同生命周期阶段采取不同的转移策略。在技术的创新阶段,跨国公司一般会通过向国外出口新产品的方式将新技术间接地输出到东道国,既保护了专有技术,又抢占了东道国市场的先机,不会直接将新技术转移到国外,否则会徒增保护专有技术的成本。一般来说,要获得与国内同等程度的技术保护,国外比国内成本要高出3到5倍;在技术发展阶段,处于优势地位的跨国公司也不会对外转让,其转移严格控制在跨国公司内部,转移给独资或控股子公司,充分实现市场控制和利润最大化的目标;对成熟阶段和衰退阶段的技术,跨国公司大多会进行对外转让,因为这一阶段的技术扩散已相当普遍,已被东道国大多数企业模仿,失去了保护的价值,通过许可转让或特许经营等外部转让的方式既可以延长技术的生命周期又可以继续占有东道国的市场份额。
技术通常具有外溢的特征,而跨国公司又无法获取全部收益。为了减少技术外溢效应,维持自己的垄断优势,跨国公司会加强对技术转移的控制力度,对一项完整的技术只是逐步转移或内部化技术转移,或在技术转移时附带更多不公正的技术条款,防止技术的外部扩散。如:主导技术标准的制定,对专利与知识产权实施严格保护,防止机密技术的泄露,控制技术转让过程,主导研发环节的分工,将低端的应用开发环节外包给中国企业,而对核心技术研发则由本公司完成,试图将中国企业锁定于低端的劳动密集型设计开发工作。
跨国公司在对华技术转移的同时也在不断地从中国企业挖掘优秀人才,跨国公司的人才本土化战略更是造成了不出国门的人才流失。如图2所示,跨国公司较好的薪资待遇、优越的工作环境再加上众多的升迁机会,吸引了大批有经验的高级技术人才。目前,跨国公司在中国的高级管理和科技人才本土化率达85%,如:微软中国研究院的60多名研究人员中,20名有国外留学背景,40名是中国著名学府的博士。
跨国公司对华技术转移导致的人才大量流失,尤其是企业技术骨干人员和科研机构R&D人员的流失,是企业的核心技术和企业的技术能力的流失,不利于我国技术水平的提高和创新能力的提升。
图2 我国内外资R&D机构、企业人员流向图
跨国公司对华技术转移是以市场为取向的,主要目的是占领市场。跨国公司相对于国内企业,在人才、资金、管理、营销方面都具有优势,再加上比国内先进的技术,使其在抢占中国市场过程中占据非常有利的地位。这样必然会使国内企业面临更加激烈的竞争,造成我国产业竞争力的下降、后发优势的逐步丧失,继续拉大我国与发达国家竞争力的差距,一些落后企业被迫退出市场,让位于跨国公司。
目前在生物医药、信息技术、食品加工等领域,跨国企业不论在技术优势还是在市场营销方面都已占据了主导地位。虽然我国在这些领域也有一些竞争力较强的企业,但随着跨国公司的人才本土化战略,使得这些优秀企业在技术方面的后发优势不足,与跨国公司进行市场的争夺心有余而力不足。如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种子需求国,常年用种量约为300亿公斤,价值高达500亿元。巨大的市场空间吸引了孟山都、先正达等知名跨国种业公司纷纷抢占我国市场。“洋品种”蔬菜依仗其在品质、产量、抗病虫害性等方面的优势,获得了我国市场80%以上利润,控制我国蔬菜种子50%以上市场份额。
中国企业技术引进也存在很多的问题,引进的技术与中国的市场存在不适应性。(1)引进的技术与我国的资源禀赋不一致。表现为引进的技术具有资本密集型和规模经济的特征,不能满足我国劳动力密集的要素禀赋要求。(2)引进的技术适合于发达国家的技术水平和特征,超越了中国企业的吸收能力。引进技术并不是越先进越好,只有与企业现有的技术条件相符合,才能最大程度地产生技术扩散。(3)引进了跨国公司想转移的有害技术,包括有害技术的产品和制造技术。原因有:中国企业没有能力或缺乏信息去识别技术的有害性;追求短期利润,忽视了有害技术的社会成本;中国企业在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问题上面临两难选择,最终认为经济发展比环境保护更为迫切,注重产量而忽视了质量和效益的提高。(4)重复引进技术。企业之间缺乏沟通,存在重复引进技术浪费资源现象。或者引进的技术属于中国已经掌握的,但是性能指标同国际先进技术相比有一定差距的技术。
新技术的采用具有规模报酬递增的特点,但国内中小企业规模一般都比较小,中间产品配套生产企业生产的产品在性能、质量等方面与跨国公司的需求存在较大的差距,制约了国内企业对跨国公司专业技术的吸收。一些国内大中型企业虽达到一定规模,但生产设备老化,研发能力薄弱,缺乏相应的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增加了吸收技术溢出的成本。
国内企业非常重视技术引进方面的投入,但在技术引进之后消化吸收方面的投入重视力度不够。如表1所示,2008年为106.4亿元,只有技术引进费用的1/4,2009年有所上升,但是相对于技术引进费用支出相差甚远。而在国外,一般用于消化吸收的投入是引进投入的3倍左右,约为我国的100倍。消化吸收投入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外部技术引进的效果,由于消化吸收跟不上,引进-落后-再引进-再落后的恶性循环难以遏止。
