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宇阳,祈永胜
(蚌埠医学院 体育艺术部,安徽 蚌埠 233030)
关于加强高校学生体育健康意识与健康行为的研究
秦宇阳,祈永胜
(蚌埠医学院 体育艺术部,安徽 蚌埠 233030)
对高校大学生体育健康意识与锻炼状况进行调查与分析,并结合教学实际,积极探索开发培养大学生体育健康意识与健康行为方式的途径和方法。
高校;体育;健康意识;健康行为
大学生肩负着加快祖国建设与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任务,一直备受社会瞩目。他们要应对社会的激烈竞争与挑战,不仅仅需要具备丰富的知识、高尚的道德,以及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还应拥有健康的体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健康的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高校大学生心智已成熟,价值观已稳定,通过参加学校的体育活动,获得运动项目的体育知识及技能,并从中获取益处,这样体育意识便可在潜移默化中得以增强,从而树立终身体育的意识与习惯。
体育锻炼是提高大学生体质的重要途径,而如何科学地选择运动项目,如何控制运动强度,通过锻炼如何能最大程度地达到增强体质效果等等问题,是目前各高校教育工作者,尤其是体育主管机构所关心和研究的焦点。
动机对行为具有指向与稳定作用,在一定程度上讲,有助于习惯的养成,而高校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动机不外乎有以下几种:
体育锻炼对增强身体机能,提高身心健康的价值是毋庸置疑的,大学生依靠学校所提供的软硬件,通过科学的指导与自我监督,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运动项目,积极从事锻炼,练就强壮体魄以应对踏入社会后的各项挑战。
大学生的课余时间较为丰富,又处于思维活跃,情感体验极为丰富的时期,因此,无论男女生,在空闲时间,总会走出宿舍,依据项目特点,积极投入到锻炼之中,享受运动的快乐。
大学时期,学生的认同感非常强烈,渴望交往与交流,这时就需要一个环境来支撑,而运动项目,尤其是球类等需要交流的项目可提供极好的空间与氛围,在运动中彼此帮助与交流。
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中总会面对很多困难,某些问题会因此影响他们的心理状态,波及情绪,此时,需要一种方式与途径来排解郁闷,消除压抑情绪。而运动恰恰可以满足此要求,通过身体锻炼,转移注意力,且通过运动带给人体的愉悦可以舒缓压力,调节情绪。
大学生喜欢创造,喜欢体验,勇于尝试,思维活跃而不稳定,因此,他们参加体育锻炼的特点也很鲜明:刚开始跃跃欲试,可随着时间的推移,兴趣降低,持续性越来越差;体育理论知识欠缺,不能很好地认识与处理运动过程中所出现的正常的身体反应(如肌肉酸痛、极点、第二次呼吸)等,影响锻炼的积极性;体育锻炼价值与锻炼目的不够明确,不能从心底里热爱锻炼,参加体育锻炼的自主性较差;对锻炼项目的特点与功能缺乏认识,从众性与随意性较强。
健康意识与健康行为之间的关系是互为影响的,健康意识是对健康行为的一种指向,它是健康行为发生的一种内力,而健康行为反过来又影响着先前所树立的健康意识,因为通过积极的情感体验与身心所获得的愉悦可以稳固与增强健康意识。现实生活中,那些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较容易养成运动的习惯,并且会坚持。因此,在健康行为实施的过程中要合理且科学,切忌盲目锻炼,否则会不利于身体健康,所获得的体验与感知会动摇先前的健康意识,这样就会影响接下来的锻炼行为的坚持。
1.健康意识淡薄。长期以来,在高校的体育教学过程中,一直单纯以传授基本的体育知识与技能为主,而对锻炼的价值,体育运动带给人体各器官功能的利好,对于情绪的调节,扩大交往交际,实现团结协作的教育功能等并没有做应有的解释与说明,因此,学生们参与锻炼的意识不足,这直接影响着他们参与锻炼的积极性与稳定性。
2.各高校体育场馆等设施虽不断得以完善,但数量与质量仍不能满足学生的要求,器材经常损坏而不能得以及时修复,影响学生的使用,此外,很多场馆没有做到无偿使用,而是限时或采取收费政策,这在一定程度上打压了学生从事健身的积极性,不利于锻炼项目的开展。
