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志巧
(四川烹饪高等专科学校,四川 成都 610100)
政府和企事业单位的应急准备能力体系由计划,组织、培训和配备器材,演练,评价改进等四个环节构成。其中,防灾演练是提高应急准备能力的重要环节。[1]有效的防灾演练可以增强学校应对各类灾害和突发事件的能力,提高师生防灾避险意识和自救互救技能,最大程度地预防和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为了把握目前我国高校防灾演练的情况并提出相应的建议,笔者于今年5月分别对成都市部分高校的防灾演练工作进行了调研,结果显示,虽然“5.12”地震之后高校已经普遍重视防灾演练,主动配合省政府做出的关于学校开展防灾减灾演练的任务部署,但是在具体实践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不足和问题。因此笔者结合调研情况,分析这些问题并给出相应的对策,以期抛砖引玉,为高校今后的防灾演练实践提供一些可资借鉴的思路。
高校已逐渐成为一种庞大的社会机构,如果把全校师生组织起来开展一个整体的防灾演练,难度可想而知。一方面,组织大学生进行防灾演练比组织中小学生困难得多:有的大学生不仅课业负担重,还要外出兼职,难以请假或抽出时间参加,还有的大学生没有从思想上意识到防灾演练的重要性,不愿意参加;另一方面,高校防灾演练涉及的部门和单位众多,不但包括学校的各行政职能部门,还包括社会机构,如物业管理中心等,每个部门的演练目的、演练内容都有不同之处,又要互相衔接协调,相对而言难度较大。
笔者通过调研发现,高校防灾演练工作在对学生的防灾应急知识教育、演练前准备、演练过程中的组织、演练后配合应急预案修订的总结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具体表现在:防灾自救互救知识教育多是在预演练时组织部分学生进行,再由班主任老师于正式演练前简要说明,缺乏对全校学生开展系统的培训教育工作;在演练方案制定和各应急小组的职责划分上,对于“练”的细节关注不够;演练疏散过程中,虽然事先安排了学生协调员,但个别协调员不熟悉应急疏散场地的分布情况;部分学生没把演练当作实战演习,在疏散的过程中紧张程度不够,动作迟缓;学生到达应急避难场所之后,学校没有及时对其进行安抚,也没有及时通报灾情信息及下一步工作安排;演练之后,对防灾演练出现的问题缺少深入总结。以上问题如果不引起重视,妥善解决,将会影响下一步的防灾减灾工作。
笔者认为,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是必不可少的:
对于学生加强关于防灾自救互救知识的平时教育是高校开展防灾演练前必不可少的准备工作之一,这不但能够增强学生对防灾演练工作的重视和参与程度,而且能够有效提高防灾演练的效果。因为高校防灾演练的目的不仅在于帮助学校提高应对紧急突发事件的能力,更在于通过演练增强师生的安全意识和师生之间的患难真情,使师生真正掌握在危险中迅速自救、逃生、互救的基本方法。开展防灾演练必须在学生已经有一定知识和技能准备的基础上,才会有效果。因此,高校在平时就应当将防灾自救的培训纳入教育课程体系,采取切实可行的方式,选择实用有效的防灾应急手册或资料作为教材或讲义,向学生全方位普及防灾和自救互救知识,使其掌握防灾自救互救的知识和技能,这样不仅使学生终生受益,同时也能形成良性循环,提高全民安全防范素质。
目前,我国高校的教学体系中很少涉及防灾教育内容,大部分学生的防灾知识是从电视、报纸、网络等学来的。笔者曾对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在公共场所,对于逃生路线不注意的占38%;不懂得地震时自救知识的占22%;对于“身上着火该怎么办”答对的也只有76%,这显示我国大学生的防灾自救能力还非常欠缺。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国外很多国家都非常重视防灾教育。日本从小学到大学,都有防灾课程,防灾教育早已深入人心;在墨西哥,政府对全国青少年实行地震灾害的义务教育,让他们知道如何防御地震灾害;1999年,美国红十字会开发了“灾难演习”培训课程,该课程面向5~14岁的儿童及他们的家庭,教师将重要的灾难安全教育融入日常核心课程的教学中,向学生传授知识与技巧,让他们学会如何做好防灾准备。美国已有380个红十字分会在各自的社区实施了这一课程,并获得了4个杰出奖项。更重要的是,这已经正式列入美国全国的校园课程。[2]
高校开展防灾教育的形式应该丰富多样,既可以是专门的防灾课程或公开讲座,也可以是关于防灾自救的社团活动或者防灾知识竞赛(甚至可以在全校运动会中将类似于疏散演练的游戏纳入比赛项目),还可以是防灾演练。需要强调的是,灾害教育不同于一般的知识教育。学科课程首要目标是“认知”,而灾害教育不是追求认知目标的完成,而是促进学生心理机能的完善、实践行为的规范,使他们具备临危不乱、自救互救的能力。因此不论采取何种灾害教育方式,都应当努力做到“身临其境”,尤其是防灾演练,必须明确,演练不是演戏,一定要认真对待。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高校在防灾教育过程中应当发挥社团组织及志愿者的作用,如通过成立“防灾协会”等形式,培养防灾志愿者,让他们平时就服务于各个社区、学校、乡村等人口密集的区域,为防灾减灾教育的开展做广泛的宣传,优秀的志愿者也可以作为定期演练的组织者,定期开展各项防灾演练活动。