表1 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引进和消化吸收经费支出
单纯从技术创新演化进程的角度来看,我国已经进入了科技起飞阶段。但是从我国企业技术创新的路径可以清晰地发现,以跨国公司为代表的海外企业大规模技术转移与产业投资是我国企业技术创新赖以实现的基本途径。开发新技术所需要的时间和经济上的成本都很高,而且需要相应的技术积累才能进行原始技术创新,所以模仿创新和引进创新成为我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重要途径。
模仿创新是指在模仿他人基础上的技术创新,是我国定位于紧随战略的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主要模式。但目前我国中小企业对外来技术的模仿效果并不理想,因为新技术由于技术积累有限无法模仿,对于能够模仿的技术等模仿成功之后,又出现了新技术,导致国内中小企业形成了“模仿—落后—再模仿—再落后”的恶性循环,造成我国某些企业对国外技术的依赖性。
引进创新是我国中小企业提高技术创新能力的一条捷径,但目前我国中小企业技术引进的效果并不理想,有时良好的技术引进愿望会变为技术陷阱。如图3所示:其一,国内企业只是将大量资源用在技术引进上,却忽视了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二次创新,削弱了国内技术发展的机会,这容易使企业陷人“引进—落后—再引进—再落后”的怪圈。其二,国内的低技术能力导致对跨国公司技术需求的增加,对国内技术需求减少,致使国内技术难以发展。其三,只注重引进技术设备,而不注意引进软件技术,形成“重硬轻软”的倾向。其四,跨国公司对华转移技术往往比他们的最高技术低一到两个层次,当我们消化吸收了较低层次的技术之后,高层次的技术正处于生命周期的高成长阶段,迫使我们再次受让技术,提高了技术转让的成本。这些都加剧了我国某些企业对国外技术的依赖性,难以获取完整的生产技术并形成独立的生产体系。长此以往,中国企业与跨国公司的技术差距将会越来越大,最终沦为跨国公司的技术“殖民地”。
图3 技术陷阱的循环
(1)适时调整外资政策,变“引资”为“选资”,变“优惠”为“激励”。
以“市场换技术”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同我国引进外资的巨大规模相比较,技术转移效应确实是相当微弱的,引进外资对我国国内技术的推动作用还没有很好地体现出来。这种格局与我国引进外资的政策不完善有关。我国在引进外资时应制定相应的技术标准。对那些与国内支柱产业、战略产业竞争激烈的跨国公司,要慎重引进其研发机构,防止进一步削弱内资企业研发能力,形成市场、技术双重挤压。对那些国内尚未建立且急需建立的产业应鼓励跨国公司的进入,设立研发机构,转移先进技术,提高国内企业的技术水平,弥补国内的技术空白。对那些已经在中国设立研发机构的跨国公司激励其提高在华研发水平,开展基础技术和核心技术的研究并且扩大与中国本土研发机构的知识交流。
(2)健全法律制度,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知识产权保护体系的不完善,会极大降低跨国公司在华投资的技术水平,同时,也会增加跨国公司R&D机构与我国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开展研发合作的担忧,不利于外溢效应的发挥。目前,应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的立法工作和执法力度,做到有法可依、执法必严。此外,还应该加强宣传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知识,提高全民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促进我国知识产权保护法规与全球接轨,走向国际化。
(3)着力提高软环境和软服务能力。软环境是指在经济发展中相对于地理条件、资源状况、基础设施、基础条件等“硬件”而言的思想观念、文化氛围、体制机制、政策法规及政府行政能力水平和态度等。良好的软环境是吸引外商投资的重要因素。营造良好的软环境,最重要的是为外资企业创造人性化的服务和同内资企业公平竞争的国际化环境。引进跨国公司R&D机构的最终目标是促进我国企业技术能力的提升,不能本末倒置,为吸引跨国公司设立R&D机构,对其实行“超国民待遇”而对国内研发机构形成“挤出效应”。