3.众多运动项目需依靠团队配合,尤其是球类,需要起码的人数满足,此外,对于单调的跑圈类健身方式,需要志同道合的伙伴来给予彼此支撑与鼓励。然而,部分大学生缺少体育伙伴,因此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他们参加体育锻炼的兴趣及积极性,影响锻炼习惯的养成。
4.运动项目是种类繁多的,各项目又有其自身所特有的健身功能与教育功能,在众多的项目中选择哪项运动来从事锻炼是目前高校困惑很多大学生的问题,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他们参与锻炼的兴趣。
1.切实增强健康意识。各高校需要认真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在体育课教学方面,需要探讨与研究合理的教学内容,科学的教学方法,纠正传统不合理的考核机制,体育考核时要重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自身提高幅度及努力程度等。此外,就学校而言,从上到下要体现健康意识与理念,让学生在浓郁的氛围中体验与感知健康的重要地位。
2.实际的体育教学中要注重对科学健身知识的传授,并对运动项目的健身价值与特点、负荷与强度的控制、运动过程中出现身体不适的认识与处理、各类常见运动损伤的应对策略等实用知识进行讲解,让学生学习体育、掌握体育、领悟体育,使学生从本质上了解体育的本质及体育锻炼对身体与心理的良好影响,促使大学生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体育健身生活方式,并能够将体育当作自己终身健身的手段。
3.贯彻落实人本化教学,强调课内外相结合的锻炼方式,共同挖掘社区、家庭及学校的资源潜力,联合行动,创建出健康、安全而宽松的外部环境。目前,高校体育教学每周只有两学时,为此,应该加强学校体育俱乐部建设,通过制定科学的规章制度,设置专业体育师资,将锻炼科学化,系统化,积极引导学生在课余时间走进俱乐部从事锻炼,在此氛围中体现课内课外的完美结合,从而确保体育教学的连续性与合理性。
4.充分利用各种激励机制来调动体育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与责任感,对锻炼热情较高的学生要科学地指导,热心、专业的传授相关锻炼知识,让他们参与锻炼的兴趣得以保持;对那些仍对体育不感兴趣甚至持排斥情绪的学生,要耐性指导,通过深入浅出的科学讲解让他们认识到锻炼的重要性,更要不失时机地鼓励他们,并实施督促机制,可以实施定期的观测与评比,以此来培养他们坚持锻炼的好习惯。此外,要充分发挥各种学生体育社团作用,组织并指导大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体育锻炼活动,以此提高大学生的健康水平。
5.各高校要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大对体育的投入力度,不断地改善学校的体育场馆等设施条件,并组织定期检修,确保物尽其用,在不影响正常教学秩序的前提下,可以尽可能多地开放场馆,且尽可能做到无偿使用,让需要锻炼的学生可以自由安排,确保学生们不再因为运动场馆的问题再选择退却。
6.竞技比赛可以很好地刺激学生参与锻炼的积极性,因此,各高校要在各个学期定期组织学生参与热情较高的校内比赛,如田径赛,篮球赛,羽毛球赛等,并加大对获胜者的奖励力度,以此来促进学生们积极参与锻炼的热情,从而养成坚持锻炼的好习惯,进而培养终身体育意识。
高校教学尤其是体育教学一定要贯彻健康第一的思想,以实际行动提高学生们对健康的认识,增强参与体育锻炼的意识,从教学内容、方法、目的及评价机制上做文章,摒弃一切不利于学生参与锻炼的理念,加强体育健康知识理论的传授,积极引导学生科学地选择运动项目,并正确认识正常的身体反应,科学处理运动损伤,实施俱乐部教学,让学生课内课外都可以参与体育知识的补给与学习提高,此外,要加强学校体育、家庭体育及社区体育的一体化进程,唤起全社会对健康的认识,培养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
G479
A
1009-9530(2012)02-0138-02
2011-12-11
秦宇阳(1984-),男,安徽蚌埠人,蚌埠医学院体育艺术部助教。祈永胜(1979-),男,青海西宁人,蚌埠医学院体育教研二室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