应急演练实质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培训,是一种体验式学习过程。既然是一种培训和学习,那么就很容易理解,为什么演练目标的设定是决定应急演练效果的最重要环节。没有明确的培训目标,培训效果就无从谈起。在确定初步的演练目标之后,学校才能确定演练需要哪些部门和相关单位参加、需要采取哪些形式、设置哪些情景事件和演练科目、演练评估的重点等其他相关内容。如前文所分析,高校绝大多数防灾演练需要多个部门和单位参与,所有参与个体及部门、单位都应通过演练有所收获,所以这些部门和单位都应有各自的演练目标,而所有部门的目标又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只有在演练目标设定过程中合理考虑各部门的需求,才能提高各参与部门的参与和配合程度,卓有成效地开展演练活动。换言之,演练目标的确定,必须在各参与部门与单位充分沟通交流的过程中进行调整细化。需要强调的是,在制定演练目标和任务时,应当更加关注各部门在实战演练中应发挥的作用,为下一步应对真正的突发事件做好准备。必要的时候,为了让演练更加具有突发性,突发事件的突发时间可以由应急演练的指挥部随机确定,同时缩小参演人员的预先知情圈,扩大参演人员规模,让应急演练更加真实化、随机性和突发性,从而增强演练效果。
在演练方案制定的过程中,必须注意细节问题,如是否设置了专门的观察评估组,对演练的全过程(包括演练方案和目标制定环节)进行观察评估;是否安排了心理救助组,对学生进行心理抚慰;是否组织学生志愿者成立疏散线路沿线工作组,合理调节学生疏散的进度,防止踩踏等事故;有无拥挤踩踏事故的应对方案等。
防灾演练的目的是通过多次演练来发现演练存在的问题,提高防灾应急的能力。由于高校人员众多,建筑形式复杂多样,组织全校性的防灾实战演练不容易,因此在实施过程中,既要认真履行演练方案,又要抓住机会,发现和处理在演练过程中出现的突发事件,为今后的应急做好准备。枣桑中学防灾演练的做法尤其值得高校认真学习。他们在平时的演练过程中就非常注意充分预防疏散过程中人员的拥堵和踩踏事故的发生,要求二、三楼学生要跑得快些,四、五楼学生要跑得慢些;紧急疏散时,专门让人计时,不比速度,只讲评各班存在的问题并做好记录等。[3]高校的防灾演练也应设置专门的观察员,对演练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观察、记录,包括仔细记录不同情况下的疏散时间,哪条通道是最合适的逃生路径等。这些记录将是学校制定和完善应急预案的宝贵依据。
应急演练是检验预案的主要手段,任何演练都没有标准答案。对于高校而言,演练的一个重要意义在于通过演练让所有参与突发事件处置的组织(机构)和人员熟悉应急流程和环节,更好地知晓预案、理解预案,对预案进行检验。为了完善预案,演练后的评估就显得至关重要。实际上,演练评估是一次完整的应急演练活动中的重要环节。[4]只有通过系统的全过程、全方位的评估总结,才能最大限度地发现问题,将演练过程中的感性认识提升为理性认识,并进而转化为预期的应急能力,保证届时应急工作能够协调、有序和高效地进行。因此,高校在应急演练之后,必须组织各部门对其制订的应急预案的可行性、任务、目标进行全面而专业的评估,并结合实际演练效果,给出修订、完善意见。同时,学校应当把应急预案纳入考核体系,加大考核力度,从思想上引起相关责任人的高度重视。由于防灾演练重在全员参与,因此各部门对防灾演练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进行总结之后,还必须通过各种形式向学生通报,组织学生认真学习防灾演练的总结报告,提高学生的防灾应急能力。
“5.12”地震虽然过去了,但是我们不应该忘记那些惨痛的教训。高校是人口高度集聚的地方,承担着预防社会灾害和自然灾害、保护学生衣食住行安全、杜绝校园事故的重要职能。为了切实达到防灾演练的目的,高校必须高度重视对学生防灾自救互救的教育工作,认真对待演练的各环节,做到演练前有切实可行的方案,演练中有准确客观的记录,演练后有详实到位的总结,通过演练发现问题,完善预案。只有这样,才能发挥应急演练的作用,切实增强学校应对各类灾害和突发事件的能力,在灾难发生时最大程度地预防和减少人员伤亡及财产损失。
[1]U.S.Department of Homeland Security.National Response Framework[R].2008.
[2卢宏.国外民众的防灾教育[J].中国减灾,2008(10):42-43.
[3]朱玉,万一,叶志平.创造抗震奇迹的校长[J].学习博览,2008(6):28-29.
[4]姜传胜,贾海江,王晶晶.突发事件应急演练的理论思辨与实践探索[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11(6):153-157.