国内企业技术水平越高,其吸收溢出的能力就越强。提高国内企业的技术水平,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必须重视自身R&D能力的培养,建立自己的R&D机构。我国大中型企业R&D经费内部支出与主营业务收入之比2007年为0.81%,2008年为0.84%,2009年为0.96%,仍然不足1%。美欧等发达国家企业的R&D投入占GDP比重在2.7%左右,韩国、加拿大也在1.5%以上。国内企业要应对跨国公司的挑战,就必须加大研发投入,建立自己的研发机构,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同时,同行业的企业之间竞争与合作并存的关系也可以使企业之间组建研发战略联盟,增强研发实力,提高技术水平和技术创新能力。此外,从整体上考虑公司的研发活动,与上下游企业结成研发战略联盟,共担成本和风险,共享收益,与销售商联合,直接获取市场信息,提高研发的市场适应性;与供应商联合,可以提高公司的供应链管理水平,从而全面提高公司的研发水平。第二,要培养R&D人员的市场意识。我国的研发资源非常稀缺,技术的研发应该以市场为导向,研发的技术成果与市场需求相吻合,这样研发的技术才能迅速应用于新产品的生产,实现新技术的预期收益,收回研发成本,进行下一轮的技术研发。第三,要建立完善的人才培养机制,给他们提供良好的创新氛围和与跨国公司相当的薪资待遇,防止高技术人才流失。
要引进与我国技术水平和市场需求相适宜的技术,使得国内企业有能力模仿新技术和新产品,吸收技术溢出,并且因为有市场需求的存在,也激励企业去模仿学习新技术和新产品。如此,则可缩小与跨国公司的技术差距,增强吸收能力,而跨国公司为了保持技术优势,维持技术差距,将转移更先进的技术,从而导致新一轮技术溢出效应。如图4所示,这种当地企业吸收能力与跨国公司技术转移良性动态循环将让当地企业不断地吸收技术溢出,致使当地企业的技术水平呈螺旋式上升。在经历了引进(模仿)→吸收之后,具备了相应的技术积累,要积极进行再次创新,这样才能提升技术创新能力,支撑原始技术创新的进行。
图4 跨国公司技术溢出效应与当地企业技术提升良性动态循环图
跨国公司拥有雄厚的资金与技术优势,若缺乏竞争者,有可能在我国市场上形成垄断,这将导致我国引进外资和引进先进技术的利益,将以较高利润的形式被跨国公司吸收。保持市场的竞争性,外商投资企业出于竞争需要,将会不断更新技术与产品,以保持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力。
首先,在国内技术相对成熟的行业,对国内外企业一视同仁,提供平等的政策环境和体制环境,外资企业为了获取竞争优势,就必须转移更为先进的技术,带来更多的技术溢出效应。
其次,利用“寡占效应”,加速技术转移。目前,我国企业的技术水平还不高,同跨国公司之间的技术差距还相当大。短期内我国企业对前来投资的跨国公司无法形成竞争威胁,国内企业的弱竞争性相当程度上影响了跨国公司对我国技术转移的速度。大型跨国公司所在的行业一般都具有寡占特征:厂商数量少,厂商相互依存,价格稳定,厂商进出不易,这些行业一般只能容纳少数几家企业,先进入者具有规模经济“先入者”的优势,排斥后来的企业。所以当一家企业率先到我国来投资后,其他企业就会面临在我国投资减少和收益下降的风险。为获得市场竞争优势,即使是一些具有独占性的技术,只要有需求,也可能会被引进中国。所以,实行多方位的引资政策,使跨国公司在我国形成寡占竞争的市场格局,弥补国内企业竞争力不足的现状,可以有效地促使跨国公司加速技术转移。如美国的波音公司进入中国市场之后,其竞争对手欧洲空中客车公司也不甘示弱,积极开拓中国市场。
再次,形成与进口商品的竞争。若跨国公司在华投资企业既没有国内企业与之竞争,也缺乏跨国公司与之竞争,我们应该削减同类产品的进口关税和消除非关税壁垒,鼓励此类产品的进口,使之与跨国公司的商品形成竞争,使其转移更先进的技术。
[1]章文光.跨国公司与中国企业互动发展[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2]肖武岭.跨国公司技术转移内部化及对我国的启示[J].国际技术经济研究,2007,(4):32-36
[3]郭燕青,覃超建.跨国公司技术转移与东道国承接路径选择[J].沈阳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7):193-197
[4]陈嘉莉.跨国公司对外技术转移理论及其成本战略分析[J].现代经济探讨,2008,(12):81-84
[5]周雪萍.中国企业吸收先进技术转移的途径分析[J].对外经贸实务,2009,(9):79-81
[6]胡剑波.跨国公司技术转移的方式、影响因素及对策分析[J].国际经济合作,2008,(2):50-55
[7]李欢,游沙,张耀辉.知识产权保护、市场结构与跨国公司技术转移研究[J].中国城市经济,2011,(20):278-279
F752
A
1009-9530(2012)02-0023-05
2011-12-05
2012年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点项目(SK2012A177)
张文进(1984-),女,安徽庐江人,淮南师范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助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